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文创作的普及与数量增为增长:深度解析

经文创作的普及与数量增为增长:深度解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经本种数迅速增长近八百卷。又据唐释法琳《辨正论》卷三、唐释道宣《释迦方志·教相篇》以及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一百记载,隋文帝时官写佛经达到四十六藏、十三万二千零八十六卷的数量。这些数字的准确性值得考证,不过佛经的大量写治,确使得经本复本数量得以成倍增长。萧梁至杨隋,道教经本卷数基本无大变,仅增加数十卷。每家要收藏一本《道德经》,天下写经数量必十分庞大。

经文创作的普及与数量增为增长:深度解析

明人胡应嶙说:“凡道家之书,始于周,盛于汉,极于晋、唐。凡释氏之书,始于汉,盛于梁,极于隋、唐。”[1]佛、道两教经本几乎都在隋、唐时期达到繁盛,一方面是因为经本种数增加,另一方面是写经活动持久不衰。

佛教经本在萧梁时期,皇室宫苑华林园藏有五千四百卷,而至隋代,皇室禁中则收藏有六千一百九十八卷。[2]经本种数迅速增长近八百卷。另外,佛经复本的抄写在隋代非常盛行。《隋书·经籍志四》载:“开皇元年,高祖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而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天下之人,从风而廓,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又据唐释法琳《辨正论》卷三、唐释道宣《释迦方志·教相篇》以及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一百记载,隋文帝时官写佛经达到四十六藏、十三万二千零八十六卷的数量。可以说佛经复本的生产,在印刷术发明以前,此时已达到极高的限度。

隋帝在大力写经同时,还治故经(即整校旧有经本)。因为写经要有精良底本。隋初佛典散落,疑伪丛生。仁寿二年(602)翻经沙门及学士所撰《众经目录》序曰:“近遭乱世,颇失原起,前后写译,质文不同,一经数本,增减亦异”,“致使凡人得容妄造,或私采要事,更立别名;或辄构余辞,仍取其号;或论作经称,疏为论目,大小交杂,是非共混,流滥不归,困循未定”。所以文帝在写经的同时就非常重视治故经。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三。末载,开皇之初“敕沙门法经定其正本,所以人中造作五百余卷同并燔之,余不尽者,随方间出。比诸经藏,唯录正本,通数则有三千余卷。已外别生、杂集并不写之”。《释迦方志·教相篇》称,附文帝治故经三千八百五十部,隋炀帝治故经则达六百十二藏、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二部。这些数字的准确性值得考证,不过佛经的大量写治,确使得经本复本数量得以成倍增长。

道教经籍的增长不如佛教迅速,但也相应有所发展。从经本种数上看,萧梁时期阮孝绪编制的藏书目录《七录》,其中《仙道录》将道教经本类分为经戒、服饵、房中、符图四部,共著录有四百二十五种、四百五十九帙、一千一百三十八卷。及至隋代,《隋书·经籍志》卷四载列道教经本经戒、服饵、房中、符录四部书,共有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一十六卷。萧梁至杨隋,道教经本卷数基本无大变,仅增加数十卷。不过,这种稳定局面至唐代就得到了改观。(www.xing528.com)

唐代以前,道教发展滞后于佛教。李唐皇室与老子攀亲,自称李耳后裔,大力推行道教。尤其唐玄宗执政的近半个世纪,道教甚为繁荣昌盛。玄宗研读《老子》、推崇《老子》,亲自为《老子》一书注疏并颁之全国。据金代《龙角山记》中《唐明皇诏下庆唐观》载,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诏令百官卿士各须详读《道德经》,“其《老子》宜令土庶家藏一本,乃劝令习读,使知指要。每年贡举人,等量减《尚书》论议一两条策,准数加《老子》策,俾敦崇道本,附益化源”[3]。每家要收藏一本《道德经》,天下写经数量必十分庞大。

唐初高宗时期(650〜683),长安昊天观观主尹文操,据观中藏书编制书目《玉纬经目》,我书七千三百卷。这个数字恐已包含道外杂书,不过道内经本也应较隋一千二百余卷增加不少。唐玄宗先天年间(712〜713),长安太清观主史崇玄曾主编《一切道经音义》,史崇玄《妙门由起序》曰:“今且据京中藏内见在经二千余卷,以为音训,具如目录。”[4]是知此时道藏经本种数已二千卷不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