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库传奇》:维护《四库全书》的续修工作

《四库传奇》:维护《四库全书》的续修工作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8年东北发起影印《四库全书》,并欲大购遗书,广招名宿,续修四库,前书印讫,接印续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于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后,即提出续编四库之构想。不久,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牵头,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资助,上海古籍出版社参与,聘请有关专家和部门负责人组建了《续修四库全书》工作委员会和编纂委员会,正式开始了续编工作。《续修四库全书》收书5400种,16开精装1800册。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纂修当年,乾

《四库传奇》:维护《四库全书》的续修工作

(1)续修之缘起

续修四库之议,起因大致有三:一是《四库全书》之纂修“寓禁于征”,在征集及纂修过程中,有的只入存目,有的被禁毁,有意改窜原文,甚而成段成篇删除,此最为学人所抨击;二是《四库全书》失收遗漏,或有足本善本而误用残本劣本;三是乾隆以后学术文化取得了巨大发展,特别是清中期以后乾嘉之学和后期的新学,成果累累,著述迭出,以其后出为《四库全书》所不能收,即如当时参与编纂《四库全书》者,纪昀、戴震、邵晋涵、姚鼎、周永年、朱筠、王念孙等,都是乾嘉之学的佼佼者,他们的著作也并未收入《四库全书》。鉴于此,自《四库全书》缮竣庋阁,一些学者不惜耗费十数年精力,搜访《四库全书》漏略的宋元旧本,试图拾遗补阙,更不断有提出续修《四库全书》或重修《中华全书》的提议。

嘉庆初年,时任浙江巡抚的阮元因职务之便,在江南陆续购访《四库全书》未收书170多种,每访得一书,即与当地著名藏书家鲍廷博等参互审订,并仿四库之例撰提要一篇,一起进呈内务部(其后集各书提要而成《四库未收书提要》一书)。嘉庆专辟“宛委别藏”以贮之,每书加钤“嘉庆阅览之宝”朱文大方印。1935年故宫博物院将其中未曾刊刻或流传极少的40种书籍,交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宛委别藏”原本于1949年随文渊阁《四库全书》一起移至台湾,1981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将“宛委别藏”所贮174种书籍全部影印出版。1988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据以影印,收160种,120册精装。

光绪十五年(1889年),翰林院编修王懿荣上书,提议“重新开馆,续纂前书”。五四运动后,续修之议再起。1919年叶恭绰赴欧洲考察回国,动议影议《四库全书》,金梁则认为“书不易续,目则易修”,建议将二百年来新出书籍“始存其目,以待后来”。二者皆因时局动乱而未果。

192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提出影印《四库全书》的计划,并拟以多销盈余,“请海内通人,选择四库存目及未收书,刊为续编”,一时间,群起响应。李盛铎还因此特地谒见当时北洋政府临时执政段祺瑞,商议续编办法,提出所收书拟分3种类型:①四库禁毁书;②四库告竣后刊刻之书;③价值稍次者则录其大概,列入后部。

1928年东北发起影印《四库全书》,并欲大购遗书,广招名宿,续修四库,前书印讫,接印续书。伦明因辑《<四库全书>续修总目》,列书10000余种。由于影印之事半途而废,续修也随之不了了之。同年,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下属北平人文科学研究所,拟利用日本退还庚子赔款,将续修《四库全书》列为课题,并开始购求古书,约请学者撰写提要。不久,因东北形势遽变及抗战全面暴发而渐归停息,其果仅存者,惟当时所撰各书之提要。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接收此会,尚有稿约3万条,现存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1972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据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10080种书提要的油印件依四库总目之例加以整理编排,出版《续修<四库全书>提要》12册,四角号码书名索引1册。1980年中科院图书馆据馆藏207函续修提要原稿,参照《四库全书总目》进行整理,由中华书局出版《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计收书31000种。

(2)《续修四库全书》的编纂

1981年,中共中央发布〔37〕号文《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一场规模浩大的古籍整理抢救工作就此拉开序幕,随即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立。3月该小组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制定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续修四库全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该书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批准,列入国家重点出版项目。

上海古籍出版社于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后,即提出续编四库之构想。不久,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牵头,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资助,上海古籍出版社参与,聘请有关专家和部门负责人组建了《续修四库全书》工作委员会和编纂委员会,正式开始了续编工作。

《续修四库全书》的编纂,首先以北京图书馆及其分馆、中科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及上海、天津、辽宁、山东、河北、浙江、江苏七省(市)的省级图书馆共11家12个收藏单位作为重点普查对象,集中了各馆所藏全部古籍之目录卡片,其中仅经部易类就多达1万多张,涉及千余种版本。同时参照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纂中的《中国古籍总目》等书目,掌握各部类现存古籍的品种与版本。在此基础上,慎选书目与版本,广泛约请有关专家和部门参与选目论证,工作过程几经反复,多方比较,以保证入选之书均堪称善本。

