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中的《易纬》哲学

《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中的《易纬》哲学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乾坤说、八卦说、爻辰说和卦气说,也是《易纬》的重要哲学思想。对于《易传》的乾坤说,除了继承,《乾凿度》同时作了某些发展。其二,《乾凿度》对于乾坤与天地、阴阳的关系有更为深入的论述。而《乾凿度》将三月、七月、九月和正月四个月收摄于四维卦,实现了八卦与十二月的对应。进一步,《乾凿度》为何要以八卦建五

《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中的《易纬》哲学

乾坤说、八卦说、爻辰说和卦气说,也是《易纬》的重要哲学思想。相对于西汉中后期易学和汉末易学,《易纬》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 乾坤说

在《周易》中,《乾》《坤》二卦为纯阳、纯阴卦,且居于六十四卦之最前两卦。在《说卦传》中,乾坤两卦在八卦系统中的重要性是毫无疑问的,乾健坤顺,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且震、巽、坎、离、艮、兑六子卦由乾坤两父母卦三索而来。在《系辞传》中,乾坤二卦法象天地,“天地”的自然、人文含意被赋予这两卦,并与阴阳、健顺、动静、翕辟、尊卑等观念配合起来,由此《系辞传》提出了《乾》《坤》为“《易》之蕴”和“《易》之门”的观点。《彖传》和《象传》在解释乾坤两卦时也以“天地”为基础,而《文言传》则对这两卦作了特别的引申解释。

对于《易传》的乾坤说,除了继承,《乾凿度》同时作了某些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乾凿度》更突出了乾坤二卦对于易道的特别性和重要性。在论述“《易》一名而含三义”部分,《乾凿度》卷上最后总结道:“故《易》者,天地之道也,乾坤之德,万物之宝。”《乾》《坤》二卦作为《周易》六十四卦的代表,足见它们对于“《易》”的重要性了。其二,《乾凿度》对于乾坤与天地、阴阳的关系有更为深入的论述。除了乾象天象阳、坤象地象阴之外,《乾凿度》又说“乾坤,阴阳之主也”“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和“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等,不但强化了乾坤二卦在宇宙论中的建构作用,而且将其本体化。在一定意义上说,可以将乾坤两卦看作宇宙生成的本根。在人伦世界,《乾凿度》卷上曰:“法《乾》《坤》、顺阴阳,以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则更应当如此。其三,《乾凿度》深入地追问和回答了“乾坤安从生”的问题,将元气宇宙论与《周易》哲学深入地结合起来,从而让乾坤二卦在诠释中获得了新的生展空间。最后,乾坤二卦在《乾凿度》的八卦说、爻辰说和卦气说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2. 八卦说

对于《周易》八卦,《乾凿度》等从三个方面作了深入论述。其一,在继承《系辞》伏羲作八卦和太极生八卦之说的基础上,《乾凿度》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论述了八卦的来源,其具体过程是这样的:易本体→太极→两仪(天地)→四象(四时)→八卦。其二,《乾凿度》将八卦与九宫搭配起来,产生了所谓“太一下行八卦九宫”之说。在宋代,八卦九宫数被称为《洛书》,影响非常深远。其三,《乾凿度》建立了八卦与五行、五常、八方、十二月之间的联系,将八卦对于世界的建构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乾凿度》卷上曰:

(1) 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震生物于东方,位在二月;巽散之于东南,位在四月;离长之于南方,位在五月;坤养之于西南方,位在六月;兑收之于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于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于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终始之于东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气终,则四正、四维之分明。生、长、收、藏之道备,阴阳之体定,神明之德通,而万物各以其类成矣。

(2) 孔子曰:岁三百六十日而天气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备岁焉。故艮渐正月,巽渐三月,坤渐七月,乾渐九月,而各以卦之所言为月也。乾者,天也。终而为万物始,北方万物所始也,故乾位在于十月。艮者,止物者也。故在四时之终,位在十二月。巽者,阴始顺阳者也。阳始壮于东南方,故位在四月。坤者,地之道也,形正六月。四维正纪,经纬仲序度毕矣。

