首页 理论教育 《论语》课程精读:聚焦核心素养任务、沾濡笔墨经典岁月香

《论语》课程精读:聚焦核心素养任务、沾濡笔墨经典岁月香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教学论文尝试以《论语》整本书阅读的精读研讨课程设计为例,初步探讨实施整本书阅读与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本文以《论语》整本书阅读的精读研讨课程设计为例,对此做了初步探讨。教育部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因势利导,把整本书阅读正式列为课程内容,且贯穿高中三年。

《论语》课程精读:聚焦核心素养任务、沾濡笔墨经典岁月香

广州市培英中学 刘柳燕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并在课程结构中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任务群学习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整本书阅读对培养高中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如何开展深入、有效、有序、有质的整本书阅读去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呢?本教学论文尝试以《论语》整本书阅读的精读研讨课程设计为例,初步探讨实施整本书阅读与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核心素养 整本书阅读 《论语》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新课标围绕这四个核心素养,给必修课和选修课设计了对应的学习任务,其中有一个任务便是“整本书阅读研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任务群学习贯穿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对培养高中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如何开展深入、有效、有序、有质的整本书阅读去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呢?本文以《论语》整本书阅读的精读研讨课程设计为例,对此做了初步探讨。

一、新课标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但是,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多是以单篇文本的精读、精讲来展开教学过程,教师着重围绕单篇文本的创作背景、段落大意、层次结构、表现手法、名言警句、问题知识这些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其明确的教学内容、固化的教学流程、千篇一律的教与学的方式、确定性的学习结果,造成了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教学内容碎片化,死记硬背的知识性的积累遮蔽了学生思维质的突破;教学方式同质化,千篇一律的精讲、分析文本模式造成了师生的倦怠心态;思维培养浅表化,浅层问题延宕了探究深度。基于语文单篇教学的反思,如何引导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深切感受作为人类文明标志的那些鸿篇巨制经典名著的思想、情感,以及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认识与体验,就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难题。教育部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因势利导,把整本书阅读正式列为课程内容,且贯穿高中三年。教师能否引领学生在一段时间里阅读和研讨一部整本书,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为什么要阅读《论语》呢?《论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孔子思想的智慧主要体现在《论语》中。梁启超曾说:“《论语》为两千年来国人思想的总源泉。”鲍鹏山在《不与经典结缘,很难成为高雅的人》中说:“如果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想成为高雅的人或者文明的民族,不与经典结缘,是不可想象的……一部《论语》,只有500多则,不到16000字,却包含三个体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文化体系。”而在高中生的实际阅读体验中,多数学生不喜欢阅读《论语》,认为《论语》内容零碎杂乱,不成体系,并且比较多道德说教。大部分学生心目中的孔子形象概念化,对《论语》的价值认识模糊。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开展《论语》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引导高中生走进《论语》,感受古圣先贤的人生境界,体会他们的思想品格,能够为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打开一扇接收传统文化熏染、提高思想境界的智慧之门。

二、《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课例设计实践研究

《论语》是文言经典,阅读时首先要扫清文字阅读上的障碍。而关于《论语》词义解读的名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我给学生推荐了两本辅助阅读的书目: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和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前书注重文字的疏释,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普通读者了解《论语》的入门参考书;后书注重体悟的读解,博采众家观点,加以阐发,力求通俗简要,明其本义。在《论语》整本书阅读的篇章选择方面,如果按照原书顺序,一字一句、一章一节、一篇一篇,细读《论语》,先前人的旧注,梳理文义,再考证疑难之处,把全书仔细过一遍,这种“考据式的阅读方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效率、质量上,都有点过于拔高。所以,我在展开《论语》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就把这个对《论语》整本书文本字句的通读要求放低一些,只做基本的理解就可以了。如何把书从“厚”读“薄”?如何引导学生探寻《论语》的文化内涵?我依据《论语》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需求,采取“传记式阅读”的策略重构教学内容:打乱《论语》原书的顺序,以人物为线索,将孔子言行汇辑在一起,孔门弟子的言行辑录在一起,其他人物的言行另外编辑在一起。在这种“传记式阅读”的过程中,我推荐学生的辅助阅读书目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这些历史文献,非常珍贵,是第一手参考资料。这种用“梳理与探究”的方法,打乱了《论语》的篇目顺序,使得《论语》变得有趣,使得孔子及弟子们的形象丰满生动,《论语》的精髓也愈加深刻动人。(www.xing528.com)

