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库传奇》:编修《四库全书》的目的

《四库传奇》:编修《四库全书》的目的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乾隆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古代社会的顶峰,人口和农业产量均超过以往,成为名副其实的盛世,乾隆不惜人力、物力编修《四库全书》的意图有以下几点。在乾隆的威慑和诱导下,各地督抚很快将查禁违碍书籍作为征书活动的重点,《四库全书》的编修也日益倾向禁毁书的一面。这些书籍都是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乾隆特谕新修之书,包含了明确的以史为鉴的修书目的。

《四库传奇》:编修《四库全书》的目的

乾隆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古代社会的顶峰,人口和农业产量均超过以往,成为名副其实的盛世,乾隆不惜人力、物力编修《四库全书》的意图有以下几点。

禁毁违书、防“夷夏之辨”

清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自始至终对汉族总有戒备之心,“夷夏之辨”始终是困扰皇权的问题。在文化上,乾隆欲清除传统书籍中对少数民族的蔑视,试图将“夷夏之辨”一网打尽,使之荡然无存。在他的著作中,处处可见对“夷夏之辨”的批判。但在乾隆看来,带有局限性的控制,显然还远远不够,历经康熙雍正二朝的禁毁,以及他本人执政以来的努力,知识分子所热衷的“夷夏之辨”虽在政治高压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华夏正统思想仍散存于无数的书籍中,在到处流传,尤其是,江南一带多存有明末清初“违碍”著作。因此,要通过大规模的征书活动,对这些私下流通的禁书作一次全面的清查。

在乾隆的威慑和诱导下,各地督抚很快将查禁违碍书籍作为征书活动的重点,《四库全书》的编修也日益倾向禁毁书的一面。在查禁毁书过程中,乾隆还令四库馆将应禁毁书列出一张清单来,发往全国各地,作为禁毁依据。

正人心、兴教化

乾隆朝虽然在政治、经济方面达到了古代社会鼎盛时期,但也隐伏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乾隆晚期,由于人口急剧膨胀,远远超过了耕地面积增加的速度,人均耕地面积迅速下降,加上土地兼并、水旱自然灾害频发,时常出现人民流离失所的现象。同时,吏治日趋腐败,贪污受贿之风盛行,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导致零星的抗租抗粮运动不时发生。乾隆三十九年山东临清的王伦起义,规模较大,打破了清初以来中原长期稳定的局面,乾隆面对这种局势,一方面对人民起义给予严厉镇压,整顿吏治以扭转衰局,另一方面,他也深知“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因此,十分重视书籍的教化功能,在禁毁违碍书籍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提倡儒家伦理纲常,对异端思想给予严厉的批判,以“正人心、厚风俗”。

从征书伊始,乾隆就强调征书重点就是“历代流传旧书,有阐明性学治法,关系世道人心者,自当首先购觅。至若发挥传注、考核典章,旁既九流百家之言,有裨实用者,亦应备为甄择”。同时,乾隆对程朱理学非常推崇,早年读书时期,他就接受了福敏、朱轼、蔡世远等理学名臣的教育,随着阅历的增长,以及学术环境的变化,虽然乾隆对理学的弊端有尖锐的批评,并扶持汉学的发展以挽理学之弊,但终乾隆一朝,他并未公开反对程朱理学,对理学在护纲常、维人心方面的作用也始终称赞有加。因此,在征书时,他特别留意搜求有利于教化人心的理学著作,以理学著作正人心,来克服社会危机,稳固自己的统治,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份永久的基业,这是乾隆编修《四库全书》的另一个重要意图。

反结党营私、防门户之争

朋党之争对中国历史影响很大,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官员各自经营势力,为争取政治权利而互相攻击排挤,致使朝廷决策难以形成,办事效率低下,政治腐败不堪,成为古代社会改朝换代的重要原因。清朝的朋党问题虽不如唐、明两代严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康熙年间的索额图与明珠之争,乾隆初年张廷玉与鄂尔泰之争,都影响较大。

乾隆不时以前明为例警戒大臣,对康熙朝的党争也极力贬斥,屡次以明珠、索额图为例,教育群臣要引以为戒。当他发现于敏中在朝培养势力时,即便于敏中已经去世,仍对其进行不遗余力的打击,以警戒后代,防止出现朋党之争的局面。(www.xing528.com)

