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山镇巴传统婚俗:汉中巴山礼仪词,婚嫁习俗扫描

巴山镇巴传统婚俗:汉中巴山礼仪词,婚嫁习俗扫描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镇巴传统婚嫁习俗,正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生成并世代传衍的。镇巴传统婚俗,既“中规”又不完全等同于中国传统婚姻之“六礼”,形成既具中国传统婚俗特点,又有镇巴个性特色的传统婚俗。中国传统六礼与镇巴传统婚俗制度比较表下面就是镇巴传统婚俗的基本程序。这是传统婚俗的一个重要议程。但在巴山的镇巴一带,此议程却在第三个议程时进行。女方有一专人,进行捡礼。

巴山镇巴传统婚俗:汉中巴山礼仪词,婚嫁习俗扫描

镇巴地处大巴山西部,米仓山东段,位于汉中市东南隅,被誉为陕西省的南大门,南毗四川省万源市、通江县,东临安康市汉阴县、紫阳县,西北与汉中市西乡县接壤。县境内山大林深,人烟稀少,过去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曾为历史上的不毛之地。镇巴传统婚嫁习俗,正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生成并世代传衍的。镇巴传统婚俗,既“中规”又不完全等同于中国传统婚姻之“六礼”,形成既具中国传统婚俗特点,又有镇巴个性特色的传统婚俗。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作为惯制的婚俗,也曾有过这样那样的变异,但其既定的模型仍然不停地重复显示着这种婚俗的“规矩”意义,几乎不停顿地循环不已地在镇巴的广大农村复现着,使这一在当今已作为民俗学意义上的婚俗现象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中国汉民族传统婚俗的“活化石”之一。

中国传统六礼与镇巴传统婚俗制度比较表

下面就是镇巴传统婚俗的基本程序。其中插香,尤其是迎亲是整个婚俗礼仪活动的重头戏。

1.请媒提亲

男方若看上一个女子,要置礼延请媒人,即使男女自由恋爱,谈好之后,也必须请媒人,走请媒提亲的“过场”。因为这已成为一种世代沿袭的风俗。媒人必须是能说会道,在女方家人眼中有威望者,最好是女方的姑、舅之类的亲戚。媒人带上男方置的礼去女方家,说明来意,介绍男方情况,若女方不推,接受礼物,说明此事有门。

第二次,媒人带上男娃及双色礼,同女方家人见面。若女方相中男方,便有了第三次上门。

2.表态给话

第三次媒人同男方父母(一般男孩不去)带礼物去女方家,女方设宴招待。若双方对婚事无异议,席间女方对婚事表态,叫“给话”;若双方一人对此事有异议,可能还要媒人同男方再次上门,直至同意“给话”。给话表示此门婚事可以进行下一个议程:订婚。此时,女方要告知男方,女方的家门户族、姑表、姨舅等重要亲戚的户数,以便订婚时,男方确定彩礼数量。

现在也有将提亲、给话合二为一的。此可看作“议婚”阶段。但媒人必须三上女方家门。镇巴民谚:“女儿媒、媒三回”。即媒人到女方家三回,女方才能“给话”。“给话”可视作婚姻的“初定”“小定”。

3.插香订婚

镇巴古俗延及当今,男女婚事“插香为定”,故曰订婚为“插香”。

插香之日,女方要找人看好日子,并通过媒人通知男方。在女方给话之后,男方根据女方要求准备插香之礼。即男方根据家境情况,为女方的家门、重要亲戚置办礼物。订婚之礼少则四色(色即“种”)、多则六色、八色,每家一份。但给女方家礼中必须有一方一肘(猪肉)和一把面条(现为一箱方便面),女方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各一套衣服(可以布或以币代衣),女方的衣服首饰等,另外还应备一份以币为红包的聘礼,多少依家庭条件而定。现通行一万元的礼包。另外还要包两个小礼包,过去2~8元不等,现在20~100元不等,还需带香蜡一对(包括插香蜡用的馒头萝卜)。这两个礼包,到女方家后由媒人交给女方,由女方“打发”娘家“插香”人和“捡礼”人。