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阅读规律,我和同学们一起初步制定了“传记式阅读”的流程:学生分等级地完成基础等级阅读任务和发展等级阅读任务。基础等级阅读任务侧重于初读感知,学生根据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的辅助阅读,对重新排列的传记式的三大部分《论语》精讲篇目进行文言知识层面的梳理和积累,争取对《论语》的相关文本内容有初步的感知。学生的必选学习任务是《论语》精讲篇目朗读录音、文言文知识体系填空。通过完成这个基础等级的阅读任务,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历史知识,积少成多地构建自己在阅读《论语》方面的知识体系。比如夏、商、周三朝文化史,什么叫邦,什么叫国,什么叫君等,学生能在具体系统的文本解读过程中有直观的情境式理解与吸收;学生也能对《论语》中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如颜回、子路、曾子、子贡、子夏等学生的举止言行有基本的接触与了解;学生还能了解更多的礼仪文化知识,如古人名与字的区别在哪里,长辈和老师称呼学生和晚辈才能直呼其名,而平辈之间都称字等。《论语》是很好的语言学习积累素材,不仅词汇丰富,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还有很多经典之句,比如“犯上作乱、巧言令色、言而有信、和为贵……”同学们能在基础等级阅读任务中了解到这些成语的源头,“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直观印象和心得体会自然更为深刻。

《论语》的整本书阅读,可以不求面面俱到,所以我挑选里面的文本重新组合,为我所用。但是,仅仅有上面这个“基础等级阅读任务”的整本书阅读,只是浅层次的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板块,明确提到“发展逻辑思维”与“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性。结合《论语》整本书阅读,具体而言可以理解为:在带领学生进行《论语》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基础等级阅读任务时知识文化的积累不是最终的学习目的,我们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孤立、零散、脱离情境的知识无助于问题尤其是复杂问题的解决,所以我们的整本书教学要避免知识的符号化、概念化。于是,我与学生一起设置了“发展等级阅读任务”。我给学生补充大量相关素材,让学生走进孔子及孔子弟子的内心,触摸到他们真实的澎湃内心,比如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司马迁《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等。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辩论相关能够凸显《论语》人物对话言行的冲突性格、思想争鸣的探究问题,对“传记式阅读”的三大板块(孔子言行辑录、孔子弟子言行辑录、其他时人言行辑录)进行精读研讨,展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论语》之间的对话交流,形成思维碰撞。学生可以通过完成“发展等级阅读任务”的相关任务,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论语》中孔子与孔子弟子的典型真实性格特征,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从而自然地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最终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

在对“孔子言行辑录”的专题精讲中,我按照“孔子30岁(三十而立)前、30~55岁、55岁起周游列国直至73岁去世三个阶段”来整合相关文本,组织学生以“概括”和“列表”的阅读方法,简明扼要地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关键事件,深入了解“孔子之为学、孔子之为师、孔子之为政、孔子之为人、孔子之自述、孔子之影响”的孔子生平。孔子崇尚仁政,崇尚恢复周礼,无论是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还是杏坛施教收徒授课,毕其一生都在为这个政治理想而奋斗,即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终归不可得其志。历代帝王褒封孔子为“圣人”“万世师表”,地位崇高至极,但这不是真性情的真实孔子。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的心智限制以及阅读面、阅读量的限制,往往对孔子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概念化、表面化的层面,肤浅而隔膜。如何真正走近孔子呢?正如北大李零老师所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他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中写道:“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牺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读他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讲,他是个堂吉诃德。”孔子的可爱与可贵之处,在于他是活生生的、敢爱敢恨、敢赞敢骂、知其不可为而毕生孜孜以求的执着而又寂寞的真实模样。比如,在《论语·子罕篇》中,子贡有一天和老师开玩笑说:“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儒者常常以水和玉比德,所以,当子贡一说到有美玉在这里时,孔子一听就懂了,马上接话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决定卖!决定卖!我在这里等人来买的,可是卖不出去,没有人要!这是他师生之间的幽默,也是孔子感觉生不逢时、无道不行而借子贡之言的幽默表达。《论语》中的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无不生动地展现出师生间的真实个性。学生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一个样,各不相同。师生之间这样读《论语》,有趣,且有质量。

