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再探齐家文化玉器:解读质疑与误解

再探齐家文化玉器:解读质疑与误解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众对于齐家文化玉器的积极参与和显示的热情是好事。有的所谓齐家文化玉器,如果与本书加以对比,就不难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但是绝不可以因此而认为齐家文化玉器就没有标准,可以随意指认。所以从考古发现关于齐家文化玉器的研究结论,应该说是相当有分量的,可以成为一般的鉴定标准。

再探齐家文化玉器:解读质疑与误解

叶茂

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玉器现在看来已经颇受重视了,曾经一度在港台和海外时兴的收藏,如今在国内大陆地区也开始有广泛的公众参与。在互联网上搜索,即可发现大量有关齐家文化玉器的文字见于各种媒体的文章中,特别是网络中。一期中央电视台的鉴宝节目播出了所谓齐家文化玉刀,专家估价达80万元之高,立即引发了公众的热烈追捧。而且近期我们还看到,出现了打着齐家文化玉器之名,其中大多根本不是齐家文化玉器的出版物。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相关学术界的注意。我曾经在本报发表过《浅谈齐家文化玉器》的短文,简述了有关齐家文化玉器的现象,现在再谈谈齐家文化玉器的问题。

大众对于齐家文化玉器的积极参与和显示的热情是好事。有言道,盛世兴收藏,它反映了我们今天的时代安定和繁荣。齐家文化玉器可以肯定在民间有许多收藏,但是,如果不懂齐家文化玉器的知识,很可能会出现失误,最应提防的是一些误导,不仅可能误导公众,而且可能误导学术。新闻媒体不懂可以理解,有的人是以专家的身份在说没有科学依据的话,就很容易使公众盲目轻信,甚至会引起学术界和业界的迷惑。目前关于齐家文化玉器的专著确实没有,但是可以参考的书籍还是有的,去年科学出版社推出的15卷本的《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其中第15卷是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分卷,这个地区是齐家文化的重要分布区,书中收录了大量齐家文化玉器,都是出土玉器,可以作为鉴定的对比参考。有的所谓齐家文化玉器,如果与本书加以对比,就不难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我曾经一再强调,齐家文化玉器研究应该以考古发掘出土玉器为标准器,以馆藏的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玉器为参考,进行整理归纳。这样才能得出比较科学可靠的结论。当然不能排除有可能在考古出土之外,还有一些早已出土的标本流落民间,也有一些后来为博物馆所收藏,这是完全可能的。其实在商周时期甚至更晚,仍然还有齐家文化的玉器在使用,有的还可能被改制成新时期的玉器。但是绝不可以因此而认为齐家文化玉器就没有标准,可以随意指认。正好相反,收藏的齐家文化玉器被认识恰恰是因为考古发现的齐家文化玉器作为依据的标准,才能在许多博物馆藏品中识别出来。目前考古发现和发掘的齐家文化遗址和墓葬已经相当多了,据谢端琚先生的初步统计,齐家文化遗址已经发现约1000多处,而经过发掘的也有二三十处(《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各地所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也不在少数,阎亚林先生在北京大学研究生论文,深入调查和收录了甘、青、宁地区各地出土的大量玉器,特别是齐家文化玉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杨美莉女士也在大陆西北地区走访观察搜集大量出土齐家文化玉器方面的资料,发表了若干篇涉及黄河上游地区和齐家文化玉器的论述。谢端琚先生也发表过《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玉器研究》,罗丰先生全面收集概述了宁夏地区的史前玉器(见台湾《故宫学术季刊》第19卷第2期)。还有多位专家学者也都发表过关于齐家文化玉器的不少文章。这次我们编写出土玉器全集过程中,经短期初步收集,就发现各地收藏的出土齐家文化玉器数量远远超出我们的估计,收录在书中的只是其中各类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所以从考古发现关于齐家文化玉器的研究结论,应该说是相当有分量的,可以成为一般的鉴定标准。当然并不是说这就是一成不变的了,随着新的考古发现,对于齐家文化玉器的认识肯定还要发展。即便如此,也要有一个相对通行的标准,不能任意误读。

由于收藏的经济利益,收藏和鉴定都应该慎重,而利益驱使就可能出现各种情况。我们注意到,为了把一些不是齐家文化的玉器说成是,有些文章说,齐家文化玉器可分为早晚期的不同,早期符合我们一般所说的齐家文化玉器的特征,而晚期出现了那些所谓的新品种,这完全是误导的说法。按照张忠培先生的研究和分期,齐家文化共分为3期8段,约当公元前3000年后半叶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齐家文化研究》,载《考古学报》1987年第1、2期)。谢端琚先生则直接以测定年代数据划定在公元前2183—前1630年之间,并按照不同地区分别划分出早晚或早中晚期。我们认为根据后来更多的测年数据,典型齐家文化的绝对年代大约应该在公元前2300—前1700年之间,最盛期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6日第7版)。对这些具体的年代看法可能会有些不尽相同,但是研究者认定的遗址和遗存内容却是一致的,这就是我们一般称为齐家文化遗存的无论早晚或早中晚的年代范围都包括在内,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都是处在这个发展时期范围之内的。再从玉器文化本身发展情况看,考古资料表明齐家文化之后的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和四坝文化等,都普遍缺乏玉器或者明显呈衰落之势,因此齐家文化之后不会还有一个什么齐家文化晚期的玉器更繁盛阶段。所以,我们怀疑某些所谓齐家文化晚期玉器的说法,不知是否有某种其他目的,总之是有意无意地制造了一种混乱。