男方在插香之前,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请人写庚帖,也叫写庚书、开庚书。这是传统婚俗的一个重要议程。在中国传统婚俗的六礼中为“问名”,是婚事中的第二个议程。但在巴山的镇巴一带,此议程却在第三个议程时进行。男方要请一个懂礼仪、识文墨的人,为其写庚书。庚书有多种写法。传统庚书一般为男女双方各备一份,进行互换。但镇巴的庚书却有些与众不同,男女庚书在一张红纸上,写法也十分讲究,一般用大半张红纸折叠成六折的“大开门”。一至四折由男方书写,从右到左竖写。第一折为一副对联的上联,下联在第六折留给女方填对。在上联的左下方为男方署名;第二折写男方的生辰八字,乾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均用甲子排写;第三折写女方之尊称;第四折一般写四句诗,如:“百岁良缘偕佳偶,千秋鸾凤咏和鸣。红叶题成二姓好,赤绳系就百年春”等。剩下的第五、第六折,由女方填写。男方还必须在第六折的背面写上“鸾凤”、在第一折背面写上“和鸣”。写好的庚书,用特制的红纸套封套装,连同用过的两支毛笔、两锭墨(现在用两瓶墨汁),在插香之日一同带往女方家。

女方家应提前通知议定的家门户族、重要亲戚,在插香之日来女方家“吃面”。镇巴民间认为,女儿是“一把面”,故也称女儿的“插香”订婚宴为“吃面”。这可能与人们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意识相关,男孩为重,女儿只是“一把面”的重量。有意思的是,在男方给女方及其亲戚们的四至八色插香礼品中,必须要有“面”,以示点题。过去一般为两大把挂面,现在大都为一箱方便面。当然,面在镇巴一些深山区也算稀罕之物,人们一般只种玉米,不种小麦。这同宁强民间婚事的彩礼中,必须要有一副或两副(每副十二个)每个重五斤的大白馍是一样的。

男方去女方家的人数,正客一般4~6人,包括媒人和押礼先生,男女对等。另加背东西的,计10人左右。现在也有只去正客的。

男方去时要带两挂礼炮。到女方家门前时放一挂,告知女方,男方客人到了,以便出迎。也有客人到时不放,到交礼时才放的。

插香之日,女方要请当地有名望的知客司,主持送、迎客人及摆礼等事宜。客人的迎、送及席间知客司均有礼仪说词。

双方客人到齐,饮茶,媒人介绍双方情况,并宣布双方议婚之决定——插香。此间媒人及知客司均有礼仪说词,男方的押礼先生、媒人与女方的知客司有说有对。

根据女方请人算定的时辰,准时插香、摆礼。这是插香议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时辰由媒人提前告诉男方。

时辰一到,女方有一专人开始在堂屋的神龛前和事前准备“摆礼”的方桌上,插香朝拜家神。供品为十个礼馍、一对红烛、三炷香,边拜边插。女方要给插香人发红包,叫“祝神礼”。插香拜神,实为向家神报告家中有女订婚的重大事情。

插香之后,男方开始在方桌上摆礼,将男方带去的所有礼物,根据辈分及亲疏顺序依次摆放。在镇巴简池一带,至今还有人沿用“铺毡结彩”之俗,即在摆礼之处要铺上红毡,迎接男方彩礼。

摆礼后,男方押礼先生或媒人有表礼词。女方知客司有赞礼词。表礼、赞礼之后,女方家的所有老少外家亲戚要观礼,主要是看男方准备的彩礼是否符合女方要求,若无异议,女方就要表态接受。