(3) 是故八卦以建五气,以立五常,以之行象。

(4) 孔子曰:八卦之序成立则五气变形,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夫万物始出于震,震,东方之卦也。阳气始生受形之道也,故东方为仁。成于离,离,南方之卦也。阳得正于上,阴得正于下,尊卑之象定,礼之序也,故南方为礼。入于兑,兑,西方之卦也。阴用事而万物得其宜,义之理也,故西方为义。渐于坎,坎,北方之卦也。阴气形盛,阳气含閇,信之类也,故北方为信。夫四方之义皆统于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维,中央所以绳四方行也,智之决也,故中央为智。故道兴于仁,立于礼,理于义,定于信,成于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际也,圣人所以通天意、理人伦而明至道也。

八卦成列,与八方四时的搭配,出自《说卦传》“帝出乎震”章。《乾凿度》以此为基础,建构出一个更为开放、复杂的宇宙论系统。

上引第一、二条材料为一类,主要讲八卦气在一岁十二月的布散用事。坎离震兑四正卦与乾坤艮巽四维卦,将世界分为八方,一岁分为八节。八卦用事,起于震而终于艮,且一卦与一节对应,每卦三气、值四十五日,二十四气共值三百六十日。而《乾凿度》将三月、七月、九月和正月四个月收摄于四维卦,实现了八卦与十二月的对应。需要指出,八卦气的布散用事也属于卦气说的内容。另外,八卦与地支的搭配亦见于《乾凿度》卷上:“(孔子曰)乾坤,阴阳之主也。阳始于亥,形于丑。乾位在西北,阳祖微据始也。阴始于巳,形于未,据正立位,故坤位在西南,阴之正也。君道倡始,臣道终正,是以乾位在亥,坤位在未,所以明阴阳之职,定君臣之位也。”当然,这段话仅叙述了部分八卦与地支的搭配关系。

上引第三、四条材料又为一类,其基本思想为:“八卦以建五气,以立五常,以之行象。”现将其具体内容,连同与十二月的搭配关系列表如下:

震 东方 木气 仁 二月

巽 东南      四月  渐三月

离 南方 火气 礼 五月

坤 西南      六月  渐七月

兑 西方 金气 义 八月

乾 西北      十月  渐九月

坎 北方 水气 信 十一月

艮 东北      十二月 渐正月

/  中央 土气 智 /

中国人很早就建立了四正四维的观念。四正卦居于四方,巽坤乾艮居于四维。而四维卦在《乾凿度》看来起着“绳约”的作用,中央土行即以之维系和裁决其他四行。同时与仁、礼、义、信相较,《乾凿度》最为重视“智”的作用,“智”居于中央位置。在当时,五常与五行的搭配有两种模式,一种以“信”居中央,在汉代典籍中常见,另外一种则以“智”居中央,在典籍中比较少见。而为何《乾凿度》在五常中最重视“智”呢?这可能与纬书重视宇宙论,汉人普遍重视生存智慧,即重视预知吉凶祸福的思维倾向有关。进一步,《乾凿度》为何要以八卦建五气、立五常,而行之于人事呢?这是由“兴于仁,立于礼,理于义,定于信,成于智”之“道”,即由八卦五行的时空秩序来决定的。

3. 爻辰说

卦与节气相配,即为卦气说。地支与爻相配,即为爻辰说。爻辰说起源于京房的爻纳支说。它的诞生,将汉人的天道观、宇宙观从卦伸展到爻中;反过来看,爻辰说进一步强化了《周易》对于宇宙、人生的解释能力。据《史记·律书》《历书》《汉书·律历志》和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十二辰即由十二星次确立,而十二律则起自十二辰。(88) 《乾凿度》在一段论述《周易》卦爻与大衍筮法、历日关系的文字中将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组,每两卦一组,其法以卦当岁、爻当月、析当日。《乾凿度》卷下曰:

天道左旋,地道右迁。二卦十二爻而期一岁,【三十二而大周。】《乾》阳也,《坤》阴也,并治而交错行。《乾》贞于十一月子,左行,阳时六。《坤》贞于六月未,右行,阴时六,以奉顺成其岁。岁终,次从于《屯》《蒙》。《屯》《蒙》主岁,《屯》为阳,贞于十二月丑,其爻左行,以间时而治六辰。《蒙》为阴,贞于正月寅,其爻右行,亦间时而治六辰。岁终则从其次卦。阳卦以其辰为贞,丑与(其爻)左行,间辰而治六辰。阴卦与阳卦同位者,退一辰以为贞,其爻右行,间辰而治六辰。《泰》《否》之卦独各贞其辰,共北(比)辰左行相随也。《中孚》为阳,贞于十一月子;《小过》为阴,贞于六月未,法于《乾》《坤》。三十二岁期而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万一千五百二十析,复从于贞。