若以古玉的概念来说,因没有见到实物,我们暂不断定这些所谓齐家文化晚期的玉器是否有假,但是可以明确说这些所谓新品种它们基本上都不是齐家文化玉器。希望热爱收藏的群众要谨慎。同时我们也希望有的所谓专家,做学问要严谨,要有良知,不要败坏文物系统学者的声誉。退一步讲,如果说你代表一种新观点,一定要认为这些玉器是齐家文化晚期,至少也应该先做学术研究,应该说明这些玉器来源的可靠性,应该公布这些玉器的真实身份,应该把齐家文化早晚怎么分期搞明白,以供人们鉴别研究和讨论,切不可把假的当了真,更不可混淆视听误导公众,为混乱的文物市场助力!

(本文原载于《中国文物报》2006年5月10日)

【注释】

[1]谢端琚:《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载《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18-125页;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12-136页。

[2]叶茂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黄河上游地区史前考古新进展概述》,载《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17-28页。

[3]喇家遗址已经测定的碳十四年代资料,有约20多个,绝大部分属于齐家文化的遗存,绝对年代都在西元前2350—前1870之间。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二九)》,载《考古》2003年第7期,第640-644页;《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三一)》,载《考古》2005年第7期,第57-61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民和喇家史前遗址的发掘》,载《考古》2002年第7期,第3-5页。

[5]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28页。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报告》,载《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第29-62页;谢端琚:《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载《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第57-96页。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师赵村与西山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151-214,270-293页。

[8]谢端琚:《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载《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18-125页。

[9]谢端琚、瓯燕:《黄河上游史前陶器符号与图像研究》,载《考古学集刊》第16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89-123页。

[10]幸晓峰、叶茂林等:《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玉石器的音乐声学测量及初步探讨》,载《考古》2009年第3期,第83-93页。

[11]吕光天:《北方民族原始社会形态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09-413,283-284页。吕先生的论述,把原始宗教萨满、细石器、岩画等相关问题联系到了一起,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12]幸晓峰、叶茂林等:《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玉石器的音乐声学测量及初步探讨》,载《考古》2009年第3期。

[13]叶茂林:《齐家文化玉器的几个问题》,载《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90-191页。

[14]叶茂林:《青海喇家遗址一些问题的思考》,载《考古学民族学的探索与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5页。

[15]叶茂林:《齐家文化的玉石器》,载《考古求知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51-261页;《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玉器初步研究》,载《东亚玉器》,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中心,1998年,第180-183页。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发现齐家文化祭坛和杆栏式建筑》,载《考古》2004年第6期,第3-6页。

[17]叶茂林:《齐家文化玉器研究——以喇家遗址为例》,载《玉魂国魄(三)》,燕山出版社,2008年,第141-48页。

[18]于锦绣:《漫谈“巫—玉—神”——中国五帝时代玉文化的原始宗教学研究》,载《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三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第153-187页。

[19]于锦绣:《漫谈“巫—玉—神”——中国五帝时代玉文化的原始宗教学研究》,载《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三编),第153-187页。

[20]孙作云:《中国古代的灵石崇拜》,载《民族杂志》1937年第5卷第1期。引自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粹》(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第347-370页。

[21]音乐与宗教及原始宗教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无须做更多论证了。我用北京中国美术馆《希腊瑞纳斯作品展》的希腊艺术家的话来做一个补充注释:“毕达哥拉斯曾说过,整个宇宙间‘万物皆数’。而那些数字与数字的比例又可转换成声与音的和谐;因此,我们可以说,整个宇宙都在创造着音乐。”(瓦盖里斯·瑞纳斯,《船·和谐·宇宙》),引自《希腊瑞纳斯画展》自序《船·和谐·宇宙》,中国美术馆,2010年。

[22]孙作云:《中国古代的灵石崇拜》,载《民族杂志》1973年第5卷第1期。引自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粹》(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第347-340页。

[23]齐家文化的年代,依碳十四的测年数据以及树轮的校正,目前得到的数据分布在公元前2500—前1500年间;严文明先生依碳十四的测年数据以及适当的调整,将此一文化的年代订于约公元前2055—前1900年左右,大抵进入夏的前期。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载《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0页。而依张忠培先生的分期,齐家文化共分三期,其一、二期的年代约在公元前2400—前2000年间。张忠培:《齐家文化研究》(下),载《考古学报》1987年2月,第158页。

[24]杨美莉:《齐家文化玉器的性质与特色》,载《淡江史学》2000年6月第11期。

[25]马建军:《形制独特的四孔玉器》,载《中国文物报》1998年10月第25期第四版。

[26]陶寺文化遗址常见墓中出土戴于手臂的玉瑗,此类玉瑗似乎常是有意断开成两半,在于断处两侧加钻小孔,以便聚合,此种断开似乎是为了便于戴上取下,其与玉围圈的性质寓意不能同日而语。下靳考古队,《山西临汾下靳墓地发掘简报》,载《文物》1998年12月,第9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临汾地区文化局:《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简报》,载《考古》1980年1月,第18-31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临汾地区文化局:《一九七八—一九八零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载《考古》1983年1月,第30-42页。