表态之后,男方放另一挂鞭炮。女方有一专人,进行捡礼。即将所有礼物按照相关规矩,分发给女方及女方所有来客。女方要给捡礼人发红包,名曰“捡衣礼”。

在插香时,女方都要给男方回赠礼品。一般都是给男娃的衣服、鞋袜、红包之类。但在镇巴的盐场坝、渔渡坝一带,除回赠男孩上述礼物外,还要回赠男方两坨事先打好的酒米糍粑。十分富有诗意,意寓两家开亲,越走越亲,像糍粑一样,结为一体,永不分离;“两坨”为双数,意寓成双成对。

接下来便是女方开庚书。一般由女方知客司填写男方送来的庚书。先在第五折填写女方的生辰八字,即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最后依据男方第一折上的对联上联,填对第六折上的下联。如,男方的上联为:“日中锦鸡叫林间凤凰鸣”,女方就要对上“月内玉兔欢朝中麒麟升”。

民间庚书的书写很讲究,写时均要两支笔、两锭墨并用,一支笔蘸一锭墨写一笔划或一个字,再用另一支笔蘸另一锭墨写另一笔划或另一个字,直至写完。双笔、双墨意喻成双成对,比翼双飞。女方知客司在对下联时,需动一番脑筋。若对上,这两支笔、两锭墨,作为对书写者的奖赏,归其所有,并可获得男方的赏钱。若对不上,就有失女方脸面,需请男方来人对上,有时还得给人家掏喜钱。庚书写好后,交由男方带上,以备日后查期之用。

古时,镇巴境内的庚书,被视为“婚书”、婚姻合同,相当于当今的“结婚证”。此俗基本原封不动地延续至今(只不过现在男女双方还须到当地民政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书),一作订婚证据,二作推算结婚日期之用。

至此插香礼仪告成,男女双方入席。女方知客司致表席劝酒之词。

席间,在媒人指引下,男娃给所有客人敬酒,并在媒人的引领下开始认亲。镇巴民间习俗,在插香时,一对新人在媒人的引导下,介绍男女双方父母及亲戚,并开口叫啥,也叫“改口”,凡被叫者,都要给叫者红包作为“打发”,多少不等,但必须是双数。一般插香时双方父母与重要亲戚都要到场。这与汉中巴山一带其他地方不同,其他地方的“改口”,都是在举行结婚礼仪的第四天早上拜客之时。在现代婚礼上,更成为一项重要议程。插香改口,这当与镇巴民间传统的婚姻习俗观念相关。镇巴习俗,男女婚姻“插香为定”。只要进行了插香仪式,婚姻关系就已确定,一般不会发生变故。所以“改口”就等于确定了婚姻关系,男娃及未过门的女子开口将对方的父母叫爸、叫妈,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宴席结束,“插香”仪式结束。

4.落拜纳礼

落拜,即媒人与男方父亲携带与插香同等数量的彩礼去女方家,进一步落实婚事,也相当于古礼之“纳征”,也有摆礼之仪式(目前,大多数地方,此俗已简化、合并于迎亲之日)。落拜主要是双方协商结婚事宜,定出迎亲大概时间。“落拜”可理解为落实拜堂事宜。“插香”“落拜”仪式可看作“订婚”议程。

5.查期报期

查期,即男方带庚书找算命先生推算出结婚迎亲日期,由算命先生或找人用红纸书写出“报期书”。

按中国传统婚俗,开具庚书之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合婚。看男女双方的八字是否相合,若不合,就不能开亲,需将庚书退回。但是镇巴人不合婚,庚书只作查期之用。这可能是镇巴地处山大林深、交通不便、人烟稀少之地,男女双方相门婚事不易的缘故吧。当然,算命先生也合婚,对于男女双方八字不合,有冲突者,算命先生予以禳解即可,而不必活活拆散鸳鸯。想必这也是算命先生与当地民情、地情相结合的一种因地制宜的合婚方法。看来,民间算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信仰的东西也是“事在人为”的。