将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组,每两卦一组,前一卦为阳,后一卦为阴,即《乾》卦为阳、《坤》卦为阴,《屯》卦为阳、《蒙》卦为阴,《需》卦为阳、《讼》卦为阴,乃至《既济》卦为阳、《未济》卦为阴。阳卦法天道,阴卦法地道,且“并治而交错行”。根据“天道左旋,地道右迁”及“间辰而治六辰”的原理,阳卦左行顺取纳辰,阴卦右行逆取纳辰。《乾》《坤》主岁,《乾》贞于十一月子,左行,从初至上六爻依次纳子、寅、辰、午、申、戌;据“阳起于子,阴起于午”的原理,《坤》本当贞于午,但因与《乾》九四纳辰同位,故“退一辰以为贞”,即《坤》贞于六月未,从初至上六爻依次纳未、巳、卯、丑、亥、酉。《屯》《蒙》主岁,《屯》贞于十二月丑,从初至上六爻依次纳丑、卯、巳、未、酉、亥;《蒙》贞于正月寅,从初至上六爻依次纳寅、子、戌、申、午、辰。如此类推,唯《泰》《否》二卦独异(89) ,而《中孚》《小过》“法于《乾》《坤》”。

虽然《乾凿度》的爻辰说解决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如何纳辰的问题,并将一岁之月日与大衍筮数结合了起来,但是由于它过于复杂,使用不便,因此这套象数学说难以实际应用到历法制定等具体事务上。据《汉书·律历志上》,刘歆的《三统历》仅采用了乾坤十二爻辰说,云:十一月,《乾》之初九,黄钟子为天统;六月,《坤》之初六,林钟丑为地统;正月,《乾》之九二,太族寅为人统。后汉郑玄即以刘歆说为基础(90) ,大力推展乾坤十二爻辰说,建构了一个兼摄天象、人事,复杂、多层而开放的宇宙系统。

4. 卦气说

《易纬》的卦气说包括四正卦说、六日七分说、八卦卦气说和十二消息卦说等内容,它们都受到了阴阳家的深刻影响。

先看四正卦卦气说和六日七分说。二说皆源自孟喜。据前人研究,《易纬》继承或保留了孟喜的卦气说。《稽览图》卷上曰:

甲子卦气起《中孚》。……六日八十分之七而从,四时卦十一辰余而从。《坎》常以冬至日始效,《复》生坎七日。消息及杂卦传,相去各如《中孚》。太阴用事,如少阳卦之效也。一辰,其阴效也,尽日。太阳用事,而少阴卦之效也,一辰,其阳也,尽日。消息及四时卦,各尽其日。

卷下曰:

小过、蒙、益、渐、泰(寅),需、随、晋、解、大壮(卯),豫、讼、蛊、革、夬(辰),旅、师、比、小畜、乾(巳),大有、家人、井、咸、姤(午),鼎、丰、涣、履、遯(未),恒、节、同人、损、否(申),巽、萃、大畜、贲、观(酉),归妹、无妄、明夷、困、剥(戌),艮、既济、噬嗑、大过、坤(亥),未济、蹇、、中孚、复(子),屯、谦、暌、升、临(丑)。

坎(六)、震(八)、离(七)、兑(九)。

已上四卦者,四正卦,为四象。每岁十二月,每月五卦,卦六日七分,每期三百六十五日,每四分日之一。

“甲子卦气起《中孚》”中的“卦气”,具体指阳气。上引卷上文字比较容易理解,其大意即见于所引卷下文字和郑玄《注》中。

关于四正卦,《通卦验》卷下在“冬至,广漠风至”至“未当至而至,人手心主脉盛,多病痈疽肿痛,应在芒种”一段文字中说:“坎、震、离、兑为之,每卦六爻,既通于四时、二十四炁;人之四支、二十四脉亦存于期。”既然四正卦二十四爻,与四时二十四气、人体之四肢二十四脉存在通应关系,那么卦气的来至,即存在一个是否当时,和对于人体、气候的影响问题。