《续修四库全书》收书5400种,16开精装1800册。收录范围包括7个方面:

①四库失收(遗漏、摒弃、禁毁)而确有学术价值者;

②四库列入存目而确有学术价值者;

③四库已收而版本残劣有善本足可替代者;

④四库未及收入的乾嘉以来著述之重要者(此为该《续修》之重点);

⑤四库所不收之戏曲、小说,取其有重要文学价值者;

⑥新从域外访回之汉籍而合于本书选录条件者;(www.xing528.com)

⑦新出土之简帛类古籍而卷帙成篇者。

收录下限以成书年代计大体止于1911年。收书注重学术,凡属一般性资料,如历书、家谱、登科录、乡试录、会试录、缙绅录之类,概不辑录;兵书、志书及医药、方剂之书,遴选从严;释家典籍仅取中土著述之精者。

《续修四库全书》之体例,大抵仿《四库全书》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编排,凡部类分合有增损时,则参照《中国古籍总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并为入选之书撰写提要。各书提要及各部类小序总汇为《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另册出版发行。《续修四库全书》在所收各书之前,都冠以书牌,说明所据底本、刊刻年代、板框原有规格及底本现今藏所。

《续修四库全书》是继18世纪《四库全书》成书二百年后,又一次全国范围内对中国古典文献进行较大规模的清理与汇集,也是对二百多年来学术文化发展进行一次新的归纳与总结,它与《四库全书》相配套,构筑了一座基本古籍的大型书库,中国古代至1911年之前现存重要典籍庶几齐备。

(3)《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丛书》《四库未收书辑刊》的纂修

20世纪90年代,在编修《续修四库全书》的同时,我国又启动并完成了三项大的以《四库全书》为主题的传统文化建设工程。

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纂修

当年,乾隆诏开四库馆后征集来的图书,除部分缮录《四库全书》外,部分“只存其目”,部分被毁。据有关学者统计,存目图书达6793种93551卷,禁毁书3100多种15100多部。列入存目之书,原因多种多样,除有部分是与已录入《四库全书》者相重外,或因学术和史料价值稍逊,或出于当时统治者政治需要,也有是由于修书诸臣之学术偏见,去取之间,有失偏颇。故入存目之书,也不乏有较高学术或史料价值者,即便《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者也常指某书“颇有卓见”。

《四库全书》缮成之后,原本发还,存目之书未予抄录或刻印。二百多年来,遭兵火虫灾,亡失严重。幸存于世者又分藏各地,或流布海外,难为人知。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开始组织力量收集《四库全书》存目之书。1994年春,以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为主编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工作正式启动。它将现存的分藏于海峡两岸200多个单位及欧美日等地的4000余种6万余卷存目之书网罗殆尽,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该丛书至1997年10月底已全部出齐,11月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香港厅举行了出版庆典。《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共收录图书4508种,16开精装1200册,每书书首均注明所据底本及藏所。分两种版本:一为齐鲁书社出版的蓝色封面版,整套36万元;一为台湾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出版公司出版的棕色封面版,整套8万美元。两种版本均印刷精良,装帧典雅,达到了国际典藏书之标准。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之补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收录散藏于世界各地的四库存目书300余种,大部分为孤本和稀见本,分装100册。现在陆续编印中,仍由《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委会编辑、齐鲁书社出版。

②《四库禁毁丛书》的纂修

《四库禁毁丛书》修纂工作于1997年初正式启动,当年编修《四库全书》时因思想、政治、民族和地域等原因查禁、删改、销毁的3000多种书籍,几乎接近《四库全书》收书种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珍贵史料和学术著作。禁毁书的亡失情况,比存目书更为严重,其抢救整理工作更显迫切,该丛刊集四库禁毁书于一体,收书1500种311册,由北京出版社依照《四库全书》体例,精装影印出版。

③《四库未收书辑刊》的纂修

1922—1930年,王重民、伦明、罗振玉、傅振伦等三十余位国学大师,收集乾隆年间四库馆臣未见及乾隆以降问世的古籍近4万种,并对每一种书做出精要评价,编定《<四库未收书>分类目录》,并仿《四库全书》体例,将重要者定为著录书,拟影印出版,次要者定为存目书,仅存其目,后因“九一八”事变,影印之议搁浅。今从其著录书中再选出重要者2500种,整理编定《四库未收书辑刊》,由傅振伦主编,全套300册。

四大丛书不仅收录了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未编入的“存目”“禁毁”“未收”之书,而且收录了乾隆以后至清末问世的书籍,几乎网罗了目前存世的《四库全书》之外的所有优秀典籍,与《四库全书》形成了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庞大的四库文化体系,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古代文化思想宝库,充分展现了我国古老的灿烂文化与文明,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