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哲学与政治哲学在《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中的关联

生命哲学与政治哲学在《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中的关联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吕氏春秋》一方面倡导“贵生”“重己”说,试图确立以生命为本、以己我为重的生命哲学观念,但是另一方面又将生命纳入政治哲学中来讨论。当人们权衡“己身”与“天下”“国家”之轻重的时候,这已经关涉到了政治哲学的问题。这是一种道家的政治哲学观念,它将治身看作治天下的先决条件。身之不治,则宠辱患祸及其身,及于国家、天下。这其实也即是将“重生”设定为政治活动的根本目的。

生命哲学与政治哲学在《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中的关联

吕氏春秋》一方面倡导“贵生”“重己”说,试图确立以生命为本、以己我为重的生命哲学观念,但是另一方面又将生命纳入政治哲学中来讨论。当人们权衡“己身”与“天下”“国家”之轻重的时候,这已经关涉到了政治哲学的问题。郭店楚竹书《老子》乙编云:“【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厇(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迲(寄)天下矣。”(48) 老子认为治身先于治天下,某人只有能先治其身,然后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来治理。这是一种道家的政治哲学观念,它将治身看作治天下的先决条件。身之不治,则宠辱患祸及其身,及于国家、天下。《庄子·在宥》引用《老子》此文,而发挥“无为”之旨,云:“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此所谓无暇治天下而天下治!《吕氏春秋·本生》《吕氏春秋·贵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这一传统。《本生》一开始即从立天子、百官起论,然后推及“以物养性”和“重生”之旨。这其实也即是将“重生”设定为政治活动的根本目的。《贵生》则直接说:“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它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吕氏春秋》以“贵生”为可以托付天下的目的和判断标准,若揭日月而明!自杨朱标举“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为我”哲学,即彻底将“为身”与“为天下”撕裂开来,并开启了利己主义的“己身重于天下”的生命哲学观念。“贵生”“重己”之旨在《吕氏春秋》中被突显出来,应该说也受到了杨朱哲学的一定影响。

《吕氏春秋·先己》《吕氏春秋·论人》等篇将个体生命与政治活动结合起来论述,其用意更为明显。《先己》认为“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即使是取天下和治天下也是如此,所谓“治其身而天下治”“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是也。所谓“治身”,即要爱啬体内的精气,并使“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在“治身”与“治天下”之间,这里的逻辑是,二者在“无为”的原理上是相通的。《先己》曰:“故反其道而身善矣,行义则人善矣,乐备君道而百官已治矣,万民已利矣。三者之成也,在于无为。”进一步的逻辑是,从理想的角度来看,天子能否治理好天下,其关键在于己身之德;作为行政的最高主体,他应当担当天下的全部道义及将天下治理好的政治责任。而如果未能将天下治理得很好,那么他就应当“反于己身”,进行自我修养,因为邪气的消解、欲望的节制,乃正是其治理好天下的必要条件:只有“无为”的原理被深刻地化入天子的体内,它才有可能通过具体的一言一行而放诸四海,从而以“无为”的原理取得天下大治。

《论人》与《先己》相关,它首先认为“主道约,君守近”,“近”者“身”也,紧接着提出了“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的重要论点。何谓“反诸己”,《论人篇》曰:“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这一点与《先己》相近,其修身的原理也是“无为”之道。比较特殊的是,《论人篇》提出了“知知一”的说法。通过无为的修养而能够自得其精神,此谓之“知一”。“知一”犹“得一”。“知知一”也就是知道如何得一,它成为《论人篇》的一个论述重点。何谓“求诸人”?论人之智愚、贤不肖,既有“八观六验”之法,又有“六戚四隐”的关系需要注意。所谓“八观”,即“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所谓“六验”,即“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所谓“六戚”,即“父母,兄弟,妻子”;所谓“四隐”,即“交友,故旧,邑里,门郭”。《论人》曰:“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濡),无之而非是。此圣王之所以知人也。”总之,“知知一”是为了自修,这是根本;“知人”乃为了分辨智愚、贤不肖,因为治理天下必须任用贤才。(www.xing528.com)

另外,《先己》和《论人》二篇无疑以道家为基点,但是也融合了儒家的思想因素。“反己”本是儒家修养论的传统术语,但这两篇文献将其挪用了过来,这是需要注意的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