再看八卦卦气说。对于八卦卦气说,上文已有论述,《通卦验》卷下也有论述,较为重要,现引述如下:

凡《易》八卦之气,验应各如其法度,则阴阳和,六律调,风雨时,五谷成熟,人民取昌,此圣帝明王所以致太平法。故设卦观象,以知有亡。夫八卦缪乱,则纲纪坏败,日月星辰失其行,阴阳不和,四时易政。八卦气不效,则灾异炁臻,八卦气应失常。夫八卦气验,常在不亡。以今入月八日不尽八日,侯诸卦炁,各以用事,时气著明而见。冬至四十五日,以次周天三百六十五日,复当卦之炁,进则先时,退则后时,皆八卦之效也。夫卦之效也,皆指时卦,当应他卦气,及至其灾,各以其冲应之,此天所以示告于人者也。

乾,西北也,主立冬,人定,白炁出,直乾,此正气也。气出右,万物半死;气出左,万物伤。乾气不至,则立夏有寒,伤禾稼,万物多死,人民疾疫,应在其冲。乾炁见于冬至之分,则阳炁火盛,当藏不藏,蛰虫冬行。乾为君父,为寒,为冰,为金,为玉。于是岁,则立夏蚤蛰,夏至寒,乾得坎之蹇,则当夏雨雪水冰。乾炁退,伤万物。

坎,北方也,主冬至,夜半黑炁出,直坎,此正炁也。气出右,天下旱;气出左,涌水出。坎炁不至,则夏至大寒雨雪,涌泉出,岁多大水,应在其冲。坎炁见立春之分,则水炁乘出,坎为沟渎,于是岁多水灾,江河决,山水涌出。坎炁退,则天下旱。

艮,东北也,主立春,鸡鸣,黄炁出,直艮,此正炁也。炁出右,万物霜;炁出左,山崩,涌水出。艮炁不至,则立秋山陵多崩,万物华实不成,五谷不入。应在其冲。艮炁见于春分之分,则万物不成。艮为山,为止;不止,则炁过山崩。艮炁退,则数有云雾霜。

震,东方也,主春分,日出,青炁出,直震,此正炁也。炁出右,万物半死;炁出左,蛟龙出。震炁不至,则岁中少雷,万物不实,人民疾热,应在其冲。震炁见立夏之分,雷炁盛,万物蒙而死不实,龙蛇数见,不云而雷,冬至乃止。震炁退,岁中少雷,万物不茂。

巽,东南也,主立夏,食时,青炁出,直巽,此正炁也。炁出右,风橛木;炁出左,万物伤,人民疾湿。巽炁不至,则岁中多大风,发屋扬砂,禾稼尽卧,应在其冲。巽炁见夏至之分,则风,炁过折木。巽炁退,则盲风至,万物不成,湿伤人民。

离,南方也,主夏至,日中,赤炁出,直离,此正炁也。炁出右,万物半死;炁出左,赤地千里。离炁不至,则无日光,五谷不荣,人民病目痛,冬无冰,应在其冲。离炁见于立秋之分,兵起。离炁退,则其岁日无光,阴必害之。

坤,西南也,主立秋,晡时,黄炁出,直坤,此正炁也。炁出右,万物半死;炁出左,地动。坤炁不至,则万物不茂,地数震,牛羊多死,应在其冲。坤炁见于秋分之分,则其岁地动摇,江河水乍存乍亡。坤炁退,则地分裂,水泉不泯。

兑,西方也,主秋分日,白炁出,直兑,此正炁也。炁出右,万物不生;炁出左,则虎害人。兑炁不至,则岁中多霜,草木枯落,人民疥瘙,应在其冲。兑炁见于立冬之分,则万物不成,虎狼为灾,在泽中。兑炁退,则泽枯,万物不成。