在对“孔子弟子言行辑录”的专题精讲中,我布置学生分类统计孔子众多弟子在《论语》中的出现次数,统计排名是子路出现最多,其次是子贡、颜回、子夏,还有子张、冉求、曾参、宰我、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孔子30岁左右开始收徒设教,终身从事教育事业。他运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好学乐学、学思结合、循循善诱、愤悱启发、举一反三、循序渐进、教学相长、时常总结等。个性鲜明、思想自由、兴趣多多、爱好广泛、充满幽默、风趣和智慧的可爱的孔子,带领着这么一群生龙活虎、活泼的弟子们“周游列国”长达14年。孔子与众多弟子的朝夕相处,亦师亦友,师生间发生过众多既有生活乐趣又有思想碰撞的对话,孔子与弟子们的性格形象各见其端。师生间的对话既是生动活泼的,有时也是针锋相对、锋芒毕露的,学生根据相关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就能更全面、真实地触摸到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内心和灵魂。比如直率、勇武、实诚、喜怒形于色、不耻下问、敢于提问,甚至是敢于向孔子质问发难的子路,经常受到孔子一针见血的批评、打击与指导,孔子对子路性格的极其了解,对子路心志的敏锐觉察,对子路的各种欣赏、担忧、安慰,都在师生间的对话交锋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而纵观子路在《论语》对话中的两次志向差异,早期志向是“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后期转变为“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学生们也会发现,子路前期的志向属于朋友义气,后期的志向则是治国安邦,这是《论语》中体现出来的子路的成长与孔子对其的影响。这种解读角度,就需要重新打乱《论语》原有的编排结构,有针对性地挑选相关文本,并且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梳理探究。所以,我采取“专题精讲”与“自学迁移”的阅读方式,重点筛选整合了子路、颜回的相关言行篇章,以梳理子路、颜回为示范,学生依次梳理子贡、子夏、子张、冉求和曾参等,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对“孔子与其他时人的言行辑录”的专题精讲中,我主要筛选了孔子与当时的国君、大夫、权臣隐者等的互动交集的相关文本来引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探究,主要讨论孔子的行道方案、行道实践,以及行道失败以后他的心态。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仁政”是他毕生行道的核心内容。我带领学生研读并考查《论语》中与“仁”有关的章节,探究“仁”的多重内涵与核心内容,并尝试梳理“仁”与“礼”“义”“廉”“耻”“智”“勇”“忠”“信”“恕”“敬”“孝”“慈”“悌”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在《论语》关于“仁”的阐述与追求中,我与学生讨论西周末年春秋时期执政者作为贵族阶层而“礼崩乐坏”式的陨落和有德者作为平民英雄的崛起。学生们在这第三个阶段的专题阅读环节中,对第一阶段“如何认识真实的孔子”有了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三、《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反思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与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深度、有效展开有密切的关系,而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展开又与教师角色的转型密切相关。语文教师如何从教科书的解读专家转型为整本书阅读的课程设计师、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学术顾问、教练裁判、伙伴向导,将起着决定性作用!语文教师能够成功引导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进行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而不是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是语文教师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一环。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话式批改、示范式批改、面谈倾听学生问题、启发学生思路、指点学习方式的形式,去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在充斥着浮华风气、碎片化阅读的当下,《论语》整本书阅读聚焦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引领着学生们沾濡儒家文化岁月清香,让学生静静地穿越时空与大师对话与交流,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我们,在路上,一路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