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勉县丧葬习俗概述-汉中巴山礼仪词

勉县丧葬习俗概述-汉中巴山礼仪词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子及族中的晚辈必须戴孝,女儿必须穿用白布缝制的孝衫。挂纸是白色的、花圈也是白色的。白事在民间也有许多忌讳,比如,在丧葬过程中,必须要避开土瘟日、重煞日、红煞日、天罡地煞日等。一般人家,三天之内埋葬。这种纸包,也有日后吸附亡人尸体腐败后的血水作用。

勉县丧葬习俗概述-汉中巴山礼仪词

1.丧事以白

丧事,也叫白事,所以在丧葬期间,一般所用东西都是以“白”为主。儿子及族中的晚辈必须戴孝,女儿必须穿用白布缝制的孝衫。挂纸是白色的、花圈也是白色的。

白事在民间也有许多忌讳,比如,在丧葬过程中,必须要避开土瘟日、重煞日、红煞日、天罡地煞日等。

2.烧落气钱

死者落气(停止呼吸)之后,要马上烧落气钱,也称倒头钱。一般病危者家里早有准备。落气钱,是有数量的,不管男女老少,一律三斤六两。是提前按数量买好放在棺材里面的。所谓“钱”,其实就是用一种特制的打制“钱串子”的铁质器具“纸凿”制作的“钱”。过去也有用“袁大头”印制的。重量用秤称,三斤六两,不能多,也不能少。落气钱要孝子一张一张烧在一个瓦盆子里,烧完冷却后的纸灰,要用一张大纸或白布袋子全部包起来,揣在亡人的怀里。据说这是亡人的“私房钱”,是亡人在去西天的路上要花费的盘缠。也不知道是否包含“买路钱”?三斤六两到底够不够?

3.穿衣

亡人落气后,经过家人洗浴净身,过去男的要剃成光头,女的则要梳理好头发。老年人头上要包上纯丝黑帕子,中年人则包白色帕子。

男人须穿一身古式绸缎大布衫,腰间系一条布带子。女的穿一身比男的短一尺二寸的短长衫。“老衣”的件数为3~9件,颜色为黄、白、紫、青、蓝,忌黑色和皮毛。在勉县的漆树坝一带,亡人穿得老衣不多不少正好九件。多的衣裳,放在棺材内亡人的身边,作为备用。亡人穿的衣服,必须是绸缎。不能用斜布,据说亡人若穿了斜布,后辈儿孙容易走邪路,会不务正业。亡人的脚上是不能穿皮鞋的,民间认为,亡人穿了皮鞋转不了人,会变成畜生。

亡人入殓时,必须还有一根腰带束腰。这是有讲究的,这根腰带必须是用棉线做的,意喻子孙后代连绵不断。一岁一根棉线,八十岁就是八十根棉线。

4.停尸

亡人洗浴、穿戴停当之后,需从原来的卧室搬到堂屋来,叫停尸。亡人的尸体要停在堂屋正中的一扇门板或翻转过来的棺材盖上。亡人忌光,其脸部需用一张火纸盖住。亡人的胸部一定要放置一个罗面的罗筛,这是为了防止诈尸。据说一旦猫、狗窜到尸体上,尸体便会直立行走。亡人的两脚需用线绳拴住。若是年轻人,必须用白线拴,据说这标志着这个人还没有尽完孝道

亡人脚下的灵床下面,还需点一盏清油灯。据说阴间很黑暗,这是照亮亡人去阴间路上的光明。所以这盏清油灯在出殡之前,是绝对不能灭的,必须有专人照看,及时添油。

灵床的前边是临时搭建的灵堂。用垂吊着的黑色布幔将灵床隔开。黑色布幔上挂着亡人的照片,布幔下方有一张祭桌,祭桌的正中放着阴阳先生制作的亡人灵牌。周边放着时令水果馒头之类的祭品。祭品中必须有一碗用一双筷子平挑着的,一寸宽的经过煮制的长面片置于祭桌正中。靠前的祭桌上面有一个香火不断的香炉。祭桌前的地面上有一个大瓦盆,叫做“孝子盆”,专供亲人、来人焚纸用。瓦盆前有一个特制的软蒲团,供人们跪在上面奠酒、化纸、焚香、叩头。

这“孝子盆”在亡人出殡时,一般由亡人的大儿子顶在头上,在就近的十字路口摔碎。民间有一种说法,如果儿子或者儿媳妇在亡人生前对其不孝顺,亡人出殡前,村里的人或亡人家门中的人,会将盆里厚厚的纸灰倒掉,此间人们要焚烧许多纸,会把盆底烧得很烫,出殡时顶在头上会把头皮烫掉的。这也是民间老百姓对那些不孝顺之人的惩罚吧。

