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博物馆:玉器承载着齐家文化的综述

上海博物馆:玉器承载着齐家文化的综述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齐家文化分布地域广大,面积达几十万平方公里。齐家文化玉器种类主要包括礼仪器、装饰品和工具等。由于过去受到文字和实物材料等的局限,上海博物馆馆藏玉器中没有被认定为齐家文化的器物。在此基础上,对馆藏品中原定为新石器时代或三代的器物进行了复鉴,从中识别出一批可归属于齐家文化的玉器。此外,也表明齐家文化玉器至少于19世纪后半叶即已流散至民间。

上海博物馆:玉器承载着齐家文化的综述

张 尉

上海博物

齐家文化是我国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因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祁甲)坪遗址而得名。根据C14数据显示,齐家文化的年代跨度为公元前2615—前1529年,长达千年之久。绝对年代集中在公元前2300—前1700年,最盛期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约在公元前3000年后半叶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共分为3期8段,与马厂类型年代持平或稍晚,相当于黄河中游的二里头文化,也就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中原文化的夏王朝和商代早期。

齐家文化分布地域广大,面积达几十万平方公里。现已发现遗址1100多处,东起泾水、渭河流域,西至河西走廊西部、湟水流域及青海湖畔,南抵白龙江流域,北达内蒙古西南部及宁夏南部,主要分布地区为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宁夏南部、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西南部,其中心区域在甘肃中西部及青海东部。[333]

齐家文化玉器是齐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科学考古陆续发现的齐家玉器主要出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齐家坪[334]、永靖县大何庄[335]和秦魏家[336]、积石山县新庄坪[337],平凉市灵台县桥村[338],武威市皇娘娘台[339],天水市师赵村与西山坪[340]、武山傅家门[341],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磨沟[342];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柳湾[343]、民和县喇家[344],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345],西宁市沈那[346];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店河[347]、隆德县页河子[348]、彭阳县海家湾[349]等地,此外,尚有一些零星出土和采集、征集的玉器散见于各地考古部门和博物馆。齐家文化玉器种类主要包括礼仪器、装饰品和工具等。其中礼仪器主要有玉璧、玉琮、玉刀等;装饰品主要有玉璜、玉环、玉镯、玉珠、玉饰等;工具主要有玉斧、玉铲、玉锛、玉凿、玉纺轮等。

齐家文化玉器近年来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经考古出土的玉器数量不断增多,为人们深入认识和研究提供了科学准确的实物资料,随着研讨和收藏的升温,其影响逐步凸显。作为史前西北地区重要的玉文化,其自成一体的玉器品类和内涵以及与其他地区文化玉器的关系,和在华夏文明进程中的作用都是人们颇感兴趣的话题。

由于过去受到文字和实物材料等的局限,上海博物馆馆藏玉器中没有被认定为齐家文化的器物。伴随这些年来相关出土和研究资料的相继公布,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笔者和同事们曾亲赴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实地考察,走访了许多有关的考古部门和文博单位,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从而对齐家文化玉器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对馆藏品中原定为新石器时代或三代的器物进行了复鉴,从中识别出一批可归属于齐家文化的玉器。

这批玉器有很大一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末集中征集于现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吴湖帆。吴湖帆是清末著名古文字学家和金石学家吴大澂之孙,其玉器原多为吴大澂旧藏,其中不少曾著录于吴大澂的《古玉图考》。吴大澂,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客斋,别号白山云樵,江苏省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卒。他在同治六年(1867年)进士,历任编修、陕甘学政、河北道、太仆寺卿、北洋会办、左副都御使、广东巡抚、河道总督、湖南巡抚等职。曾受命赴山、陕襄办赈务,不辞劳苦,并亲赴灾区勘察。他善诗文、书画、篆刻,著有《说文古籀补》《字说》《窑斋集古录》《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古玉图考》《毛公鼎释文》《秦汉名人印辑》《续百家姓谱》《客斋诗文集》《北征日记》《皇华纪程》等。来源于吴湖帆的这批齐家玉器很有可能是吴大澂当年在西北公务时收藏的,作为一名金石学家,其留意对当地玉器等文物的搜集是不难理解的。此外,也表明齐家文化玉器至少于19世纪后半叶即已流散至民间。