报期,即查期之后,男娃同媒人带上四色礼去女方家送“报期书”。到女方家,媒人无固定说词,但有套话式的四言八句,以示祝贺。

听到婚事已定,女子和母亲便要准备哭嫁,唱哭嫁歌。现在唱的人很少了。还要请村里有经验的“美容师”为女子做“开脸”(即用两根细线绞去脸上的汗毛)和修眉的美容。

报期书一到,双方商定迎娶之事,以早作准备。男方要听从女方的安排。

6.迎亲嫁娶

迎亲是整个婚事中的重头戏,也是镇巴传统婚俗诸多民俗事象集中表现的展示平台。迎亲,即男方去女方迎亲,男方叫“交男”,女方叫“嫁女”。传统婚俗,一般男方须进行四天、女方三天。也有简缩程序,男方三天、女方两天的。若此,迎亲时,新郎不必前往。

男女双方首办之事,各要请一个当地知名的知客司。知客司作为“交男”“嫁女”之事的总指挥和执行官。

双方除杀猪宰鸡准备宴席之外,必须通知所有亲朋邻里在迎亲的前一天到家。男方还必须邀请当地的吹乐班子。镇巴民俗,结婚必须要请吹乐班子。故其境内至今仍有唢呐班子100多个。

第一天男、女双方均称为“知客”。由请来的知客司书写“执事单”上墙,安排酒席操办、上席、帮厨、迎亲等一系列人员,并安排所有人员食宿。这些任务的安排都由知客司用风趣幽默的礼仪词表诵来进行组织落实。女方在夜间开始“哭嫁”。

第二天女方为正酒、迎宾,男方为迎亲、扎亲、度礼。过去山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男方迎亲当天无法往返,所以必须在女方家住一晚,人们称之为“扎亲”。度礼即为过礼,即按照女方要求,将带到的礼物给女方进行交接。

第三天女方为禀亲送女,男方为正酒。

第四天的三项议程在男方家:福圆、拜客、泡茶。

迎亲时,男方应准备的:女子的几套衣服、鞋(两双,一双红的,一双黄色的。若算命先生算出此日出嫁时辰有冲突,女子在路上要换上黄鞋以示禳解)、袜、化妆品等,供女子出嫁时替换,意在女方走时不能带走家中的一丝土和一针一线。

准备同订婚时同等数量的彩礼(有“落拜”这一议程的,此礼在落拜时已送,此日不必再送)。

制作柬帖,也叫礼柬。是迎亲活动打通诸多关节的“通行证”“介绍信”。此项工作由知客司和押礼先生共同完成。礼柬的多少,依据当地的规矩而定,一般少则十几种,多则几十种。由押礼先生携带。

封红包:给女方父母及相关人员发的红包。红包分大红包和小红包两种,大红包是给女方父母的,现在一般要封万元左右。小红包一般14个,是打发女方知客司、大小厨师、参神人员、下席端盘及帮厨等人员的,过去几元钱,现在十元、二十元不等。这些红包统一由押礼先生携带。到女方拜上知客司后,交其统一发放。若女方不收,原礼奉还。民间虽然有收彩礼的规矩,但在民间许多人还是十分讲究讲仁义的,男方奉送的红包,只要家庭条件稍好,女方就会如数或酌量退回。

镇巴传统习俗为花轿接亲。旧时需备花轿三顶:新娘、媒人和押礼先生各乘坐一顶,但花轿形制有别,必须要突出新娘乘坐的花轿。有时媒人和押礼先生乘坐滑竿。新郎骑马。现在一般只备一顶花轿,供新娘乘坐。

迎亲人员除新郎外,由押礼先生、媒人和男方的舅、姨、族人组成四男四女的迎亲队伍主体,已婚者需儿女双全,还有不管是迎亲、还是送亲队伍,都忌讳寡妇、孕妇参加。另外迎亲队伍中还需一名去女方参神时专门磕头的小男孩。但是所有迎亲人员连新郎在内,再加上抬轿人员和搬运礼物人员、鼓乐班人员,必须是单数。

