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雨桥:承载着观念的民居民俗

风雨桥:承载着观念的民居民俗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统一采用“风雨桥”一名。因此,风雨桥如长龙屹立于水上,水至回环,有保护村寨的说法。侗族村民认为风雨桥是龙的化身,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一般认为风雨桥就是便于人们往来行走,交通方便,还供行人遮风避雨、歇息纳凉,这只是人们对风雨桥的一般实用功能的解释。因此,桥对侗族人民来说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民族观念的、特别的存在。坪坦乡的侗族人民认为,建好一座风雨桥后,必定会死人。

风雨桥:承载着观念的民居民俗

侗族鼓楼往往与风雨桥相连,形成楼与桥辉映、楼与桥一体的艺术风格。这种格局显示了侗族人民高超建筑技术和独特的审美艺术情趣,充分体现了侗家人民伟大的创造智慧。其实,风雨桥以前不叫“风雨桥”。在古代侗语中根本就没有“风雨桥”“凉桥”或“花桥”之类的名词[1],这些名词来自20世纪50年代的汉语习惯称谓。我们在阳烂村进行田野调查时,龙建云老人说“风雨桥”为“福桥”,侗语称之为wucjiuc。他说“福桥”才是侗语中的本名。本文统一采用“风雨桥”一名。

风雨桥是一种集桥、亭、廊三者为一体的独具民族风格的桥梁建筑。说它是一座桥,它犹如长龙,横跨两岸,既能为行人提供方便,又能“拦截一方风水”,象征着保护一方水土平安,给侗族人带来福气。因此,风雨桥如长龙屹立于水上,水至回环,有保护村寨的说法。我们说它是廊,因为它犹如颐和园的长廊,既能供行人避风挡雨,又能供行人遮阴避暑。它是亭,在长长的桥上建有如此长的长廊,犹如一座座宝塔。塔高三、五、七层不等,塔上飞檐重叠,在檐面和翘角上彩绘各种各样的鲜花绿草,千姿百态的鱼虾鸟兽,桥尾脊上还塑有各种各样的吉祥崇拜之物。这种把桥、楼、亭、房、塔、廊巧妙地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风雨桥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侗族人民社会生产实践智慧的结晶。

侗族村民认为风雨桥是龙的化身,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侗族村民用它作为拦截村寨风水的一道屏障,将其视为保护侗族村民的祥龙,以及侗族村民通向幸福光明大道的必由之路。一般认为风雨桥就是便于人们往来行走,交通方便,还供行人遮风避雨、歇息纳凉,这只是人们对风雨桥的一般实用功能的解释。但是人们并没把鼓楼与风雨桥有机地联系起来解释桥的文化现象,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弄清楚侗族先民为什么要把风雨桥称之为“福桥”。据龙建云老人介绍,风雨桥就是用来“拦村寨、堵风水”的,先民把鼓楼与风雨桥这种庞大的楼桥建筑连成一个整体,主要是用来“护风水,镇邪煞,保村寨安全”。

侗族寨民依山傍水而居,然而他们认为不是每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都适合居住,即使选择定居下来,也还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造。[2]侗族人民选择定居的地方一般在溪边尽头或坝区,因为这里是山的“头”。对于任何一种动物而言,头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最具活力且最主要的地方。因此如果将聚落的定居点选择在山的“头”这个位置,能够让侗寨具有活力,进而使人口更加繁盛。不仅如此,山也要绵延不断,以此来表明其来源好;而且山上还应当有参天古树,树木常青象征着村寨其生命力更加长久。侗族聚落的定居点虽然依山傍水,但是如果周围环境不是槽形或圆形的盆地,盆地边缘没有山峦、山峰以及树木的话,还需要对其进一步改造。比如在山岭上裁满树木,在山垭口处修建凉亭。盆地中的河流虽然具有灌溉与排水的重要作用,能够为人造福,但是侗族人民认为河流也存在冲走人们钱财,给人带来不好影响的一面,因此需要在村寨的下方建一座风雨桥,用桥来防止河水将财富冲走,如此村寨就会变得逐渐富裕起来,而居住在这里的人民也会变得更加幸福,这就是侗族人民要建风雨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当地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相传在阴阳两界的交汇之处有一条名为阴阳河的河流,而在河上有一座桥,世上的所有人,不论是生人还是死人,都需要走这座桥。人死后,则需要走这座桥去阴间;人要转世重生,则需要经过这座桥回到阳间。当先转世再生的人走上这座桥,而后转世再生的人不能挤上这座桥时,后者只好在桥旁自己搭一根杉木作为渡河的桥。”这和侗族人民相信有再生的说法不谋而合。

因此,桥对侗族人民来说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民族观念的、特别的存在。侗族人民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桥,这里的桥可以是桥旁绑的小条木,可以是某座独木桥,可以是某座石桥,甚至是在自家门前放一块木板也可以算作自己的桥,由此侗族人民形成了特有的“敬桥节”,每年特定时期都需要去祭桥。笔者在坪坦乡进行田野调查时,就遇到了这样的祭桥仪式,具体内容将在后文详细描述。(www.xing528.com)