[27]例如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的发掘共发掘齐家文化墓葬六十二座。房屋遗迹四座,窖穴二十三个,其中十一个圆形窖穴,平底而整齐,穴内出土石、骨器,以及卜骨、陶片,兽骨等,推测可能即是祭祀坑之类的遗迹;唯不见有石围圈的遗迹;然推测与此一墓葬群、祭祀坑一起,也应有石围圈的,唯因一般石围圈遗迹在地表上,容易遭到后代的破坏。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载《考古学报》1978年4月,第424页。

[28]本文研究的齐家文化玉器,主要是指在甘青宁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发现,目前收藏在这三个省区各级政府文博考古单位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齐家文化玉器。

[29]在筹备本展览初期的资料收集过程中得到邓淑苹研究员提供的许多重要信息,谨此致谢。

[30]谢端琚:《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玉器研究》,载《故宫学术季刊》2001年第19卷第2期。

[31]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

[32]罗丰:《黄河中游新时期时代的玉器——以馆藏宁夏地区玉器为中心》,载《故宫学术季刊》2001年第19卷第2期。

[33]刘志华、孙玮:《武威皇娘娘台出土的齐家文化玉石器》,载《故宫文物月刊》2003年11月第21卷第8期(总248期)。

[3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2000年发掘简报》,载《考古》2002年第1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发现齐家文化祭坛和干栏式建筑》,载《考古》2004年第6期。叶茂林:《齐家文化玉器研究——以喇家遗址为例》,载《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

[35]李晓斌、张旺海:《甘肃齐家文化玉器研究》,载《陇右文博》2009年第2期。

[36]安特生J.G.Andersson,Researches Into The Prehistory ofThe Chinese.The Museum Far Eastern Antiquities.1943年,图113a,图版71-4,文字见265页。

[37]安特生J.G.Andersson,Researches Into The Prehistory ofThe Chinese.The Museum Far Eastern Antiquities.1943年,首页图版1-1、1-2,图版71-2、71-10,文字见124-125页。

[38]安特生J.G.Andersson,Researches Into The Prehistory ofThe Chinese.The Museum Far Eastern Antiquities.1943年,图版71-6、72-2,文字见125页。

[39]安特生J.G.Andersson,Researches Into The Prehistory ofThe Chinese.The Museum Far Eastern Antiquities.1943年,图版72-5,文字见125页。

[40]安特生J.G.Andersson,Researches Into The Prehistory ofThe Chinese.The Museum Far Eastern Antiquities.1943年,首页图版1-3,图版71-3/71-571-8,图版72-1,图版73-3。

[41]安特生J.G.Andersson,Researches Into The Prehistory ofThe Chinese.The Museum Far Eastern Antiquities.1943年,图版72-6。

[42]谢端琚:《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玉器研究》,载《故宫学术季刊》2001年第19卷第2期。

[43]杨建芳:《“窜三苗于三危”的考古学研究》,载《东南文化》1998年第2期。

[44]杨美莉:《黄河上、中游的玉围圈》,载《故宫学术季刊》2001年第19卷第2期。

[45]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载《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46]由于没有鉴定材质,当时都称为石璧。

[47]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载《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

[48]墓葬登记表中登记了208件。

[49]刘志华、孙玮:《武威皇娘娘台出土的齐家文化玉石器》,载《故宫文物月刊》2003年11月第21卷第8期(总248期)。

[5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载《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51]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报告》,载《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52]样品ZK0015,碳十四测年数据为3690±95,经高精度树轮校正为公元前2114—前1777年;样品ZK0023,碳十四测年数据为3660±95,经高精度树轮校正为公元前2030—前1748年。

[53]青海省文物处、青海省考古研究所:《青海文物》47号,文物出版社,1994年。谢端琚:《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玉器研究》,载《故宫学术季刊》2001年第19卷第2期。

[54]许新国:《试论卡约文化的类型与分期》,载《青海文物》创刊号1988年第1期。

[55]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青海柳湾》,文物出版社,1984年。

[56]肖永明:《乐都柳湾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遗址》,载《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文物出版社,2003年。

[57]样品ZK0347,碳十四测年数据为3570±140,经高精度树轮校正为公元前1970—前1630年。

[58]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三十年》,载《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曹芳芳:《龙山时代玉器与用玉传统的嬗变——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4年5月。

[59]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29页。

[60]青海省文物工作队:《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总寨马厂、齐家、辛店文化墓葬》,载《考古》1986年第4期。

[61]刘小河、刘杏改、高东陆:《民和县官亭、中川古代文化遗址调查》,载《青海考古学会会刊》1982年第4期。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42页。

[62]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3、14、23、24、25、26、27、28页。

[6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师赵村与西山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64]样品ZK2149,碳十四测年数据为3660±215,经高精度树轮校正为公元前2140—前1529年。

[65]样品ZK2205,碳十四测年数据为3750±80,经高精度树轮校正为公元前2138—前1906年。

[66]梁晓英、刘茂德:《武威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石器作坊遗址》,载《中国文物报》1993年5月30日。

[67]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固原博物馆:《隆德页河子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载《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

[68]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上),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2、64、66、67、72上、73上页。

