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王充的生平和思想

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王充的生平和思想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仅一年便失去了封地和爵位,从此家道中落,以农桑为生。八岁进入有一百多孩子的书馆学习,许多孩子常因过失或字写得不好受老师责打,王充则特别优秀,很快学完识字课程。然而,王充为何不明确说明这一点,抑或他根本就没有到过京师并师事班彪,却是个疑问。显然,王充思想虽通众流百家之学,但不守章句,也没有人云亦云,而是有一个阅读量越来越大并独立进行钻研的过程。王充后来开始其仕宦生涯,但并不顺利。

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王充的生平和思想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王充原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因祖上有军功,封会稽阳亭,于是全家迁居于此。但仅一年便失去了封地和爵位,从此家道中落,以农桑为生。曾祖王勇“任气”,致邻里不和。遇到灾荒之年,又“横道伤杀”,结怨于众。赶上兵荒马乱,恐被仇人所逮,于是祖父王泛领带全家打算搬到会稽郡城安家,但中途停留于钱唐县,以经商为业。伯父王蒙、父亲王诵更是继承了王家任气的特点,兄弟二人在钱唐县又“勇势凌人”,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最后只能迁到虞县居住。

王充少时成孤儿,乡里有孝名。六岁时开始受教育,自谓“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1) 。他与同龄孩子喜捉鸟、捕蝉、玩钱、爬树不同,父亲觉得惊奇。八岁进入有一百多孩子的书馆学习,许多孩子常因过失或字写得不好受老师责打,王充则特别优秀,很快学完识字课程。于是他告别老师,转习儒家经典。《自纪》未明确说他在什么地方完成学业,按《汉书》本传,应该是到京师太学,师事班彪。然而,王充为何不明确说明这一点,抑或他根本就没有到过京师并师事班彪,却是个疑问。据本传,王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书肆,翻阅所卖之书,皆能记忆。他每天能背诵一千多字的《论语》《尚书》,德业有很大升进。《自纪》说,“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显然,王充思想虽通众流百家之学,但不守章句,也没有人云亦云,而是有一个阅读量越来越大并独立进行钻研的过程。他虽有辩才但不喜欢与人对谈。无论在言谈,还是写作,乃至操行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开始人们觉得很古怪,但最后众人都会认为他的说法和做法有道理。后归乡里教授生徒。(www.xing528.com)

王充后来开始其仕宦生涯,但并不顺利。先在州县任掾功曹、功曹一类低级官吏。自称:“在县位至掾功曹,在都尉府位亦掾功曹,在太守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入州为从事。”(2) 后汉书》谓其:“仕郡为功曹,以数谏诤不合去。”操行上,自谓:“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力修养操行作为做人之本,而羞于以才能沽名钓誉。在乡里,“慕蘧伯玉之节”;在朝廷,“贪史子鱼之行”。性格恬淡,为人清节自守,不好苟交。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官位不升迁也不怀恨。在竞争激烈的官场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应对方面,王充似并未像他的言谈与文章那样得到众人的认可,但他却将自己关心的重点放在学问上。“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王充的为人与学问在近代出现分歧。关于这个问题,可参见徐复观《王充论考》和周桂钿《王充评传》《虚实之辩》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