在反对朝臣结党的同时,对于元明以来因讲学而标榜门户之风,明代东林讲学以致酿成门户之争,乾隆也十分反感。将理学内部的程朱、陆王之争,也概加批判,欲通过纂修《四库全书》,对朋党之害、门户之弊,从学术上给予清理,以永远消除此项弊端,巩固皇权统治。

修正宋学,鼓励汉学

乾隆对程朱理学的推崇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其纲常伦理,以束缚臣民的思想,在利用理学教化人心作用的同时,对理学之弊端也深有所悉,不时予以纠正,对程朱的某些不适合其加强君主集权的言论,则多有批评。到乾隆中期以后,开始有意识地修正理学,以汉学补救。乾隆中晚期,科举试题增加了不少考证学的内容,而理学的思辨内容则大大降低。随着乾隆文治策略的调整,一大批擅长考证的学者如朱筠、纪昀、钱大昕、王鸣盛等,通过科举,得以名列朝廷,这说明乾隆为统治的需要,在有意识地对理学进行修正,以实学补充。但所有的调整都是以巩固其统治为目的,在整个清代、统治者始终没有真正贬低程朱理学,更没有放弃的意图,越是社会危机严重时,统治者越是感到程朱理学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理学的教化功能,乾隆对程朱理学的批评,只是部分的修正,或有意对其加以取舍,以便于国家长治久安。

以史为鉴、加强统治

以史为鉴是古代帝王治理天下的一贯传统,在经历王朝更替之后,统治者往往要对朝代兴衰加以反思。乾隆从登上皇位开始,便非常重视对以往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大规模地纂修史书,为其统治政策提供历史借鉴。在编修《四库全书》过程中,他一面禁毁书籍,一面又对某些“违碍”或文不经传的书籍或删改或重新编纂加以利用。乾隆谕令馆臣纂修《明季奏疏》一书,借明臣之口揭示明朝秕政,说明明朝灭亡的原因,又对忠君爱国的高尚人格给予表彰。这些书籍都是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乾隆特谕新修之书,包含了明确的以史为鉴的修书目的。

雍正开始,创建了秘密建储制度,但仍令乾隆不能放心,如何防止子孙们内部争权夺利,从历史上吸取教训,教育子孙防止内部斗争,乾隆在编纂《四库全书》中,谕令馆臣编纂《储贰金鉴》,即是为教育子孙而作,利用编修《四库全书》的机会,教育子孙后代共同维护皇权。

宣扬盛世、好大喜功

乾隆本人在学术文化上有较深的功底,也热衷于编刻书籍,时时以“稽古右文”为标榜,宣称“御极之初,即诏中外搜访遗书。并令儒臣校勘《十三经》《二十一史》,遍布黉宫,嘉惠后学。复开馆纂修《纲目》三编、《通鉴辑览》及《三通》诸书。凡艺林承学之士,所当户诵家弦者,既已荟萃略备”。为了向后人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在位期间编纂《临清纪略》《石峰堡纪略》《台湾纪略》《兰州纪略》等记叙其镇压农民起义的“业绩”;编纂《平定准噶尔方略》《平定廓尔喀纪略》《平定两金川方略》等记载其辉煌的“武功”;编纂《大清一统志》《日下旧闻考》《皇清职贡图》《河源纪略》《皇舆西域图志》《南巡盛典》《盛京通志》等,大力宣扬大一统局面之盛。乾隆在位六十年间,大兴土木,修建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等,又大规模扩建皇宫、北海、中南海、各地行宫,以及多处城垣、官署,修治河流湖泊无数,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用工精细,为历代所罕见。他又到处巡幸,宣扬盛世,一生六次至苏杭南巡,八次至泰山曲阜东巡,四次到盛京,五次西巡,所到之处无不陈设豪华奢靡,所有这一切都与他喜欢大规模宣扬有关。编纂《四库全书》是乾隆一个集大成之作,《四库全书》部头之大,中外罕见,又抄成七部,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之举,正是乾隆好大喜功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