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库传奇》:深度解析《四库全书》与衍生书籍

《四库传奇》:深度解析《四库全书》与衍生书籍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库全书》的书籍内容《四库全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四库全书》所收录及存目的书籍达10254种,172860卷,其中,收录书籍3461种,79309卷,装36000册;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次年,第二部《四库全书荟要》也告完成,藏于圆明园内的味腴书室。录收《四库全书》的著作3461种、79309卷,又附录了未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6793种、93551卷。

《四库传奇》:深度解析《四库全书》与衍生书籍

四库全书》的书籍内容

四库全书》的内容十分丰富。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部下有类,类下有属。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经典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周礼之属、仪礼之属、礼记之属、三礼总义之属、通礼之属、杂礼书之属)、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训诂之属、字书之属、韵书之属)等10个大类。礼类和小学类之下,又有子类。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奏议之属)、传记类(圣贤之属、名人之属、总录之属、杂录之属、别录之属)、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目录类(经籍之属、金石之属)、史评类、地理类(宫殿疏之属、总志之属、都会郡县之属、河渠之属、边防之属、山川之属、古迹之属、杂记之属、游记之属、外记之属)、职官类(官制之属、官箴之属)、政书类(通制之属、典礼之属、邦计之属、军政之属、法令之属、考工之属)等15个大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目录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之下,也有子类。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推步之属、算书之属)、术数类(数学之属、占候之属、相宅相墓之属、占卜之属、命书相书之属、阴阳五行之属、杂技术之属)、释家类、道家类、艺术类(书画之属、琴谱之属、篆刻之属、杂技之属)、谱录类(器物之属、饮馔之属、草木鸟兽虫鱼之属)、杂家类(杂学之属、杂考之属、杂说之属、杂品之属、杂纂之属、杂编之属)、类书类、小说家类(杂事之属、异闻之属、琐语之属)等14个大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小说家类之下,又有子目。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类、别集类(汉至五代之属、北宋建隆至靖康之属、南宋建炎至德佑之属、金至元之属、明洪武至崇祯之属、清代之属)、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词集之属、词选之属、词话之属、词谱词韵之属、南北曲之属)等5个大类。别集类、词曲类之下,又有子目。

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此外,收录妇女著作5种,如宋李清照《漱玉词》、朱淑贞《断肠词》。收录佛教徒著作44种,如南朝法显《佛国记》、辽行均《龙龛手鉴》。收录道教徒著作22种,如唐李筌《太白阴经》、元张雨《勾曲外史集》。收录宦官著作如汉史游《急就章》等。少数民族的著作,有清满族图理琛《异域录》,元蒙古族纳新《河朔访古记》,回族萨都拉《雁门集》。外国人的著作,有朝鲜人佚名作者《朝鲜志》,安南(今越南)人黎崱《安南志略》,日本人山井鼎《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印度人瞿昙悉达《唐开元占经》,意大利人利玛窦《乾坤体义》《几何原本》,葡萄牙人阳玛诺《天问略》,意大利人熊三拔《泰西水法》等。《四库全书》所收录及存目的书籍达10254种,172860卷,其中,收录书籍3461种,79309卷,装36000册;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

《四库全书荟要》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开馆编修《四库全书》时,征书纷至沓来,卷帙浩繁,不便浏览,当时,乾隆已经六十三岁高龄,在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的状况下,为了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一部重要而必备的图书,于是命于敏中、王际华等,从应抄诸书中,撷其精华,以较快速度,编纂一部《四库全书荟要》,以便他“得以随时留览”。并在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初另设《荟要》处,费时六年,至乾隆四十三年,第一部《四库全书荟要》完成,藏于紫禁城坤宁宫御花园内的摛藻堂。次年,第二部《四库全书荟要》也告完成,藏于圆明园内的味腴书室。