坪坦乡的侗族人民认为,建好一座风雨桥后,必定会死人。初次听到这个说法时笔者也是大惑不解:为什么修好桥就会死人呢?六十九岁的坪坦乡阳烂村村民吴祥跃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因为风雨桥不是一个死的物件,它是需要灵性的。而往生人的灵魂,会离开自己的躯体去守护风雨桥,风雨桥便有了灵性。”这样的说法类似于藏族每家都会有一位男性出家当和尚,以方便为家中超度亡灵一样。当风雨桥有了灵性,它也就具有了引渡人的灵魂从阳间去阴间,或从阴间到阳间的功能。侗族人民相信,人虽然总是会死去,但是人的灵魂却可以永远存在下去,甚至可以转世成为“再生人”。

在侗寨还流传有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古时候,一个小山寨只有十几户人家。山寨里有个小后生,名叫布卡,娶了一个妻子,名叫培冠。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几乎形影不离。每天两人干活回来,一个挑柴,一个担草;一个扛锄,一个牵牛,总是前后相随。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往上涨。布卡夫妇急着去西山干活,同往寨前大河湾的小木桥走去。正当他们走到桥中心,忽然一阵风刮来,刮得布卡睁不开眼,妻子跌入河里。布卡睁开眼一看,妻子已被刮下河去了。就一头扎进水里,潜到河底。可是来回寻找了好几次,却不见妻子的踪迹。乡亲们得知消息,也纷纷前来帮布卡寻找妻子,找了半天工夫,还是找不到他的妻子。原来在河湾深处有只螃蟹精,把培冠卷进河底岩洞里去了。螃蟹精变成一个俊俏的后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还打了它一巴掌。螃蟹精马上露出凶相,威逼培冠。培冠大哭大骂,哭骂声在水底一阵阵传到上游的一条花龙耳里。这时风雨交加,浪涛滚滚,只见浪里有一条花龙,昂首东张西望。龙头向左望,浪往左打,左边山崩;龙头往右看,浪往右冲,右边岸裂。顷刻间,小木桥被波涛卷得无影无踪!可是花龙来到布卡所在的河滩边,龙头连点几下之后浪涛就平静了。随后,花龙在水面打了一个圈,向河底冲去。顿时,河底咕噜咕噜的响声不断传来,大漩涡一个接一个飞转不停……接着,从水里冒出一股黑烟,升到半空变作一团乌云。花龙也紧追着冲上半空,翻腾着身子,把黑云压了下来,终于压得它现出原形——原来是一只鼓楼顶一般大的黑螃蟹。黑螃蟹慌慌张张地逃跑,爬上崖壁三丈高。花龙到水里翻个跟头,龙尾一摆,又把螃蟹横扫下水来。这样连着几次,把螃蟹弄得筋疲力尽,摇摇晃晃爬向竹林,想借竹林挡住花龙。可是花龙一跃腾空,张口喷水,喷得竹林一片片倒塌下去。螃蟹又跌进河中。花龙紧紧追入水底后,浪涛翻腾着便顺河而下,这时再也看不见黑螃蟹露面了。后来,在离河湾不远处露出一块螃蟹形状的黑色大石头——这就是花龙把螃蟹精镇住的地方。这块大石头,后人称它为螃蟹石。河水平静后,人们听到对面河滩上有个女人叫唤的声音。布卡一看,那女人正是自己的妻子。当布卡游到妻子身边,她对布卡说:“多亏花龙搭救啊!”大家才知道是花龙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龙。这时花龙往上游飞回去了,还向众人频频点头……

这件事让小山村沸腾了,也很快传遍了整个侗乡。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桥,改建成空中长廊式的大木桥,还在大桥的四根中柱上刻上花龙的图案,祝愿花龙福寿无疆、平安吉祥。后来,侗乡人大都把风雨桥建在溪流上,这不仅仅是给人们提供交通便利,且有镇邪和留财之意。

虽然都畏惧死亡,但因为有了风雨桥的引渡,侗族乡民在面对死亡时变得更加坦然。这也是侗族人民明明知道建桥会死人,但是仍然执着于建风雨桥的原因之一。还有个原因就是,和汉族一样,侗族认为修建风雨桥就是做善事,做善事的人能够获得功德,从而在死后灵魂升至上界,方可再次转世为人;而做恶事的人死后就只能去下界了,来世投胎为畜,或者永远沦为鬼,无法转世再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才有了侗族人民积极建风雨桥的举动。

风雨桥之所以建在侗族村寨的下游,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护佑侗寨、拦截风水。风雨桥的两边设置有栏和长凳以供过往行人休息,同时风雨桥也是重要的迎宾场所。[3]每到夏天,热情好客的侗族人民还会在桥上施茶水,以供行人解暑解渴,此时长廓两壁上端绘制的那些神话故事彩画、各种历史人物也能供行人欣赏。作为侗寨艺术中的精品,说风雨桥是桥,是因为它既象征着护佑侗寨平安,给侗族人民带来福气,还象征着是“沟通阴阳”的桥梁,帮助逝者去阴间,帮助生者回到阳间。说风雨桥是廊,是因为它就像那画廊,不仅能帮助过往行人遮风挡雨,还能供过往行人休闲娱乐。说它是亭,是因为它不仅有亭塔功能,还有楼阁的妙用。这种将中华传统古建筑中的桥、廊、塔、楼、亭、阁、房融为一体并加以巧妙建构的风雨桥,的确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也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因而在侗族人民聚居区域的溪河或者旱地上都能看见风雨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