[69]新庄坪遗址原归属永靖县。

[70]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积石山县新庄坪齐家文化遗址调查》,载《考古》1996年第11期。

[71]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5、22页。

[72]历年来在新庄坪遗址采集、征集的齐家文化玉器分别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临夏市博物馆。笔者于2015年4月22、23日因筹备“玉泽陇西”展览调研时得到两馆领导的支持,对这些玉器进行了仔细观摩。

[73]任晓燕:《平安县东村古墓葬及窑址发掘简报》,载《青海文物》1994年第8期。

[7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武山傅家门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载《考古学集刊》第16期,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42页,图五三:5。

[75]晓军:《尖扎县直岗拉卡乡齐家文化遗址发掘简报》,载《青海文物》1996年第10期。

[76]王武:《西宁小桥沈那齐家文化遗址》,载《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文物出版社,1994年。吴平:《西宁市沈那遗址》,载《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文物出版社,1997年。

[77]青海省文物管理处、海南州民族博物馆:《青海同德中日遗址发掘简报》,载《考古》1998年第5期。陈洪海:《关于宗日遗址第200号墓出土的玉器》,载《宗日遗址文物精粹论述选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78]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26、154页。另一件玉凿,现藏青海省博物馆。

[79]叶茂林、何克舟:《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齐家文化玉器》,载《考古》2002年第12期。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43、144、145、148、155页。

[80]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27页。

[81]民和县博物馆藏品。

[8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2000年发掘简报》,载《考古》2002年第1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发现齐家文化祭坛和干栏式建筑》,载《考古》2004年第6期。

[83]任晓燕:《青海长宁遗址抢救性考古取得重要成果》,载《中国文物报》2006年12月20日。

[84]钺耀鹏、毛瑞林:《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载《2008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9年。

[85]甘肃省博物馆考古队:《甘肃灵台桥村齐家文化遗址试掘简报》,载《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

[86]李晓斌、张旺海:《甘肃齐家文化玉器研究》,载《陇右文博》2006年第2期。

[87]罗丰:《黄河中游新时期时代的玉器——以馆藏宁夏地区玉器为中心》,载《故宫学术季刊》2001年第19卷第2期。

[88]王玉妹、李天铭:《关于齐家文化玉器的调研报告》,《博物馆研究》2011年第4期。

[89]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6页。

[90]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4页。

[91]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0页。

[92]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7页。

[93]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3页。

[94]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8、9页。

[95]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1页。

[96]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0、19页。

[97]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7页。

[98]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1、18、19页。

[99]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2页。

[100]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5页。

[101]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2、21页。

[102]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103]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3页。

[104]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105]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9页。

[106]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0页。

[107]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25页。

[108]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2页。

[109]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图五,载《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第61页。

[110]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载《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图版叁:3。

[111]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总寨马厂、齐家、辛店文物墓葬》,载《考古》1986年第4期,第314页,图九:4。

[112]叶茂林、何克洲:《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齐家文化玉器》,载《考古》2002年第12期,第89页,图一:1。

[113]叶茂林、何克洲:《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齐家文化玉器》,载《考古》2002年第12期,第89页,图一:2。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55页。

[114]青海省博物馆、青海民族博物馆编著:《河湟藏珍·历史文物卷》,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118页。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56页。

[115]罗丰:《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以馆藏宁夏地区玉器为中心》,载《故宫学术季刊》2001年第19卷第2期,第57页,图2.1。

[116]罗丰:《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以馆藏宁夏地区玉器为中心》,载《故宫学术季刊》2001年第19卷第2期,第57页,图6.3。

[117]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3页。

[118]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4页。

[119]图二六 李店村三孔玉钺,由张树伟拍摄提供,谨此致谢。

[120]2015年4月23日笔者参观甘肃省博物时拍摄。又见李晓斌、张旺海:《甘肃齐家文化玉器研究》,载《陇右文博》2009年第2期,封三,照36。

[121]李晓斌、张旺海:《甘肃齐家文化玉器研究》,载《陇右文博》2009年第2期,封三,照31。

[122]李晓斌、张旺海:《甘肃齐家文化玉器研究》,载《陇右文博》2009年第2期,封三,照37。

[123]朱乃诚:《关于夏时期玉圭的若干问题》,载《玉魂国魂——中国古代玉器与玉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六)》,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

[124]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0页。

[125]青海省博物馆、青海民族博物馆编著:《河湟藏珍·历史文物卷》,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117页。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54页。

[126]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上),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9页。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84页。

[127]朱乃诚:《时代巅峰冰山一角——夏时期玉器一瞥》,载《玉魂国魄——玉器·玉文化·夏代中国文明展》,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

[128]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5页。

[129]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1页。

[130]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9页。

[131]青海省博物馆、青海民族博物馆编著:《河湟藏珍:历史文物卷》,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114页。

[132]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50页。

[133]陈洪海:《关于宗日遗址第200号墓出土的玉器》,载《宗日遗址文物精粹论述选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28页,图7.5。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51页。

[134]陈洪海:《关于宗日遗址第200号墓出土的玉器》,载《宗日遗址文物精粹论述选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28页,图7.1。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53页。

[135]陈洪海:《关于宗日遗址第200号墓出土的玉器》,载《宗日遗址文物精粹论述选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28页,图7.3。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52页。