整个迎亲事宜由押礼先生负责。押礼先生是整个迎亲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必须是男方的亲戚和有威信之人,要能说会道礼仪词,懂得规矩礼仪,全盘处理同女方交接过程中的一切事宜,同时要负责去时的彩礼及回程的物品一路平安,完好无损。(www.xing528.com)

男方还要准备一把伞,旧时青色,现为红色。

第二天早上早餐结束后,迎亲队伍上路,前面由两面大锣开路,各由两人抬着,打“九槌锣”:紧三下,慢三下,中间不紧不慢打三下。唢呐班子紧随其后,其后紧随迎亲花轿、新郎、押礼先生、媒人、迎亲人员、搬运礼物之人。长长的迎亲队伍浩浩荡荡,迎亲的彩礼五颜六色,十分耀眼;唢呐、锣声齐鸣,煞是热闹。那些吹唢呐者在山梁上吹得特别起劲,锣声、唢呐声可响彻方圆几里之外。

在出嫁的前一天,新娘母女及女亲、好友要哭嫁,唱哭嫁歌。

这一天女方为正酒、迎宾。女方在院坝或堂屋设宴招待女方的亲朋好友、男方来的迎亲宾客。

迎亲队伍临到女方家前要燃放鞭炮,女方迎接。押礼先生立即拜上女方知客司,均互致礼仪词相见,把红包交给女方知客司。旧时,男方接亲队伍到后,女方知客司出面行三迎三请之礼。一请后,押礼先生向女方投报柬书。三迎三请礼仪知客司同押礼先生均有礼仪词互致对答。

押礼先生见过知客司后,在女方知客司的引领下,去行参神投柬仪礼。其程序为:先由知客司安排去“讨杯盘”,同鼓乐唢呐班一道去厨房门口吹奏。押礼先生执掌盘一张,盘内置红包,用小碗盖好,从女方大门进,再入大厨房,致礼仪词。大厨房掌案师接盘收礼后,随即出两份做好的菜,放入盘中,并致礼仪词,押礼先生接盘致词答谢后,将两盘菜转放在堂屋正中的礼案或神龛上。进行参神、投柬礼仪,同行的磕头小孩在神龛前叩头礼拜。

迎亲队伍在女方知客司的引导下,休息喝茶。押礼先生投递相关柬帖。稍作休息之后,知客司致欢迎辞,女方人员安排迎亲队伍入席。

到了晚上,押礼先生与女方知客司协商后,男方进行摆礼。程序基本与插香时摆礼相同。所有礼物在三张大方桌上摆好后,押礼先生行三揖礼、将礼柬放置礼案或交知客司,致表礼礼仪词。女方知客司表诵赞礼礼仪词。知客司招呼女方相关人员进行观礼、议礼、收礼。

摆礼议程结束后,女方知客司立即招呼迎亲队伍入席,并宣布“开席、出菜、上酒”之令。女方知客司致祝酒礼仪词、押礼先生致答谢礼仪词。

宴席结束后,知客司安排迎亲队伍歇息。人们把这种男方迎亲时在娘家住一宿的现象,叫做“扎亲”或“歇亲”。

由于山区地方小,女方的亲朋好友加上男方的迎亲队伍,是无法全部安排住宿的。如果是冬天,许多人就只有“围火齐团结”了。为了打发漫长的寒夜,于是双方常常开展一些对歌、对阵礼仪词等活动,女方知客司和男方押礼先生将会你一段我一段,女方说罢男方又来,通宵达旦,甚为热闹。

第三天男方为迎亲、正酒,女方为禀亲交礼、送亲。禀亲交礼、送亲仪式结束之后,女方整个仪式可视作结束。

早上,迎亲、送亲队伍席毕后,女方在堂屋举行禀亲交礼仪式,做整装出发准备。首先是交接嫁妆。由女方知客司交陪嫁礼单于押礼先生,女方帮忙人从女子闺房内拿出陪嫁物品,在门槛内递给站在门外的男方押礼先生(不得入内),再由其交给抬嫁妆的人员,用两根竹竿以红绳扎成滑竿,或用扁担绑扎成两人抬的行架。知客司报陪嫁物品名称,押礼先生对单验物。女方知客司有交礼礼仪词。言及嫁妆不多,承蒙见谅,感谢媒人及押礼先生,叮嘱将陪嫁物一路抬好、护好之意。此间,媒人及押礼先生均有对答的礼仪词。

