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中巴山丧葬习俗一览

汉中巴山丧葬习俗一览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吊棺葬”。旧时称麻风病为“癞子”,过去称之为无法治愈的传染病。为了防止麻风病病菌的传染,人们将麻风病亡人的灵柩用铁链捆扎,倒悬于人迹罕至的悬崖崖穴,任其风吹日晒。

汉中巴山丧葬习俗一览

1.净身

镇巴习俗,亡人告终后必须请贵人为其“净身”。净身时用一尺白布,蘸酒精或白酒,在死者的前心、背心、手心、脚心及面部等处擦拭。擦拭毕的白布,浸以用剩的酒精或白酒为助燃剂,平铺于地面,将其点燃。燃毕的灰烬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图案,阴阳先生将以此推断死者的前生和后世。

2.出丧须叫醒小孩

镇巴习俗,拂晓出丧。届时必须先将院内所有睡着的小孩都要叫醒。民间认为,如果不将小孩叫醒,盖棺时会将小孩的魂魄盖到棺材里。

3.井内食

镇巴习俗,灵柩抬至墓地暂置凳停放。此时井(墓穴)已挖好,需先端上准备好的酒菜置于井内,让所有掘井者饮、食少许,然后所有子女媳婿皆食一箸,俗称父母留食于后人的东西。

巴山其他一些地方却不是“井内食”,而是将掘井人吃剩的饭菜先带回家,临出殡前一是让后人们在亡人的棺材前用手抓着吃一点,二是用于装填需埋于井内的食品罐。

4.喊“丧号子”

“丧行非路”,大巴山山高坡陡,墓地多在山间。送亡人上山时,常常要在羊肠小道上爬坡上坎,稍有不慎,脚下打闪。为了使抬丧人脚下步调一致,于是便产生了协调抬丧步调的一种“号子”,俗称“丧号子”。丧号子一般为一人领唱(喊)众人和。如领唱人:“丧行非路不一般,大家齐把号子喊。”“丧行非路不好走,大家齐把号子吼。”抬丧人一般以“嗨——吆”声迈步作和。遇到高坡陡坎吼号子时,所有孝子必须向抬丧人下跪行礼。

5.服丧之礼(www.xing528.com)

在镇巴,老人死后三年内为服丧之期。在服丧期间有许多礼仪规矩,比如:亡人的子女不得打牌、下棋、打麻将,不得猜拳行令作乐,不得与人开玩笑、戏耍,不得坐上席。在春节期间不得接灯,不得贴红对联。

对于春节贴对联,还有专门的规定:亡人死后的第一个春节只能贴白色的对联,次年春节贴黄色对联,第三年春节贴绿色对联,以示对亡人的怀念忧思。

每至周年期必上坟祭奠,俗称“烧周年”。头周年称“小祥”,二周年称“大祥”,三周年称“除服”。镇巴办周年的规矩是,头周年“不请”,即不请亲友邻里,只家里人和孝子去坟上祭烧。二周年“不办”,巴山有些地方,二周年是不举办祭奠仪式的。三周年“不挡”,即三周年亲友邻里皆持礼前往,主人设宴招待。三周年毕,整个祭奠活动即告终结束。

6.特殊丧葬形式

在镇巴的巴山腹地,有两种特殊丧葬习俗。

一是“吊棺葬”。旧时称麻风病为“癞子”,过去称之为无法治愈的传染病。民间认为癞子尸体土葬后,其病菌还会遗传给后人,甚至连坟头上草木的露水,若人畜沾上也会生癞。为了防止麻风病病菌的传染,人们将麻风病亡人的灵柩用铁链捆扎,倒悬于人迹罕至的悬崖崖穴,任其风吹日晒。故巴山腹地有些地方就有“癞子洞”“癞子崖”之类的地名,即源于此。现在麻风病已经基本绝迹,旧时的吊棺葬也不复存在了。

二是“塞岩洞”。旧时小孩夭折,民间认为夭折小孩欺哄了父母。故将其尸体装入一种按夭折小孩身长定制的叫做“火匣子”的薄板简易棺材内,放置在岩洞内。民间认为不入土,其就不能转世投胎再去欺哄父母了,以后生育的小孩就健康无虞了。民间咒骂顽劣儿童为“塞岩洞”。这是旧时卫生医疗水平差,小孩成活率低所带来的现象。

以上两种丧葬与南方有些地方的悬棺葬不是一回事,特别是童尸塞岩洞,不避人迹,见岩洞就塞,一些路边岩洞往往重三叠四被塞满,旧时镇巴县城城郊就有多处“火匣子岩洞”,十分不雅。此种现象今已绝迹。

(刘光朗收集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