[136]叶茂林、何克洲:《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齐家文化玉器》,载《考古》2002年第12期,第89页,图一:5。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48页。

[137]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49页。

[138]2015年4月23日笔者观摩甘肃省博物馆藏品时拍摄。

[139]张雪莲、叶茂林、仇士华等:《民和喇家遗址碳十四测年及初步分析》,载《考古》2014年第11期。

[140]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陕西》,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8页。

[141]戴应新:《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探索(三)——刀形边刃器——多孔刀》,载《故宫文化月刊》1992年10月第127期,图六四。

[142]朱乃诚:《时代巅峰冰山一角——夏时期玉器一瞥》,载《玉魂国魄——玉器·玉文化·夏代中国文明展》,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

[143]李晓斌、张旺海:《甘肃齐家文化玉器研究》,载《陇右文博》2009年第2期。

[144]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上册,第194页,图一一七:4;下册,图一六六:3,文物出版社,1984年。

[145]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61页。

[146]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60页。

[147]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63页。

[148]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7页。

[149]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6页。

[150]刘志华、孙玮:《武威皇娘娘台出土的齐家文化玉石器》,载《故宫文物月刊》2003年11月第21卷第8期(总248期),第98页。

[151]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上),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95页,图一一八:2。

[152]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64页。

[153]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58页。

[154]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固原博物馆:《隆德页河子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载《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87页,图三一:8。

[155]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上),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96页,图一一九:2。

[156]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上),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96页,图一一九:4。

[157]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

[158]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66页。

[159]青海省博物馆藏品,并已展出。2015年2月6日笔者参观青海省博物馆时拍摄。

[160]任晓燕:《平安县东村古墓葬及窑址发掘简报》,载《青海文物》1994年第8期,第12页,图二:3。

[161]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8页。

[162]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9页。

[163]陈洪海:《关于宗日遗址第200号墓出土的玉器》,载《宗日遗址文物精粹论述选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28页,图7.2,第29页,图版十:3。

[164]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67页。

[16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武山傅家门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载《考古学集刊》第16期,科学出版社,2006年。

[16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报告》,载《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167]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载《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刘志华、孙玮:《武威皇娘娘台出土的齐家文化玉石器》,载《故宫文物月刊》2003年11月第21卷第8期(总248期)。

[168]罗丰:《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以馆藏宁夏地区玉器为中心》,载《故宫学术季刊》2001年第19卷第2期。

[169]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上),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98页,图一二一:2。

[170]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上),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98页,图一二一:3。

[171]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上),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98页,图一二一:1。

[172]李晓斌、张旺海:《甘肃齐家文化玉器研究》,《陇右文博》2009年第2期,封三,照43。

[173]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174]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9页。

[175]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上),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2页。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85页。

[176]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44页。

[177]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25页。

[178]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上),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3页。

[179]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上),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0页。

[180]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43页。

[181]罗丰:《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以馆藏宁夏地区玉器为中心》,载《故宫学术季刊》2001年第19卷第2期,第61页,图3.14。(www.xing528.com)

[182]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5页。

[183]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页。

[184]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185]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27页。

[186]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36页。

[187]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188]青海省博物馆、青海民族博物馆编著:《河湟藏珍:历史文物卷》,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112页。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40页。

[189]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33页。

[190]宁夏国原博物馆编:《国原文物精品图集》(上),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4页。

[191]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上),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1页。

[192]罗丰:《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以馆藏宁夏地区玉器为中心》,载《故宫学术季刊》2001年第19卷第2期,第60页,图3.10。

[193]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26页。

[194]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41页。

[195]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7页。

[196]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35页。

[19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载《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第87页,图二二:1。

[198]刘志华、孙玮:《武威皇娘娘台出土的齐家文化玉石器》,载《故宫文物月刊》2003年11月第21卷第8期(总248期),第93页,下排中间图。

[19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泰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载《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第87页,图二二:2。

[200]梁继红:《武威出土的几件玉器》,载《陇右文博》1999年第2期,第62页,图1。

[201]刘志华、孙玮:《武威皇娘娘台出土的齐家文化玉石器》,载《故宫文物月刊》2003年11月第21卷第8期(总248期),第94页,上排图。

[202]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积石山县新庄坪齐家文化遗址调查》,载《考古》1996年第11期,第47页,图三:12。

[203]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204]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75页。

[205]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45页。

[206]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30页。

[207]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32页,图一四一:1。

[208]李晓斌、张旺海:《甘肃齐家文化玉器研究》,载《陇右文博》2009年第2期,封三,照45。

[209]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46页。

[210]刘志华、孙玮:《武威皇娘娘台出土的齐家文化玉石器》,载《故宫文物月刊》2003年11月第21卷第8期(总248期),第96页,图1。

[211]罗丰:《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以馆藏宁夏地区玉器为中心》,载《故宫学术季刊》2001年第19卷第2期,第58页,图2.7。

[212]刘志华、孙玮:《武威皇娘娘台出土的齐家文化玉石器》,载《故宫文物月刊》2003年11月第21卷第8期(总248期),第96页,图2。

[213]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47页。

[214]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1页。

[215]李晓斌、张旺海:《甘肃齐家文化玉器研究》,载《陇右文博》2009年第2期,封三,照47。

[216]罗丰:《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以馆藏宁夏地区玉器为中心》,载《故宫学术季刊》2001年第19卷第2期,第64页,图6.1。

