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文化思想集:善行坚韧,兼修文武

中华文化思想集:善行坚韧,兼修文武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武之道的目标和宗旨是除暴安良,弘扬正气,侠情高义,精神畅达。使文武之道皆出乎于公心。这是对文武兼修的仁人君子做事有始有终的人格提醒,使之在行事过程中体现出一种坚韧不退的天地之道。文武兼修的目的就是弘扬道德。此文武之道,皆为善之举、孝之宗。实际上中华民族文武之道推行提倡的是和平,武只是起到一个威慑的作用,而不是侵略、扩张、逞强。

中华文化思想集:善行坚韧,兼修文武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一收一放,一动一静,一进一退。人们崇尚英雄,“英雄”分解开就是文为英、武为雄。中华民族对文武之道的解释首先重视的是内在的修养,端正的精神,正心诚意,尊师重道。文武之道的目标和宗旨是除暴安良,弘扬正气,侠情高义,精神畅达。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习文尚武的民族,提倡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故为文治武功。文以智取,武以威慑,正如吴起所云,“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文有小文,有大文。小文者,抒发胸臆,诗情画意,歌山咏水。大文者,以文化武,文武不二,故曰:“大文若武”。大文者可安天下,其为文治,使四海平定。

武也有小武大武之分。小武者,独善其身,精神内敛,气血畅通,取天地日月之精华,固守存一,使精气神不外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使自己体健、内壮、外壮,内气、外气、内力、外力合一,对十八般兵刃以及诸多拳法反复研习,使之成为一个武学家。

大武者,平定干戈,安邦定国,驱敌护境,其为大武若文。对兵法、韬略、智谋了然于胸,皆为文武合并,文武不二,最后达到文武并用,平定四海,其为大武。使文武之道皆出乎于公心。只有公心、重德之习文尚武之人,才能做到文武和鸣,由此派生出一种正气充塞于天地。有句话说得好,“若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人身是精神的载体,若想使善良之精神回报于社会,必须用武来强健与扶持。使文武合并以健硕之精神彰显于社会,济世于天下。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直是文武并行来延续以道御术的中华人文走向。武讲动静,文讲彰显。我们中华民族提倡闻鸡起舞,这也来自于中华民族热爱生命,重视生命,按时应序的一种养生之道。闻鸡起舞是一种民族风尚,习武能使精神畅达旺盛,能使气血畅通,应于做人,豪情万丈,肝胆相照。习武之人皆以义字当先,习武之人若背离了道义就背离了武的初衷,德的作用,所以说止戈平乱皆是来自于正义的力量。武练到一定程度上,一定要归到道上,即归文。文达到一定境界不通武者,则文不通,武不归文者则武不能行。文武皆为道,因为道有包容性、普化性,道的隐匿、无形、无相对人的启示就是“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老子云:“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不敢为天下先”等。这是对文武兼修的仁人君子做事有始有终的人格提醒,使之在行事过程中体现出一种坚韧不退的天地之道。

文武互动皆归于道。文武兼修就是使自身有济世安民的胆识与魄力,最后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善举。历史上的文武将相,出将入相,知天晓地,中知人事,能文能武,皆为将相不二的文武之道。

文武兼修的目的就是弘扬道德。习文尚武者若不尊道而贵德,文者必将平庸、软弱、酸知愚识,成为就文字论文字玩文字游戏的匠人。若不尊道贵德,心胸则不能畅达,容易恃才自傲,水满则自溢,容易才情外泄,偏于辞藻华丽,容易有知无识,有文无化。文化文化,不文则不化,不化则不文,文若离开化不成其文。为什么这么说呢?