5.丧事时间

现在丧葬一般为三天时间。旧时,一些富户人家,人死之后,要念3~7天经,举办三献礼或过夜礼等,因此丧葬时间比较长。但是由于旧俗安葬亡人,耗资过大,一些贫困人家,迫于无奈,卖田卖地,导致“人死不吃饭,家财去一半”。一些人家无力筹措丧葬之费,封柩于中堂或户外,多年不能入葬。一般人家,三天之内埋葬。

6.棺材里头的“印子钱”

铺棺材底子时,要在底子上撒一层面粉或者草木灰,依据亡人的岁数,用酒盅口在面粉或者草木灰上面一岁扣一个印子。有多少岁,就扣多少个印子。这些印子为三排,中间长(代表头),两边短。这种印子一是代表亡人的岁数,二是代表“钱”。然后在印子上面铺上柏树叶子,富户杂以碎银屑,将棉花匀布其上,再铺上红色铺褥。

7.棺材里头的布置

棺材的四周内壁由阴阳先生进行装饰,四周用红纸或红色丝绸裱糊密封。也有先在四壁敷一层棉花再用红布密封的。棺材底部铺有红布,其上铺有亡人用的专用褥子,褥子是一尺八寸长,据说意喻十八层地狱,所以不能长。亡人的尸体要平整地放进去,头枕鸡型红色枕头,脚蹬酒曲,以示后人发达。然后盖上三尺六寸长的专用被子。被子三尺六寸长,意喻三十六重天。这是道教神话中将“天”分为三十六层,其中又分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四梵天、圣境四天。有些地方将亡人生前心爱遗物入棺殉葬。之后,在尸体周围嵌上用大张烧纸包好的柏树叶纸包或者草木灰纸包,以固定尸体,以免棺材抬动时尸体移位。这种纸包是以亡人年龄为数量的,一岁一个。这种纸包,也有日后吸附亡人尸体腐败后的血水作用。

8.入殓须知

亡人在入殓时,口中需塞一小块馍,意喻是吃饱了的鬼,而不是饿鬼。如果亡人是因食道癌而亡,还需用一个鸡蛋清将其嘴巴封上,以避臭气。

亡人一是不能穿带毛的衣服,如羊毛、狗毛之类的纺织品衣服,民间说法,穿了带毛的衣服,后辈人不发,还有一种说法,说亡人会转世为带毛的动物。二是不能穿斜纹布料的衣服,若此,后辈人会走邪路。三是不能穿缎子衣服,“缎子”的谐音引申出“断子绝孙”。穿衣的件数必须在单数五、七、九、十一件之内,即使富贵的人家,也不能穿十三件衣服。民间认为穿十三件衣服不吉利。一年只有十二个月,十三个月,多了一个月,认为家中还要死一个人的。

亡人的枕头,不能太高,据说,枕头高了,可以看见路上行人,亡人会问候的,被问候的人,是会生病的。

另外,还需割断停尸时拴在双脚上的线绳。

入殓后,要用红布把棺材口全部封上,只在亡人的头部剪一个口子。在最后盖上棺盖的时候,亡人手上的两个在去西天路上打狗用的馒头,需取出扔出门外。

棺材的盖子还需留上一个口子,这是为了方便孝子和亲朋好友们在临出殡前,瞻仰死者遗容。出殡时这个口子方可封闭。

如果亡人死于家门之外,必须在屋外入殓,以篷布遮住棺材,以免亡人“见天”。

发灵时,棺材上面要搭一床红被子、绑一只红公鸡

9.不能见铁

勉县习俗,亡人不能见铁。所以亡人的身上穿的、戴的及陪葬品等都不能见到铁一类的东西。据说见到铁,对亡人和其后人都不好。这好像是勉县一个地方的风俗。其他地方,并无此俗,比如棺木的最后的封闭固定,一般将棺盖与棺材用几个铁抓钉楔入连接固定即可。但在勉县这样做是绝对不行的,因为见了铁了,他们是用“8”字形木头楔子榫卯固定棺材的。

10.打井与送饭

阴阳先生看好亡人埋葬的地方及方位后,主家就要请人在出殡的当天早上去挖坑。但挖坑不能叫挖坑,叫做打井,或者叫挖穴、修山。

打井的人开挖前要先生一堆火;再化纸焚香,祭拜土地神;然后依据阴阳先生划定的破土方位进行开挖。

挖穴的人,是不能在穴内休息的,累了则换班到上边来休息,更不能在穴内站立着拄着锄把,据说如果拄着锄把站立着,意喻着后辈人是要出讨口子(叫花子)的。

穴不管挖多深,挖多长时间,挖穴的人是不能回家吃饭的。由孝家戴孝的一人专门为挖穴的人送饭。吃饭时所有的人,都必须同时吃,不能吃的吃,看的看。因此送饭时,一定要多送一些碗筷。挖穴的人只能在穴内吃,不能出来吃。孝家要跪在地上等挖穴人吃完饭后,才能起身。送去的饭、菜,挖穴人是不能吃完的,必须要剩下一点,让孝家带回去,意喻亡人走后,给孝家留下了吃的。孝家必须要为挖穴人送三次饭,每次孝子都要给挖穴人下跪,挖穴人每次都要给孝家剩下一些饭菜,由主家带回放在棺材前面待用。