[217]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218]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219]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2页。

[220]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3页。

[221]李晓斌、张旺海:《甘肃齐家文化玉器研究》,载《陇右文博》2009年第2期,封二,照26。

[222]李晓斌、张旺海:《甘肃齐家文化玉器研究》,载《陇右文博》2009年第2期,封二,照28。

[223]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5页。

[224]杨伯达:《甘肃齐家玉文化初探——记鉴定全国一级文物时所见甘肃古玉》,载《陇右文博》1997年第2期。

[225]邓淑苹:《史前至夏时期璧、琮时空分布的检视与再思》,载《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四)》,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226]2015年4月23日笔者参观甘肃省博物馆观摩时拍摄。

[227]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6页。

[228]2015年4月22日笔者参观静宁县博物馆观摩时拍摄。

[229]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7页。

[230]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8页。

[231]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上),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4页。

[232]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上),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5页。

[233]2015年4月4日笔者参观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时拍摄。又见罗丰:《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以馆藏宁夏地区玉器为中心》,载《故宫学术季刊》2001年第19卷第2期,第62页,图5.5。

[234]罗丰:《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以馆藏宁夏地区玉器为中心》,载《故宫学术季刊》2001年第19卷第2期,第63页,图5.8。

[235]安特生J.G.Andersson,Researches Into The Prehistory of The Chinese.The Museum Far Eastern Antiquities.1943年,第265页,图113a,图版71-4。

[236]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上),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5页。

[237]2015年4月22日笔者参观临夏博物馆观摩时拍摄。

[238]罗丰:《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以馆藏宁夏地区玉器为中心》,载《故宫学术季刊》2001年第19卷第2期,第62页,图5.3。

[239]罗丰:《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以馆藏宁夏地区玉器为中心》,载《故宫学术季刊》2001年第19卷第2期,第62页,图5.4。

[240]2015年4月22日笔者参观临夏博物馆观摩时拍摄。

[241]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9页。

[242]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39页。

[243]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38页。

[244]李晓斌、张旺海:《甘肃齐家文化玉器研究》,载《陇右文博》2009年第2期,封二,照17。

[245]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246]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4页。

[247]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上),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8页。

[248]李晓斌、张旺海:《甘肃齐家文化玉器研究》,载《陇右文博》2009年第2期,封二,照14。

[249]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上),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9页。

[250]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上),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7页。

[251]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7页。

[252]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上),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6页。

[253]2015年4月22日笔者参观静宁县博物馆观摩时拍摄。又见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0页。

[254]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32页,图一四一:3。

[255]李晓斌、张旺海:《甘肃齐家文化玉器研究》,载《陇右文博》2009年第2期,封三,照30。

[256]叶茂林:《齐家文化玉器研究——以喇家遗址为例》,载《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彩版五:2。

[257]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74页。

[25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二里头1999—2006》肆,文物出版社,2014年,彩版一二五:2。

[259]2015年4月22日笔者参观临夏博物馆观摩时拍摄。

[260]2015年4月22日笔者参观临夏博物馆观摩时拍摄。

[261]2015年4月21日笔者参观会宁县博物馆观摩时拍摄。

[262]2015年4月21日笔者参观会宁县博物馆时所见。

[263]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载《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

[26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2000年发掘简报》图版叁,载《考古》2002年第12期。本图片由叶茂林提供,谨此致谢。

[265]当时也不可能发现与埋藏三件大玉琮、四件大玉璧的坑有关系的其他任何现象。2015年4月22日笔者参观临夏博物馆观摩时拍摄。

[266]2015年4月22日笔者参观临夏博物馆观摩时拍摄。

[267]2015年4月22日笔者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时拍摄。

[268]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下),文物出版社,2006年,彩版三一:1~4。

[269]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下),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彩版一九:3。

[270]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下),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彩版四〇:2、3、4。

[27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上),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597页,表一〇八。

[27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上),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605页,图四一一:8。

[27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下),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彩版四一:1。

[27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下),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彩版四二:2。

[275]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下),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图版二六四:1。

[276]朱乃诚:《时代巅峰冰山一角——夏时期玉器一瞥》,载《玉魂国魄——玉器·玉文化·夏代中国文明展》,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

[277]2015年4月21日笔者观摩会宁县博物馆藏品时拍摄。

[278]李百勤、张惠祥:《山西,芮城坡头玉器》,载《文物世界》增刊,《文物世界》杂志社,2003年版,第7页。

[279]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下),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彩版四三:2。

[280]高炜:《陶寺文化玉器及相关问题》,载《东亚玉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年。

[281]李百勤、张惠祥:《山西·芮城坡头玉器》,载《文物世界》增刊,《文物世界》杂志社,2003年,第8-19页。

[28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艺术博物馆编:《天地之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商与西周玉器精品展》,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3年,第97、98页。

[283]黄翠梅:《彤云曒日·珠玉交辉——西周至春秋时期玉璜组佩》,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编:《天地之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商与西周玉器精品展》,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

[284]古方、王辉、贾建威:《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第十五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

[285]杨伯达:《甘肃齐家文化玉器初探——记鉴定全国一级文物所见甘肃古玉》,载《陇右文博》1997年第1期。

[286]〔清〕刘新瑶:《玉纪补》。

[287]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据报告》,载《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载《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