最后看十二消息卦说。十二消息卦说,亦由孟喜发明,《易纬》作了继承,同时有所发展,综合了新内容。《乾凿度》卷下将十二消息卦应用于“录图受命”之说,形成了一种历史哲学和所谓体表之说,而这两点是孟喜卦气说所无的。《乾凿度》卷下以31920岁为一个时间单位,其间“录图受命,易姓四十二纪”。所谓“四十二纪”,乃消息卦三复之为三十六,与六子之和。《乾凿度》卷下曰:“消息卦纯者为帝,不纯者为王,六子上不及帝,下有过王。”由此,“异姓四十二纪”可分为圣、庸、君子、小人之世。继之,《乾凿度》卷下对于十二消息卦所值的圣王之世还作了具体划分,云:《乾》三十二世消,《坤》三十六世消,《复》十八世消,《临》十二世消,《泰》三十世消,《大壮》二十四世消,《夬》三十二世消,《姤》一世消,《遁》一世消,《否》十世消,《观》二十世消,《剥》十二世消。此十二卦共值二百二十八世,俱为圣王之世,其中《乾》《坤》所值六十八世为“至德之世”。《乾凿度》对于宋儒邵雍的历史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于体表说(即十二消息卦为人体某部位的表征),《乾凿度》卷下有“《复》,表日角”“《临》,表龙颜”等文句,可以参看。

在《通卦验》卷下“春三月,候卦气”至“下阳应上阴,九其阳,六其阴”一段文字中,作者又论述了“消息之候”的问题。郑玄《注》曰:“上既著八卦气之得失,此又重以消息之候,所以详易道天气。”其实,郑《注》也只是通言诸种卦气说。《通卦验》一书就是为了推明四正卦说、八卦气、十二消息卦气、六十卦气说的得失,进而阐明易道之天气问题。难能可贵的是,《通卦验》充分吸收了当时的天文学成果,而明确指出,一岁之四时、八节、十二度、二十四节气划分的终极根据在于“日”的南北移动。《通卦验》卷下曰:“故日者,众阳之精也,天所以照四方,因以立定二十四炁,始于冬至,终于大雪,周天三百六十五日。”节气来源于寒热,寒热来源于阴阳消息,阴阳消息来源于发光发热的“日”。正是“日”从夏至到冬至的南北移动,造成了所谓四时、八节、十二度和二十四节的划分。

另外,在《稽览图》卷上,作者又提出了卦气寒温灾异之说,这是比较特别的。《稽览图》云六十四卦气(其中有消息卦与杂卦之分,且消息卦为主,杂卦为辅)有寒温清浊之分,“诸卦气,温寒清浊,各如其所”,否则就会出现各种灾异、怪乱的现象;人之形体当与之相应,“凡形体不相应,皆有其事而不成也;其在位者,有德而不行也”。

总之,卦气说乃《易纬》哲学的重要内容,它是汉代天人感应之学和当时天道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和带有鲜明的农业文明印记。另外,汉代是二十四气说逐渐产生影响并深入人心,从而直接影响人的生活世界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经师们积极建构和完善卦气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1) 《汉书·儒林传》。

(2) 施雠有弟子张禹、鲁伯,前者授《易》彭宣、戴崇(子平),后者授毛莫如(少路)、邴丹(曼容)。孟喜有弟子白光(少子)、翟牧(子兄)及蜀人赵宾,赵宾“云受孟喜,喜为名之”。梁丘贺有弟子梁丘临及五鹿充宗(君孟),琅邪王吉好梁丘《易》,使子骏从梁丘临受《易》,充宗授士孙张(仲方)、邓彭祖(子夏)、衡咸(长宾)。

(3) ④⑤《汉书·儒林传》。

(4) ②③《汉书·儒林传》。

(5)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云主父偃“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

(6) 参看《史记·儒林列传》《汉书·儒林传》。

(7) 《汉书·百官公卿表》曰:“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宣帝黄龙元年稍增员十二人。”

(8) 《汉书·儒林传》。

(9) 《汉书·儒林传》。

(10) 《汉书·儒林传赞》。

(11) 皮锡瑞:《经学历史》,周予同注释,第136页,北京,中华书局,2008。

(12) 《汉书·宣帝纪》。

(13) 《汉书·韦贤传》。

(14) 《汉书·宣帝纪》。

(15) 《周礼·春官·太卜》。

(16) 《周礼·春官·筮人》。

(17) 《荀子·大略》。

(18) 《晋书·束皙传》曰:“《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周易》上下篇与今正同,别有《阴阳说》而无《彖》《象》《文言》《系辞》。”参看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第四册,第4751页,北京,中华书局,2009。

(19)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www.xing528.com)