《四库全书荟要》收有经部173种,史部70种,子部81种,集部139种,20828卷,分装成11266册。《荟要》收录图书虽仅占《四库全书》的七分之一,然其集中四库之精华,且专供御览,勿须如《四库全书》之删削改窜,更能保存原书的真实。

味腴书室之《四库全书荟要》,于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焚掠圆明园时,化为灰烬。

摛藻堂之《四库全书荟要》,每册首页钤有“摛藻堂”椭圆朱文印,册末钤“乾隆御览之宝”“四库全书荟要宝”,封面上有详校官姓名,下有校对及缮录者姓名,其装帧及内文的抄写、行格字数,一如《四库全书》。自味腴书室《荟要》遭劫后,摛藻堂《荟要》成了世间仅存的孤本。但朝廷大内,宫禁森严,一般人无法涉足。直到1924年,溥仪被迁出皇宫,国民政府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故宫文物图书,才发现《四库全书荟要》依然尘封故处,安然无恙,触手如新。1933年北平动荡,故宫古物南迁,摛藻堂《荟要》也随之运到上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此书运往重庆。1949年运往台湾,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简明目录》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总目》《四库提要》,是纪昀等编纂的一部大型解题书目,共200卷,卷端有《圣谕》1卷,《凡例》20则,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汇编成书,收录古籍10289种。总目以经史子集提纲,共分4部,部有大序,部下分44类,类有小序,其中一些比较复杂的类更细分子目,共有67个子目。录收《四库全书》的著作3461种、79309卷,又附录了未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6793种、93551卷。各书之下编有内容提要,“先列作者之爵里,以论世知人;次考本书之得失,权众说之异同;以及文字增删、篇帙分合,皆详为定辨,巨细不遗;而人品学术之醇疵、国纪朝章之法戒,亦未尝不各昭彰瘅,用着惩戒”,详为考辨,武英殿聚珍版刻印100部。《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方法的集大成者,最重要的目录学专著,在古典目录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它发挥了古典目录学“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主旨,不仅对收录各书撮其指要,论其指归,对存目诸书也叙其大略,使人得其大概。(www.xing528.com)

因《四库全书总目》卷帙繁多,翻阅不易,使用不便,乾隆谕令编一部只记载书名、卷数、年代、作者姓名,便于学者“由书目而寻提要,由提要而得全书”的目录性图书。总纂官纪昀、陆锡熊等人遵照乾隆的谕令,又压缩删节,不录“存目”,将抄入《四库全书》的书籍,依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逐一登载。有需要特别加以说明的问题,则略记数语。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著录图书3470种,抄录4份,分藏北四阁,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简编本。

《四库全书考证》

《钦定四库全书考证》,简称《四库全书考证》,100卷,收书1100多种,分为经、史、子、集4类,分别对其进行考证,包括文字、顺序、内容等的辨误订正。其所收的考证,是广义的校勘,既包括讹、缺、脱、衍、阙、倒置等一般问题的校正,也包括纠正事实、史实之误,解释文意、书旨,对文中的观点提出纠正、批评、补充或解释。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考证》是汇编黄签而成的。四库馆中一般的校签,都是白色的纸条,而黄签是指选取原有的校签中较合适的,用黄纸誊抄清楚,粘于进呈本相应校改之处的眉端,专供进呈御览之用的校签。这些黄签记录原先是写于另纸,附粘在各书页上的,送皇帝审阅后,再正式抄写或刊刻在各书的每卷之末。四库馆开馆期间,《四库全书》的考证,经历了从校签到黄签再到《考证》的过程,先经纂校官签改,再经总纂、总校、总裁裁定,选定黄签,粘贴于进呈本之上,最后由编次黄签考证官将这些黄签编成《四库全书考证》。据《纂修四库全书档案》“谕内阁着总裁等编刊《四库全书考证》”(乾隆四十一年九月三十日)载:“昨四库全书荟要处呈进抄录各种书籍。朕于几余披阅,见黏签考订之处,颇为详细。所有各签,向曾令其附录于每卷之末,即官板诸事,亦可附刊卷尾。惟民间藏板及坊肆镌行之本,难以概行刊入,其原书讹舛业经订正者,外间仍无由得知,尚未足以公好于天下也。前经降旨,令将四库全书总目及各书提要,编刊颁行。所有诸书校订各签,并著该总裁等另为编次,与总目、提要,一体付聚珍版排刊流传。既不虚诸臣校勘之勤,而海内承学者,得以由此研寻。凡所藏书,皆成善本,亦以示嘉惠士林至意。”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四库全书考证》编成,据质郡王永瑢等奏“《四库全书考证》,亦据纂修官王太岳、曹锡宝等汇总排纂,编成一百卷,装作十函,理合一并进呈。《总目提要》及《考证》全部,均拟缮写正本,于文渊阁中间东西御案上次第陈设。此系全书纲领,未便仍分四色装潢,应请用黄绢面页以符中央土色,俾卷轴森严,益昭美备。”随后,《四库全书考证》被抄成7份,与《四库全书》一起分储七阁。

