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易谈精气神-医易闲话

医易谈精气神-医易闲话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精气神是生命三大要素,古来炼养大家都特别注重积精全神。翁象川先生在注释《悟真篇》时说:“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少病。内则五脏敷华,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一般谈论精气神这个问题,都是从“精”开始,再谈“气”和“神”。—— 学习古传中医或者走养生修道的路,如果不明白“心”与“神”,终将如盲人骑瞎马!

医易谈精气神-医易闲话

精气神是生命三大要素,古来炼养大家都特别注重积精全神。翁象川先生在注释《悟真篇》时说:“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少病。内则五脏敷华,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我们现代人精气神耗得早、耗得多,而没有几个懂得好好炼养,所以亚健康的人特别多。

一般谈论精气神这个问题,都是从“精”开始,再谈“气”和“神”。在医家真传里,却正好倒过来,总先谈“神”,因为“神”与“心”两个概念太相近!—— 学习古传中医或者走养生修道的路,如果不明白“心”与“神”,终将如盲人骑瞎马!各家各派,说到底都是在想方设法明心、见性。北宋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自序里说:“欲体至道,莫若明乎本心。心者,道之枢。”这真是明师之言!《黄帝内经》多次论及“心”与“神”,我在前面的不少文章里尤其是《实修结束,谈谈“心”》里提到了一些。这里随便捡几句重温一下: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

按照古传中医的观点,万病由心起,治病必治心。心是最根本的,神是由心而生。古传中医认为心的本体是无为的、静寂的、不动的,是“普遍如此”“本来如此”“必然如此”的。很多人都知道中医经典里常说“心藏神”,却少有人知道心与神的主次。古传中医有一句千古不传的秘诀,叫“寂然不动为心,感而遂通为神”。心他老人家亘古长存、如如不动,她生成万物而不占有万物!太上在《道德经》里说:“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为什么“少”反而能“得”而“多”反而就迷“惑”呢?这不就是说的别耗那么多神,胡思乱想越少越容易“明心”吗?所以太上教导我们说,那些已经从此岸到达了彼岸的圣人们,懂得“抱一为天下式”。啥叫“抱一”?我在文章《独立守神 —— 《黄帝内经》点滴 7》里讲“独立守神”的方法时引用了这句话,“抱一”就是为了将“心”专注于“一”处,以起到独立守神、收心止念的目的!

整个古传中医的修习过程,说到底,就是修心和炼命。修心之说,与佛家的说法如出一辙!炼命,则是分阶段将精、气、神三宝凝化。所以“精”和“气”这两宝也就特别重要了。

同样先说“气”。古传中医所说的“气”,是有不同层次的。对于一般的人,明师们往往只说“呼吸之气”,对于门人弟子,则说“内气”“真气”甚至“先天一气”。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兴过气功热,当年的不少“大师”,忽悠来忽悠去其实都在“呼吸之气”上折腾,让内行人笑掉大牙。古传中医在收心止念开始时就用正呼吸进行调息,叫作“调真息”,到了神、气、精渐渐合凝、合炼时,此时之“气”叫作“真气”,古字写作“炁”。这个炁的运行,与祖气相连,如磁吸铁。—— 不像我们普通的人呼吸,只从口鼻随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所以庄子在《庄子·大宗师》里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参阅《医家秘传——“玄关”vs “先天一气”》。

如何做到“真息”呢?真息即无息。《道藏·洞真部·玉诀类》说:“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这就是方法!

最后说说“精”。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医扫盲——“肾”vs “精”》里说过这段话,大家不妨重温一下:

古传中医所说的“精”,并不单指男性排泄出来的那个精,那是后天之精所转化。古传中医认为精有两种——后天之精和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很好理解,就是交媾之精、血、津、液等。所谓先天之精,则是“元精”,就是本文刚开始时提到的“自家水”,它是人体的“真药”。我在前面的文章里提到“活子时”的概念,其实人体在“活子时”时所产生的“精”,就是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可以藏于人体的每一个角落,换句话说是“全身无处不藏精”,但主要藏纳于丹田及内外肾,当然,五脏六腑皆有先天之精。元精无形,寓于元气之中,受外感则与元气分别,成为后天凡精。

在古传中医的真传里,有个说法是,精在先天时,藏于五脏六腑,氤氲而未成形,后天念头一动就成为后天之精(所以要时时正身、内省、止息)。古传中医所说的“精”,是人体大药,是神和气用来凝炼内丹的原材料。在人体静到极点,微觉有动而非动,纯而明心,气足源清,可“以神炼之”的东西。这就是吕洞宾真人说的那个东西——“息精息气养精神,精养丹田气养身。”

精、气、神三者,古传中医认为应该以神为主。神、气、精常常“相恋”,六世达赖的很多“情诗”,在内行看来,都是写的这回事儿,与男女情爱无关。(www.xing528.com)

真有实修实证的人看到以上文字多半会豁然开朗,看不懂的,就在以后的实修历程中多问问自己这些问题:

“神”守住了吗?

“心”静到极点了吗?

平时有注意节欲保精吗?

那个呼吸之气“以踵”了吗?

念头越来越少了吗?

日子越过越简单了吗?

今天比昨天轻安、快乐了吗?

如果以上都没有,拜托不要到处说自己在修行学佛啥的,都是自欺欺人!

最后引用一首陆放翁的诗结束本文:

存神止虑自长年,

黄老遗书汉尚传。

妙语虽传人不省,

却从丹灶觅神仙。

祝福大家身心轻安,暑期愉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