(20) 《汉书》卷八八,第3598页。

(21) 徐坚等:《初学记》(第二版),第49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

(22) 《汉书·宣元六王传》。

(23) 帛书《易传》释文,参看丁四新《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第505—54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本书征引帛书《易传》释文一般从宽式,并综合了多位学者的成果。

(24) 这一点,林忠军等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参看林忠军《从帛书<易传>看孔子易学解释及其转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4卷第3期,第86—90页。

(25) 所引《要》篇文本,多处采用了李学勤的释读。参看李学勤《周易溯源》,第373—375页,成都,巴蜀书社,2006。

(26) 程颐:《伊川易传序》,载《伊川易传》,《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第9册,第157页,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7) 参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七,第1649—1654页,北京,中华书局,1994。

(28) 参看曹锦炎《<凡物流形>释文注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七)》,第223、226、228页。

(29) 参看王莹《帛书<易之义>键川、阴阳、刚柔、文武思想合论》,《周易研究》2007年第3期,第17—21页。

(30) 参看李学勤《<筮法>释文注释》,载《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第111—113页,上海,中西书局,2013。

(31) 参看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第12—42页,济南,齐鲁书社,2001。

(32) 梁韦弦:《关于帛书<易之义>解说坤卦卦爻辞之文义的辨析》,《周易研究》2005年第3期,第40—43页。

(33) “征虫”及下文“蚑蛲”的释读,参看丁四新《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第172—18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34) 《汉书·儒林传》。

(35) 《汉书·京房传》。

(36) 《汉书·儒林传》。

(37) 《新唐书·历志》三上。

(38) 竹简《筮法·节》曰:“四正之卦见,乃至。”在《筮法·卦位图》中,震坎兑离四卦居于四正之位,艮巽坤乾居于四隅。参看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第87、113页。

(39) 王应麟辑,丁杰后定,张惠言订正:《周易郑注》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册“经部易类”,第8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周易注疏》(清嘉庆刊本),第14页。

(40) 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卷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注疏》(清嘉庆刊本),第78页。

(41) 具体情况,参看僧一行《开元大衍历经》。惠栋在《易汉学》卷二《孟长卿易下》抄录了此文。

(42) 参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册,第304—306页,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3) 参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册,第350页。

(44) 《新唐书·历志》三上。

(45) 王充《论衡·寒温》曰:“《易》京氏布六十四卦于一岁中,六日七分,一卦用事。卦有阴阳,气有升降。阳升则温,阴升则寒。由此言之,寒温随卦而至。”王充的说法比较浑沌,未及细辨。

(46) 帛书《衷》第15—16行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火水(水火)相射,雷风相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故《易》达数也。”其中“火水”,当为“水火”。此段文字,亦见于《说卦》“天地定位”章。

(47) 参看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第130页。

(48) 参看惠栋《易汉学》卷四,载郑万耕点校《周易述》,第580—581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另参看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1卷,第78页,济南,齐鲁书社,1994。

(49) 《说卦传》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50) 《京氏易传》卷下、《易汉学·京君明易下》。

(51) 《说卦传》云“乾为金”“坤为地”“巽为木”“坎为水”“离为火”。又,《说卦传》云“艮为山”,谚语曰“积土为山”,则知艮当属土行;“兑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有金刚之象,故兑为金行;“震为为苍筤竹,为萑苇,其于稼也为反生”,这也许是震属木行的原因。于八卦五行方位,坎在北方为水,震在东方为木,离在南方为火,兑在西方为金。

(52) 李学勤释文注释:《筮法》,《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

(53) 参看《易汉学·京君明易上》。惠栋引自《火珠林》。

(54) 关于“河图”“雒书”的起源和流传过程,参看萧汉明《关于河图洛书问题》,载萧汉明《易苑漫步》,第82—8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5) ②《春秋·元命苞》。

(56) 《春秋·演孔图》。

(57) ⑤《尚书·帝命验》。

(58) ⑦《洛书·灵准听》。

(59) ⑨⑩ 《春秋·演孔图》。

(60) 《尚书·中候》。

(61) 《尚书·中候》。

(62) 《春秋·演孔图》。

(63) 《后汉书·志十五》,第3313—3314页。

(64) 《后汉书·明帝纪》,第111页。

(65) 《后汉书·桓帝纪》,第299页。

(66) 《汉书·翟方进传》。

(67) 《后汉书·光武帝纪》。刘秀之所以敢于称帝,还利用了《河图赤伏符》等谶书。《后汉书·光武帝纪》曰:“行至鄗,光武先在长安时同舍生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光武帝夺取天下后,又利用谶纬神化其夺取天下的天命根源,参看《后汉书·志第七·祭祀上》。