《四库全书考证》框高22cm,广15.6cm。半页9行,行21字,红格,白口,四周双边,版心上栏题有“钦定四库全书考证”。黄色绢包封面,包背装,72册。每册卷端钤“文×阁宝”,卷末钤“乾隆御览之宝”印玺。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在西华门外北长街,设立聚珍馆,专事刊行善本珍籍。这年五月,命儒臣校辑《永乐大典》中的零篇散简及各省进呈遗书,并令在这万余种书籍之中,选择“人所罕见,有裨世道人心及足资考镜者”发交武英殿印刷,以“嘉惠来学”。当时,总理武英殿刻书事务的,即为四库全书馆副总裁金简,考虑到上百种书籍的雕刻,费工费时,非常不易,就计划仿照元代王祯的木活字,刻印这批图书。他在奏折中提出刻枣木活字套版一份和刷印各种书籍的办法,认为这“比较刊版,工料省简悬殊”。且“遇有发刻一切书籍,只须将槽板照底本一摆,即可刷印成卷”。乾隆准其所请,并改“活字”名为“聚珍”,刻制二十五万三千五百个大小枣木活字,“聚珍版”即活字本。

乾隆四十一年,金简进呈《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记载了木活字印刷设备的制作、殿本书籍印刷流程及管理。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其一为奏议。主要是金简等人关于木活字印刷有关事项的请示奏折及乾隆的批示。其二是活字制作的技术和排版印刷的工艺流程问题。着重讲述木活字印刷的具体操作,分为15道程序:成造木子、刻字、字柜、槽板、夹条、顶木、中心木、类盘、套格、摆书、垫版、校对、印刷、归类、逐日轮转办法等。每道程序后均有插图,并作出工具尺寸标准上的简要说明。书前附有乾隆三十九年的《御制题武英殿聚珍版十韵(有序)》。《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第一次从理论上概括总结了活字制作、刊印的全部工艺流程,不仅在清代广泛流传,而且被译成德、英等国文字,流播海外,为推动我国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武英殿

木活字

乾隆三十八年,武英殿先行雕版印刷了《易纬八种》《汉官旧仪》《魏郑公谏续录》《帝范》等四书,每半页20行,行21字。同年十月以后,改用木活字摆印了134种,每半页9行,行21字。白口,四周双边。版框18.7cm×12cm。其中经部书31种,史部书27种,子部书33种,集部书43种。凡排印之书,书前均冠以乾隆御题“武英殿聚珍版十韵”诗并序,次载提要,首页首行下列有“武英殿聚珍版”6字。由于各书大多随到随印,这一百余种书籍并无总书名和总目录,后人称之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共138种,2416卷,1413册,236函。此书问世后,由于都是罕传的珍籍,各省几乎都照式翻刻,称为“外聚珍”,而将武英殿聚珍版称为“内聚珍”,以示区别。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