嫁妆捆绑停当之后,新娘上轿。新娘上轿由新娘的哥、弟或舅、叔中的一人,从闺房内将已梳妆好、头搭盖头的新娘倒退着背出,进入堂屋。背上的新娘在这里要同家神、祖宗告别。堂屋的神龛前放置一条板凳,背者要在板凳上来回跨越三次,背上的新娘要在神龛前点三次头作告别礼。然后背者倒退至大门门槛之内,再跨出门槛背至轿(车)前,由在此等候的接亲娘子和为新娘撑开红伞的妇人,搀扶新娘上轿。

民间旧俗,女子出嫁,娘家的车马神是要随轿护送的。当然主家是免不了让知客司出面主持焚香祷告仪式的。此时,鞭炮齐鸣,鼓乐唢呐高奏,知客司高喊:“启轿——”,抬陪嫁的及接亲队伍启程。

这时,押礼先生同媒人或接亲娘子需进行另一个议程:“取衣饭碗”。“衣饭碗”,是女方父母为出嫁女儿赏赐的两个细瓷碗,内装大米,用红纸封口,上贴双喜。意为女儿去婆家后衣禄不断。在女方知客司向男方禀亲交礼结束时,这对“衣饭碗”是特意留下的。迎亲队伍出发后,押礼先生同媒人或接亲娘子,需按照一定的礼仪程序领取,俗称“取衣饭碗”。此礼仪从古及今在镇巴民间流行。若押礼先生等人不懂礼仪,不取衣饭碗,跟着迎亲队伍走,便被人传为笑柄。取衣饭碗一般礼仪如下:

押礼先生同媒人(或接亲娘子)走进堂屋,面向神龛前放置衣饭碗的桌案,两人转身对面作一拱手揖,说道:“主家堂中设神位,衣饭碗儿摆一对。乾造衣饭是荣华,坤造衣饭是富贵。三个拱手到神龛,参谢神灵赐恩惠。”转身向神龛或放置衣饭碗的桌案作三个拱手揖,说道:“三个拱手退后行,留下吉利主家顺。衣饭碗儿我接走,一对新人奔乾坤。”然后,两人慢步上前,接取衣饭碗后,面对面作一拱手揖,转身面向神龛或放置衣饭碗的桌案倒退三步,再作三个拱手揖后,说道:“不觉退到大门槛,知客司来不简单,左手拿根长烟杆,右手拿匹柳叶烟,上知陕来下知川,左知云贵右知甘。娶亲来到△△府,招待应酬很周全。”转身将衣饭碗举起,向女方主人辞行、致谢:“今日迎亲要回还,多有打搅和扰烦。愚等是些红脚杆,不懂礼节请包涵。一步退出大门外,安全顺利往回还。辞谢神灵和主家,天成佳偶到百年。贵府尊亲,远传美名,男荣女贵,厚受子孙。封赠衣禄,至真至诚,亲人得福,永享康宁。”然后,转身携衣饭碗追赶迎亲队伍。为出嫁女儿赏赐两个内装米面的细瓷碗,巴山各地都有此习俗。只不过镇巴民间在“衣饭碗”的“取”上,做了十分有趣的文章,显得分外别致。其中的礼仪程序,包含了许多中国传统婚俗礼仪文化的内涵。

男方接亲队伍出发时,女方要派一个小男孩跟随花轿同行,名曰“挡轿”。实为护轿之意,怕路上抬轿人胡乱颠轿,有小男孩跟着,可以有所阻止。另外,路上新娘有什么事情,小男孩可以协助新娘解决。为什么派一个小男孩跟着,而不派大人跟着,因为孩子童言无忌,有些事情大人反倒不好说。这可能是原因之所在吧。派挡轿人,这在其他地方也有,但其他地方都是派大人护送花轿。这可能是镇巴民间在婚礼过程中的精明之处。传统婚礼讲究成双成对,这个男孩同男方来的参神叩头小孩是对等的。