文的终极目标是使自己的修养和德行在回报社会的过程中起到善化的作用。化解仇怨皆为文,化干戈为玉帛皆为文,文武和鸣之道就是内心的一种力量,文武加在一起是个斌字,斌者礼也,是待人接物的礼让之本。

中国有句话叫先礼后兵,从这点上说武排其次。

文若没有武的扶持也不得以彰显,这指的是一种力量。武,练武之人若不尊道贵德,就容易倚强凌弱,横行一方,穷兵黩武,逞强好胜,好勇斗狠,涂炭生灵,逞匹夫之勇,有勇而无谋,沦为匪盗之性;这样就失去了武的初衷,武的初衷就是体天道好生之德、除暴安良、行侠仗义,彰显善的力量来维护正义,驱走邪恶,使社会祥和,使国家稳定,也就是护国安民之道。

护国安民之道即是练武归道,归文。使文武正气并行于天下,使国之精神,军民之士气高昂畅达,快乐祥和。此文武之道,皆为善之举、孝之宗。这也就是中华文化本体观的善孝之道。

习武之人,它的不露与内敛就是它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大道深渊的一种无形力量。习武之人讲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也是通过习武产生的一种谦逊中和的态度。过去武功越高的人为人越隐、越收、越谦和,这种藏而不露的为人准则就是内怀至诚,被褐怀玉、守孝怀忠的一种人生经验,也是德的承载,道的使然。

习武之人言寡、守气,养精蓄锐,精气饱满,元气不泄,这也是与道合真的习武的人格走向。(www.xing528.com)

古人习武皆是体天地的行健与承载自强不息的生命走向。习武者皆通乎医道,通乎医道者皆为孝之初、善之本。习武使身体强健,使之有能力呵护家庭,孝敬父母,回报社会。

修文武之道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仁义礼智信最后必归于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中华民族通过对文武之道的修持,最后用德、智、体、育来回报于社会,彰显它德的初衷,道的朴化,传承善孝力量的天地精神。

习文尚武,文武兼修,以文养内,以武练素,是以文化武,以武通文,使之合并为道。道者皆出于天地之义,若没有武的胆识和力量就无法伸张正义,自然不能使正义通达彰显。何谈道义?

中华民族对武的认识也正如老子所云,“奮兵者不祥之器,丧戎之气,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恬憺为上”。

实际上中华民族文武之道推行提倡的是和平,武只是起到一个威慑的作用,而不是侵略、扩张、逞强。文武兼修主要修的是内心力量的强大,使之有能力、有智慧、有胆识、有魄力、有正气、有道德来回报家国,护国佑民,振奋时代精神,使道德得以彰显,使正气得以畅通。

文武之道,是通用互动的体用互变关系,文武相生、相合、相作、相用、相通、相达,最后合一。它是推行天地正气的手段和方法。

修文的人以静、以敛、以观,最后静极生动归武,使情志畅达。通过习文尚武能使自己淡定自如,能使心性平和,武也是起到对精神文明的承载作用,练武的人首先要求的是心平气和,不能心浮气躁,练武先静心,只有静才能使意念畅通,情志通达,使人格稳健,正气凛然,气宇轩昂,体现出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透露出一股浩然正气

习武的人,首先推行的是隐、匿、不外露,由静转化成动,由动而彰显武的精神,它的实质是用德来制约武的力量,使之达到行善的结果,最终归于文。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武之道。

在舞剑的过程中,体现出雅的风采。闪展腾挪,撩拨点刺,翻腾跳跃,都能让人感受到精神的畅达与壮美。在打拳的过程当中,一招一式,动如脱兔,静若处子,形如蛟龙,能让人感受到情志的高雅与行云流水般的韵律。这实际上体现的是文的体性。所以说中华民族的诗词歌赋皆来自于对文武之咏,对道德之颂。此乃文武不二之道。

总之,中华文化从始至终倡导的是天有好生之德的仁义之道。古往今来,虽有兴衰治乱之世,有强弱之流程,对内对外皆用文武以化之,使其民族繁衍生息,精魂聚首,魂魄相亲,热血激荡,绵延不绝,此文武之道如同山水相依,阴阳和鸣,不离不弃,无分无别,如此种种,皆出乎于乾坤、刚健、厚德、承载的生生不息的宇宙善孝循环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