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易闲话: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原则

医易闲话: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简单来说,“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做出的治疗手段和方法的安排。无论是用中药还是用象数配方,都必须遵循“辨证论治”这个基本原则。可见辨证的目的是为了得出“结论”——将一系列症状归纳出一个“证”。——此时,辨证论治才算上路。但是古传中医的“论治”,还是要遵循“辨证”的结论。

医易闲话: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所说的“辨”是辨别(包含了分析、综合、判断),“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机体的病理反映的概括,比如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或阴阳关系的概括,从而辨别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此中医的“辨证”就是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通过各种临床经验——或四诊合参七字辨病八纲辨证、或直接体证等手段来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阴阳、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通过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来揭示疾病的本质,以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简单来说,“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做出的治疗手段和方法的安排。

无论是用中药还是用象数配方,都必须遵循“辨证论治”这个基本原则。因为没有精准的辨证,就不会有明显的疗效。

证,传统中医叫作“症候”,是由一系列症状所组成的。比如口渴、大便秘结、舌苔黄、呼出的气热等单独一个症状是不能反映疾病的根本性质的,但是这几个症状组合在一起就能反映疾病的根本性质是“热症”,即阳证。又比如口不渴、大便稀溏、舌头胖大、畏寒这几个症状,若是单独一个症状也不能反映疾病的根本性质,若是合在一起,就可以辨认出其根本性质是“寒症”,即阴证。可见辨证的目的是为了得出“结论”——将一系列症状归纳出一个“证”。而这个“结论”所得的“证”呢,其实还是在“诊断”阶段而已。比如经过四诊合参、七字辨病、八纲辨证一系列辨证得出结论——患者是“脾虚泄泻”。这个结论只能说明病的部位是“脾”,个体反应是“虚”,突出症状是“泄泻”,致病的原因是“湿”,湿困脾阳则泄泻。有了这个诊断,才能得出相应的正确治疗方法,即“论治”:健脾燥湿!——此时,辨证论治才算上路。

“论治”或“施治”,毫无疑问是上述诊断的结果,根据这个结果制定正确的治疗措施和策略才真正进入“治法”的层面。总的来说,治法不外乎平衡阴阳、扶正祛邪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难点在于平衡阴阳!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阴阳失调、失衡,所以任何病症尽管其临床表现千变万化,但总可以归纳为“阴证”或“阳证”这两个“本质”属性。

传统中医所说的阴证,不外乎这些:身重体痛、倦卧、心腹冷痛、形寒肢冷、面色暗淡或灰白、静而少言或大便溏泻、小便清长、口润不渴、嘴唇指甲青紫、舌淡苔白润、脉沉脉迟等。相反,凡身热喜凉、面色潮红、语言壮实或大便不通、小便短赤、口干烦渴、舌质红绛、舌色燥黄或黄腻、脉洪滑有力等症均可归属“阳证”。(www.xing528.com)

至于“虚症”,也分阴阳——阴虚与阳虚。阴虚是指低热盗汗、心烦失眠、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舌有裂纹或舌苔光剥、身体消瘦、脉细无力等证。相反,肢冷、五更泻、小便清长或尿频、怕冷自汗、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言语音低、脉沉细无力等,则都归属于“阳虚”。

人体阴阳的失衡(偏盛或偏衰)是各种疾病的基本表现,因此治法必以调整、平衡阴阳为原则才是正路!比如由于热盛而损及阴液,必须损有余的阳,来行“热则寒之”之功。若阴寒盛而损及阳气,则须损其有余之阴,以行“寒则热之”之功。同样的道理,若因阳气不足而不能制阴导致阴盛者,则须补其不足之阳。或因阴液不足,不能制阳而导致阳亢者,则须补其不足之阴。总之,一句话:“损有余,补不足”!

而扶正祛邪的过程,其实也是阴阳调和、平衡的过程。所谓“扶正”,就是帮扶人体的“正气”——无论用啥方法,只要能调动和增强人体正气从而恢复人体自愈能力的都是好办法。“祛邪”则是祛除(当然也包括消灭)邪气(理解为致病因子吧),从而限制或停止疾病的发展,让正气能尽快修复身体各项机能。所以,说到底,养浩然正气才是最好的养生!扶正和祛邪,虽然有时偶有侧重,但是扶正了自然祛邪,祛邪了自然就扶正。

以上谈的,是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古传中医的“辨证”却很简单,简单到让人觉得“这可能吗”的程度。得了古传中医真传者,就是一句话的事儿!但是古传中医的“论治”,还是要遵循“辨证”的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