迎亲队伍走后片刻,娘家的送亲队伍出发。女方送亲人同迎亲人数对等,都是双数。旧时,男方接亲队伍有轿、有马,女方的送亲队伍也相应要有轿和马相匹配,并且送亲人的马一定要戴铃铛。轿和马供送亲队伍中有身份的人乘坐。据一些老知客司讲,过去富户人家的陪嫁一般要有十六抬(两人合抬的东西为一抬)之多。如此,送亲的也是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

送亲队伍出发时,女方知客司有办交代的仪礼词表诵。

长长的迎亲队伍、间隔的送亲队伍,行进在蜿蜒的山间小路上,红红绿绿的嫁妆,色彩斑斓的轿子,锣声、鼓声、唢呐声,鸣作一片,十分热闹。

迎亲队伍回到男方家。陪嫁物品需先摆放在院坝内。

花轿停稳,男方知客司或专人手提红公鸡,绕花轿转一圈,口中振振有词,刺破鸡冠,滴血祭轿,此仪式谓之谢、送女方护送新娘的车马神,护送任务完成,请他们打道回府。这属于神秘文化,但是旧时有些地方对这一仪式,是十分重视的。

此仪式结束后,有专人接新娘下轿。男方知客司致迎亲下轿词。扶新人进堂屋后,由主持婚礼的礼仪生主持拜堂。无礼仪生者,由知客司主持。典礼上,由礼仪生或知客司致《夫妻交拜典礼词》和《拜堂周礼词》。其程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夫妻对拜。在大巴山的其他地方,拜堂仪式均为三拜,而此地不论何人主持,均为四拜,意寓好事成双。这与中国传统双数为吉利数的民间信仰有关,特别在婚姻这一“成双成对”的传统习俗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夫妻双双”绝不是“夫妻单一”。

在拜堂仪式中,嫁妆抬进新房,先进床上物品,由事先安排好的铺床娘子“巴铺”。一般女方送来八床被子,其中有一床被子被角未封口,内有女方给“巴铺”人封的红包。有经验的“巴铺人”都会注意取走。

巴铺娘子一边巴铺一边吟诵《巴铺吉利词》:

铺床铺床,金玉满堂。

纱罗帐子,配的牙床。

绣花枕头,一对鸳鸯。

好个姑娘,配个新郎。

先生太子,后生皇娘。

铺巴好后,要由事先选定的一对3~5岁的男孩、女孩上去“滚铺”,即在床上肆意打滚,谓之金童玉女滚铺,巴铺娘子也有说词:

一床铺盖两朵云,一下盖到两个人。

一床单子八朵花,明年抱个胖娃娃。

滚铺时巴铺娘子还要撒花生、瓜子,谓之“撒帐”,撒花生,意谓男孩、女孩“花着生”。巴铺娘子边撒边说:

瓜子上床,儿孙满堂,

花生落地,个个成器。

新郎、新娘拜堂结束,二人并肩抢进新房。民俗谓谁先进新房,将来谁说了算。现在不少新婚夫妇不抢进而齐头并进。新郎先坐下,然后新娘坐下,谓之“坐床”。坐床有方位,方位是算命先生提前算定的方位。坐定后,由新郎或其家族的姐妹一人,为新娘梳头,过去为盘头,现在只用梳子在头上左、右、中梳三下,称“打三梳”,民间谓之“结发”。此当“结发夫妻”之由来也。在巴山一带,一般出嫁女子上梳都是在女子闺房进行的,而镇巴给女子上梳是到男方家进行。