[28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据报告》,载《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28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载《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29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张家咀与姬家川遗址的发掘》,载《考古学报》1980年第2期。

[291]安特生著、乐森璕译:《甘肃考古记》,载《地质专报》甲种第五号,地质调查所印行,1925年。

[292]夏鼐:《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改订》,载《中国考古学报》第3册,1948年。

[29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甘肃天水师赵村史前文化遗址发掘》,载《考古》1990年第7期。

[294]甘肃省博物馆考古队:《甘肃灵台桥村齐家文化遗址试掘简报》,载《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

[295]宁夏回族自治区展览馆:《宁夏固原海家湾齐家文化墓葬》,载《考古》1973年第5期。

[296]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固原店河齐家文化墓葬清理简报》,载《考古》1987年第8期。

[297]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宁夏海原县菜园村遗址、墓地发掘简报》,载《文物》1988年第9期。

[298]钟侃、张心智:《宁夏西吉县兴隆镇的齐家文化遗址》,载《考古》1964年第5期。

[299]安特生著、刘竞文译:《西宁朱家寨遗址》,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300]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文物出版社,1984年。

[301]青海省文物处考古队:《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载《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

[302]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总寨马厂、齐家、辛店文化墓葬》,载《考古》1986年第4期。

[303]梁晓英、刘茂德:《武威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石器作坊遗址》,载《中国文物报》1993年5月30日。

[304]笔者1993年8月在兰州甘肃省博物馆陈列中所见,玉琮2件,广河齐家坪出土;玉璧2件,玉斧1件,定西县出土。均属齐家文化。

[305]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载《考古》1983年第5期。

[306]甘肃省文管会:《渭河上游天水、甘谷两县考古调查简报》,载《考古》1958年第5期。

[307]夏湘蓉等:《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地质出版社,1980年。

[30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属于客省庄二期文化的玉璜有5件,参见该书图版三四:13。

[309]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莒县杭头遗址》,载《考古》1988年第12期;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湖台遗址及墓葬》,载《文物资料丛刊》第10集;另外在辽宁牛河梁积石冢群出土的所谓方形玉饰,其实略呈长方形,看来不是方璧,而可能是铲或戚,见《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发掘简报》,载《文物》1986年第8期。

[310]杨建芳:《商周越式玉器及其相关问题》,载《南方民族考古》第2辑,1992年。

[311]邵望平:《海岱系古玉略说》,载《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93年。

[312]任式楠:《中国史前玉器类型初析》,载《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93年。

[313]谢端琚:《论渭河上游史前文化》,载《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93年。

[314]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载《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

[315]谢端琚:《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载《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316]冯汉骥、童恩正:《记广汉出土的玉石器》,载《文物》1979年第2期。

[317]张忠培:《齐家文化研究》(下),载《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

[318]a.幸晓峰:《三星堆成组玉石璧音乐声学性能初识》,载《中国文物报》2006年3月10日第7版;《三星堆遗址出土石璧的祭祀功能和音乐声学特征》(上),载《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三星堆遗址出土石璧的祭祀功能和音乐声学特征》(下),载《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b.幸晓峰、马芸芸:《“三星堆——金沙遗址商周音乐文化研讨会”综述》,载《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c.幸晓峰、王其书:《三星堆、盐亭、金沙遗址出土玉石璧音乐声学性能初步研究》,载《音乐探索》2006年第2期。

[319]幸晓峰:《成组玉石璧音乐声学性能的初步探讨》,载《玉魂国魂(三)——“第三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文集》,燕山出版社,2008年。

[320]幸晓峰、王其书:《三星堆、盐亭、金沙遗址出土玉石璧音乐声学性能初步研究》,载《音乐探索》2006年第2期。

[321]幸晓峰等:《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出土玉石璧音乐声学性能初步研究》,载《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4期。

[322]叶茂林:《青海喇家遗址齐家文化的重要发现》,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2年第3期;《青海喇家遗址一些问题的思考》,载《考古学民族学的探索与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32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民和喇家遗址2000年发掘简报》,载《考古》2002年第12期。

[324]a.王仁湘:《宝器重光——黄河磬王发现记》,载《文物天地》2001年第1期。
b.王国道:《“黄河磬王”现喇家》,载《中国文物报》2005年1月7日第7版。

[325]a.叶茂林、蔡林海等:《青海喇家遗址发现齐家文化祭坛》,载《中国文物报》2004年3月17日第1版。
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发现齐家文化祭坛和干栏式建筑》,载《考古》2004年第6期。

[326]叶茂林:《从青海喇家遗址出土资料再论齐家文化玉器》,载《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专辑(Ⅰ)》,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2001年;《齐家文化玉器研究——以喇家遗址为例》,载《玉魂国魄(三)——“第三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文集》,燕山出版社,2008年。

[327]青海省博物馆所藏相关玉石器的情况,可参见王国道、崔兆年著:《青海齐家文化玉器研究》,载《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第241-249页。

[328]叶茂林:《青藏高原东麓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的文化交流圈——兼论黄河上游喇家遗址的考古发现及重要学术意义和影响》,载《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

[329]a.陈秉智:《青海考古五十年述要》,载《青海考古五十年文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b.赵生琛、谢端琚、赵信:《青海古代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330]参见梁启雄校注:《荀子简注》,中华书局,1983年。