(68) 《后汉书·光武帝纪》。

(69) 《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

(70)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71) 参见《后汉书·方术列传》。

(72) 《论衡·实知篇》。

(73) 《隋书·高祖纪上》。

(74) 《隋书·经籍志》。历代禁毁图谶或谶纬的情况,参看钟肇鹏《谶纬论略》,第30—33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75) 《汉书·李寻传》。

(76) 《汉书》卷七五,第3179页。按,颜师古赞成三国孟康说。

(77) 《后汉书·儒林列传》。

(78) 《后汉书·光武帝纪》。

(79) 《后汉书》卷五九,第1913页。

(80) 参看《后汉书》卷八二,第2721—2722页。《后汉书·张曹郑列传》有“七经谶”的说法,李贤《注》曰:“《七经》谓《诗》《书》《礼》《乐》《易》《春秋》及《论语》也。”参看《后汉书》卷三五,第1196页。按,此谓《论语》,与《方术列传》注说为《孝经》不同。

(81)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纂集:《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82) 本书凡引《易纬》文,参看武英殿聚珍本,且诸条引文采用张惠言《易纬略义》等著作校正过。

(8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三篇下,第12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4) 《白虎通·天地》陈立《疏证》引,参看班固撰、陈立疏证:《白虎通》卷九,第421页,北京,中华书局,1994。

(85) 参看丁四新《浑天说的宇宙生成论与结构论溯源——兼论楚竹书<太一生水><恒先>与浑天说之理论起源》,《人文杂志》2017年第10期。

(86) 《汉书·魏相传》。

(87) 《云笈七签·太上老君开天经》将八卦九宫数简明地总结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中有五龟,体成八卦”,由此“戴九履一”的说法在宋代传播开来。参看张君房编《云笈七签》卷二,第29页,李永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

(88) 《周礼·春官·大师》郑玄《注》曰:“黄钟,子之气也,十一月建焉,而辰在星纪。大吕,丑之气也,十二月建焉,而辰在玄枵。大簇,寅之气也,正月建焉,而辰在陬訾。应钟,亥之气也,十月建焉,而辰在析木。姑洗,辰之气也,三月建焉,而辰在大梁。南吕,酉之气也,八月建焉,而辰在寿星。蕤宾,午之气也,五月建焉,而辰在鹑首。林钟,未之气也,六月建焉,而辰在鹑火。夷则,申之气也,七月建焉,而辰在鹑尾。中吕,巳之气也,四月建焉,而辰在实沈。无射,戌之气也,九月建焉,而辰在大火。夹钟,卯之气也,二月建焉,而辰在降娄。辰与建交错贸处,如表里然,是其合也。”参看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清嘉庆刊本)卷二三,第1717页。

(89) 《乾凿度》卷下郑玄《注》曰:“泰、否独各贞其辰,言不用卦次。泰卦当贞于戌,否当贞于亥。戌,乾体所在;亥,又坤消息之月。泰、否、乾、坤,体炁与之相乱,故避之。而各贞其辰,谓泰贞于正月,否贞于七月,六爻皆泰得否之乾,否得泰之坤。此辰左行,谓泰从正月至六月皆阳爻,否从七月至十二月皆阴爻,否泰各自相从。”

(90) 焦循说:“郑康成以爻辰说《易》,本《乾凿度》,而实不同。”又说:“郑氏注《乾凿度》自依纬为说,其注《易》不用《乾凿度》为爻辰之序,皆用左旋,既以诸卦之爻统于乾坤。”参看焦循《易图略》卷八《论爻辰》,皇清经解本,杨世文、李勇先、吴雨时编:《易学集成》第3卷,第2967、2969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按,郑玄注《乾凿度》与注《周易》所用爻辰说不同,这是正确的;但说郑氏爻辰说本于《乾凿度》,这是不正确的。其实,郑氏爻辰说本于刘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