至此,婚礼拜堂、入洞房程序结束。

送亲队伍与接亲队伍要间隔一定的距离,送亲人不能参与拜堂。一般拜堂结束时,送亲队伍到,男方知客司要前迎,致迎客礼仪词。

女方送亲人员稍事休息后,被邀请入席。此时,男方家正酒宴隆重开席。知客司要致席前礼仪词,席间要致表席礼仪词。热闹的宴席间,新郎敬酒,新娘敬烟,穿梭于宴席之间。对娘家的送亲客人,男方要男女对等陪席劝酒。常常男方、女方礼仪词对阵互表,情绪高涨,热闹非凡。

酒席要进行数轮,每轮知客司都要致正酒酒礼词和表席、劝酒礼仪词。由于山区场院较小,每轮席摆不了几桌,常常会出现坐“抽脚席”的情况,即坐席者还未下席,等待的坐席者便插足坐凳。

晚上闹洞房,俗谓结婚三天没大小,除男方的老人、父母不能参加外,亲朋好友及邻里欢聚洞房,嬉笑热闹,直至深夜。

镇巴习俗,迎娶新娘到男方后,女方要将抬来的陪嫁中所有的绣品,包括绣花的鞋、鞋垫、门帘、窗帘、枕头等,摆放在箱子、柜子等大型家具上向男方宾客展示。晚上亲友们特别是村里那些大嫂子小姑娘们在闹房时,还要翻箱倒柜拿出新娘的绣品,进行一番评议欣赏,犹如新娘子举办了一次个人刺绣展览,使来宾大饱眼福。

男方第四天的议程为拜客、谢客、泡茶。

简易早餐(面条或者甜酒元宵)之后,新郎、新娘站立堂屋神龛前,知客司在堂屋大门前,手执预先排定的受拜人名单,依次高喊:“请锣,有请新郎的姑父△△△到场受拜!”如此将男方的家门中人和老少外家,逐一向新娘介绍。新娘开口称呼,一对新人双双下拜叩头。受拜者要给新娘红包或礼物。旧时,新娘要将自己亲手做的鞋、袜、手帕之类摆在堂屋,作为回赠受拜人的礼物,受拜人在此也可以看新娘的针线活手艺。过去,衡量一个新媳妇能干不能干、手巧不巧,主要看她的针线活,即女红。所以,新娘在临出嫁前的相当一段时间,闭门不出,在家中做针线、绣嫁妆,其中包括做赠送亲友们的鞋袜之类。现在在一些山大林深之处,依然如此。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这些礼物不少人已多从商店购买。此俗也称作“认亲”。新娘初到婆家需要经人介绍认识家门的人和姑表姨舅之类的亲戚。经过认亲,家门人即视新娘为家族所接纳。

拜客仪式之后为谢客仪式。请所有客人、帮忙者入席,在知客司主持下,男方酬谢所有帮忙者,赠送其一定的礼物。在酒席宴上知客司以礼仪词感谢亲朋好友的大力支持、感谢所有帮忙人员,主家敬酒以示感谢。还有一项重要议程,就是知客司代表主家进行谢媒,以礼仪词形式请媒人喝谢媒酒,表明谢媒的礼物。

谢客宴结束之后,为泡茶仪式。旧时山中交通不便,送亲人路远者,需在男方家住一宿,故此时进行“泡茶”仪式。泡茶为女方送亲主宾主持,参加者为男方家长、家门人和送亲人。所有人清茶一杯,新娘将从娘家陪来的干果、茶食之类的吃货一一摆出,供参加者享用。女方主宾向男方家长交代女子情况,言明女子不妥之处让男方多多体谅,像对待女儿一样善待新人。并共同商定女子回门等相关事宜。此程序结束时,男方要给送亲人逐一“打发”,给小孩发红包,给大人每人一截布,或一床床单。

泡茶仪式也有在婚礼当天下午举行的。假若,所有送亲客路近者,需当天返回,在男方正酒结束之后,即进行此议程,举行完毕即可返回。

至此,男方婚礼议程全部结束。

(周英收集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