这批玉器有玉璧、玉环、玉琮、玉刀、玉斧等,基本涵盖了齐家文化的重要玉器品种。现择其要者略述于下。

1.玉璧

(1)玉璧,直径22.5厘米,孔径4.8厘米,厚0.7~2厘米。玉呈墨绿色间赭褐色,扁平圆形,素面无纹,一面写有金粉字“宏璧”,当为吴大澂所书;中央单面穿一孔,孔内遗有螺旋痕。此璧制作不甚规范,外径不圆,器面厚薄不均,表面当中遗有一条参差不齐的直线切割痕,为齐家玉璧的重要特征(图一)[350]曾著录于《古玉图考》,材质经矿物鉴定为软玉[351]。齐家玉璧所见数量较多,除圆形外,还有椭圆形、圆角方形等形式,或大或小,不少是石质制品。

(2)玉璧,直径24.9厘米,孔径5.8厘米,厚0.5~1.5厘米。玉呈黄绿色,裂纹颇多,内含黑色。器形、特点与上者基本相同,一面有吴大澂所书金粉字“宏璧,镇圭尺十二寸”,并也遗有一条直线切割痕,残留的切割沟痕为0.1厘米。材质经矿物鉴定为软玉(图二)。

图一 齐家文化玉璧

图二 齐家文化玉璧

(3)玉璧,直径20厘米,孔径6.3厘米,厚0.7~0.9厘米。玉呈淡青绿色间褐黄色条纹。扁平圆形,素面无纹,中央单面穿一孔,外径不甚规则,器面厚薄不均,表面当中遗有直线切割痕。材质经矿物鉴定为软玉(图三)。此器玉质在齐家文化中多见,如甘肃临夏博物馆藏玉璧(编号:齐218)就与此接近。

2.玉环

玉环,直径12.7厘米,孔径5.5厘米,厚0.3~0.7厘米。玉呈暗青色间黄褐色,内含黑色丝絮状纹。椭圆形,器面厚薄不均,当中单面穿一孔,孔内遗有螺旋痕。材质经矿物鉴定为软玉(图四)。

图三 齐家文化玉璧

图四 齐家文化玉环

3.玉琮(www.xing528.com)

玉琮,高18.6厘米,宽9厘米,上孔径7.2厘米,下孔径6.7厘米。玉呈灰青绿色,局部有赭黄褐色斑纹。长方柱体,两端射部作有棱角的圆形,中间穿孔,孔内壁近一端处有对钻留下的台阶痕。材质经矿物鉴定为软玉(图五)。玉琮在齐家文化中数量较少,大小皆有,大多素面无纹。此琮与宁夏隆德沙塘页河子出土玉琮风格相近。

图五 齐家文化玉琮

4.玉刀

(1)四孔玉刀,长37.3厘米,宽7.1厘米,厚0.3~0.5厘米。玉呈青中间褐色,内含有不规则团块。扁平长条梯形,平背,双面刃,刃微弧,左右两端宽窄不一,窄端钝尖,近刀背等距单面钻三圆孔,中间两孔和边上两孔钻向相反,窄端近边孔处亦有一穿孔(图六:a),曾著录于《古玉图考》,定名为“笏”(图六:b)。材质经矿物鉴定为软玉。玉刀当系从石刀演变而来,不作实用,应属仪仗用具,其与后世大臣上朝所执掌的朝板(笏)有所不同。多孔玉刀也是齐家文化中较有特色的品种,如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齐家文化墓地便出土过一件(图七)。此刀与之造型相似,且玉质亦相近。

图六 a齐家文化四孔玉刀

图六 b《古玉图考》笏

图七 齐家文化四孔玉刀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引自《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5》)

(2)三孔玉刀,长54.8厘米,宽10厘米,厚0.8厘米。玉呈灰绿色,内含灰蓝色等不规则布团块和黑色草藻状纹。扁平长条形,上端平背,凹凸起伏,有拗折痕,下端双面刃,刃微弧,左右两端宽窄不一,宽端有双面刃,近刀背等距单面钻三圆孔,孔内留有螺旋痕。材质经矿物鉴定为软玉(图八)。

图八 齐家文化玉刀

通过对以上几类代表性馆藏品的观察,比照出土实物,可以大致看出齐家玉器的一些主要特征。

第一,相较红山、良渚等类别丰富、特点鲜明的玉器文化,齐家玉器品种较少,主要的仅十几种,原创器物亦不多,主要为受其他文化影响的礼仪器,如玉璧、玉琮、玉刀等,其次为装饰品、工具等,但礼仪器有些器形较大,颇有特色。