[331]周佩玲、杨忠耀:《玉的道德蕴涵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载《如玉人生——庆祝杨伯达先生八十华诞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332]曾卫胜:《论玉德——谨以此文献给杨伯达先生八十大寿纪念》,载《如玉人生——庆祝杨伯达先生八十华诞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333]王裕昌:《齐家文化玉器散论》,载《博物馆研究》2012年第4期总第120期。

[334]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5》,科学出版社,2005年。甘肃省博物馆:《甘南积石山县新庄坪齐家文化遗址调查》,载《考古》1996年第11期。

[33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甘肃队:《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报告》,载《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33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载《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337]甘肃省博物馆:《甘南积石山县新庄坪齐家文化遗址调查》,载《考古》1996年第11期。

[338]甘肃省博物馆考古队:《甘肃灵台桥村齐家文化遗址试掘简报》,载《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

[339]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载《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340]甘肃省博物馆:《武威重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载《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

[341]刘忠华、孙玮:《武威皇娘娘台出土的齐家文化玉石器》,载《故宮文物月刊》2003年11月总第248期。

[34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师赵村与西山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343]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上)》,文物出版社,1984年。

[34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甘肃武山傅家门史前文化遗址发据简报》,载《考古》1995年第4期。叶茂林、何克洲:《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齐家文化玉器》,载《考古》2002年第1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发现齐家文化祭坛和干栏式建筑》,载《考古》2004年第6期。

[345]青海省文物管理处海南州民族博物馆:《青海同德县宗日遗址发掘简报》,载《考古》1998年第5期。

[346]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宁市文化局文物管理所:《西宁小桥沈那齐家文化墓地》,载《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1994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宁市沈那齐家文化遗址》,载《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1994年。

[347]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固原店河齐家文化墓葬清理简报》,载《考古》1987年第8期。

[348]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固原博物馆:《隆德页河子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载《考古学研究(三)》1997年。

[349]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固原海家湾齐家文化墓葬》,载《考古》1973年第5期。

[350]可参见甘肃天水师赵村8号墓出土的玉璧,见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5》,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351]本文馆藏玉器矿物成分均由同仁谷娴子小姐使用必达泰克MiniRamⅢ拉曼光谱仅检测。谨致谢忧!

[352]闻广:《中国大陆史前古玉若干特征》,载邓聪主编:《东亚玉器》第2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年。

[353]王裕昌:《齐家文化玉器散论》,载《博物馆研究》2012年第4期总第120期。

[354]高炜:《陶寺文化玉器及相关问题》,载邓聪主编:《东亚玉器》第1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年。

[355]杨建芳:《“窜三苗于三危”的考古学研究》,载《东南文化》1998年第6期。

[356]戴应新:《回忆石峁遗址的发现与石峁玉器》(上),载《收藏界》2014年第5期。

[357]甘肅省博物館、秦安縣文化館、大地灣發掘小組:《甘肅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早期遗存》,载《文物》1981年第4期,第1-8頁;甘肅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隊:《甘肅秦安大地灣第九區發掘簡報》,载《文物》1983年第11期,第1-14頁。

[35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工作隊:《甘肅天水師趙村史前文化遗址發掘》,载《考古》1990年第7期,第577-586頁。

[359]甘肃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武威地區文物普查隊:《甘肅永昌鴛鴦池新石器時代墓地》,载《考古學報》1982第2期,第199-228頁。

[360]武威地區博物館:《古浪縣高家灘新石器時代遺址試掘簡報》,载《考古學報》1983年第3期,第5-7頁;武威地區博物館:《甘肅古浪縣老城新石器時代遺址試掘簡報》,载《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3期,第1-4頁;臨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甘肅康樂縣邊家村新石器時代墓地清理簡報》,载《文物》1992年第4期,第63-76頁。

[361]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工作隊:《甘肅永靖秦魏家齊家文化墓地》,载《考古學報》1975年第2期,第57-96頁。

[362]甘肅省博物館:《甘肅武威皇娘娘台遺址發掘報告》,载《考古學報》1960年第2期,第53-72頁;《武威皇娘娘台遺址第四次發掘》,载《考古學報》1978年第4期,第421-448頁。

[363]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工作隊:《甘肅永靖縣大何莊遺址發掘報告》,载《考古學報》1974年第2期,第29-62頁。

[364]廣河齊家坪遺址的發掘報告尚未整理發表,出土琮璧見於甘肃省博物館和省考古研究所。

[365]宗日遺址發掘隊:《宗日遺址發掘獲重大成果》,载《文物報》第42期(1997年10月26日)。出土的長方形玉刀與玉壁陳列於青海省博物館。

[366]戴應新:《陕西神木縣石峁龍山文化遺址調查》,载《考古》1977年第3期,154-157頁。

[367]姬乃軍:《延安市發現的古代玉器》,载《文物》1984年第2期,第84-87頁。

[368]梁星彭:《齊家文化起源探討》,载《史前研究》1984年第3期,第33-40頁。

[369]汪遵口:《良渚文化玉斂葬述略》,载《文物》1984年第2期,第23-35頁。

[370]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载《文物》1984年第2期,第1-5頁。

[37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隊:《浙江餘杭反山良渚墓地發掘簡報》,载《文物》1988年第1期,第1-31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