第二,相较红山、良渚等造型讲究、工艺精致的玉器,齐家玉器琢工多简单粗犷,或留有加工痕迹。圆形往往不规则,见棱见角,厚薄不一;穿孔一般单面钻,呈上大下小的喇叭形,孔内常见钻后留下的螺旋遗痕,出钻处边沿亦常见钻具即将钻通时钻芯被强行敲下的磕缺痕,这可能是为了省时或防止钻具损坏而采用的处理手法;一些有刃部的器物多系双面开刃,器面和器侧往往存留有剖材后的对向直线切割错位痕或拗折痕。齐家玉器多无装饰纹样,这种素面无纹的作风,或许是齐家先民的刻意追求,从而成为它的又一大特色。

第三,齐家玉器材质据矿物分析,是具有沉积构造特征的软玉,其典型者有布丁石(pudding stone)与韵律条带(rhythmic banding)等,这些构造可以共生在一起说明来自同源。这类软玉以黄色调与低浓度(low-chroma)之neutral gray为基础,而变化其明度(value)之深浅直至黑色,这类软玉中也有少数色调偏绿与浓度偏高者。具布丁石构造的软玉,其中边界不清的不规则团块(nodules)比诸基质(groundmass)颜色可深可浅,此类团块主要是内碎屑(intraclasts),个别为外碎屑(extraclasts)者则外观犹如角砾岩(breccia)。这种玉质多见于齐家文化和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具有鲜明的西北地区特色,较易于与其他地方玉质相区分,对辨别史前西北玉器具重要参考价值[352]。齐家玉器的材质来源较为复杂,多认为系就地取材,“其东有渭河之滨的武山鸳鸯玉,中部则有兰州附近的马衔山玉料,西部则更多为祁连山的祁连玉和青海玉或昆仑玉等,主要为透闪石、蛇纹岩、阳起石或试金石类墨玉等。当然,其中也还有一些玉料含有较重的石质,反映出在玉石崇拜初始阶段或材料紧缺时制作者对选材的无奈。此外,在齐家玉器中发现还有近1/3的玉器,其材质与新疆和田玉一致”[353]

齐家文化玉器既具有自身的区域特点,又与其他多种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显示出较相致的共性特色,且包含了丰富的内在含义。

首先,不少学者曾指出,良渚、龙山等文化玉器都或多或少给予齐家文化玉器以一定的影响。虽然齐家玉器有它自身的发展演变脉络,但其中一些重器如玉璧、玉琮则是江南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之,尤其是齐家玉琮,尽管制作不及良渚玉琮精致,且大多素面无纹,但它显然受到了良渚文化的影响。不然很难想象,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毫无交流的前提下先后创造出同一种特殊造型的器物来。从文化年代上来看,其顺序传播的路径可能通过中原陶寺文化,因为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就出有类似的玉琮[354]。也有学者在对西北史前玉石陶器及信仰习俗考察后认为,西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一带存在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因素或现象,应是文化直接传播或间接影响的结果,与《尚书·尧典》中“舜窜三苗于三危”的古史传说相符[355]。在后来的商周墓葬中,还时常可以见到素面的玉琮。从文化背景、内涵及时代风格考虑,并对实物玉质和做工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有些可能系齐家文化的孑遗。

其次,多孔玉(石)刀早先常散见于长江和黄河流域的下游地区,稍后它才在西北地区较集中地被大量发现。陕西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均有不少多孔玉刀,仅陕西神木石峁一地就出土有十几件之多[356],一来表明其器形可能源自于东方,二来也反映出陕西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二者之间紧密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关系,它们与二里头文化之多孔玉刀更应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

最后,相较于史前东部地区发达的玉文化,西部地区玉器似乎显得略逊一筹。有些学者甚至认为,东部沿海是“崇尚玉的部落”,中西部是“擅长彩陶的部落”。然而,在东部玉器逐渐走向衰落之际,西部玉器却异军突起,这不能不引发人们悠长的想象思绪。在普遍将玉器与文明社会之进程紧密关联的今天,探求齐家文化玉器特有的社会功能和内在意义等已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随着考古工作和多学科交流的进一步深入,齐家玉器的研究空间定将得到极大的拓展。

(本文原载于《玉泽陇西》,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5年,第366-37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