从挖穴处带回去的剩饭剩菜,一是孝家为亡人装食品罐子用,这是为亡人在去西天路上准备的干粮。二是出殡前,孝家的孝子们要聚在一起,吃这些剩菜剩饭的。意喻亡人及其后人都有吃的。

11.孝子守井

挖井时,孝家必须要留一孝子守井。这是因为怕人们挖穴时,如果挖到石板之类的东西,就不能硬挖,或者撬开石板。据说穴位是阴阳先生看好了的。传说,人们如果撬开石板,往往会出现一摊水,水中有鱼,或者石板下面出现青蛙或者蛇,据说这就是阴阳先生看的龙脉、地脉,挖穴时一般是不能动的。阴阳先生交代,如果挖到青蛙、蛇,是千万不能打死的。如果在石板下面,应该把石板原样放回去。挖穴的深度到此即可。守井的孝子留在这里,是专门负责这个事情的。

12.锯门槛

勉县新铺一带旧时习俗,如果亡人是因为噎死病(食道癌)而死,或者生前患有狐臭病、麻风病传染病的,在出殡时要将大门的门槛从中间锯断。意喻后辈人与此绝根绝缘,一“锯”两断。

13.食品罐与长明灯

墓穴内是要放置一个食品罐和一盏长明灯的。人们在挖穴时,在安放棺材大头的墓壁上,要挖一个长方形的龛,专门放置食品罐和长明灯。食品罐内装的是人们挖穴时剩下的饭菜酒水之类。是供亡人在去西天去的路上食用的。长明灯是一个装着菜油的碗内有一根点燃的棉花灯芯,是供亡人在去西天去的路上照明用的。食品罐放在长方形的龛内。食品罐的上面放着长明灯。(www.xing528.com)

14.烧暖墓纸

棺材入圹之前,由亡人的一个儿子下到井里,在墓穴的地面铺上一层纸,然后点燃。民间称之为烧暖墓纸。这些纸烧完之后,才能放棺材入圹。烧纸的人还要留在下面背棺材。所谓“背棺材”,只是象征性的“背”一下,棺材是用绳子抬着的。棺材“背”毕,孝子才能爬上来。

15.口中塞金手上戴银

勉县有些地方习俗,还要在亡人口中塞金,手上戴银。口中放置的金银,如果太少、太小,可以卡在牙缝之中。

民间的说法,一是作为随葬品,显示死者生前富贵的身份,二是据说金银类的东西,可以防止尸体腐烂。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口中放金银,亡人口不干、不渴。亡人到了阴间,因为口渴,必须是要喝“孟婆汤”的,孟婆汤就是“迷魂汤”,喝了会使人忘事变傻。所以口中有金银而口不渴的人,便可以少喝或者不喝孟婆汤,这样来世转生便会变得聪明伶俐。

16.孝布有讲究

人亡之后,子孙后代,家门、亲戚中的小字辈,都要为其戴孝。这戴孝是有讲究的。孝布一般为一尺宽的白布。分内孝、外孝。内孝为家中后辈人戴的孝,长度七尺二寸,为长孝。外孝为家门中的后辈及亲戚中的后辈戴的孝,长度为五尺一寸。人们一看便知道内外。

丧事的主家,一般要为家门中的后辈人,每人准备一头孝。家门中的人,在得到消息后,要到孝家进行焚香化纸祭拜。无论是长辈、平辈、抑或低辈,孝家戴孝的人都必须向家门人叩头作揖,来人要还拱手礼。若是家门中的晚辈,知客司和主家就要为其发孝布,将孝布在香案上绕一下,放在晚辈人头上,领孝的人,就须马上跪下,化纸焚香,然后将孝戴好,才能离开。

假若把谁的孝布忘了,那人是一定要“争孝”的,这倒不是为了区区几尺白布,而是为了“争”这个“孝道”的“名分”。据说勉县一些地方人亡之后,常常有“争孝”的事情发生。所以,一些应该戴孝的人,没有在规定时间赶回来,主家是必须要给留下孝布的。如果这个人在亡人下葬之前还没有赶到现场,主家就要把孝布的一端撕开一个小口,待日后交于那人。

亡人下葬之前,所有的戴孝者,孝是要披在背后的,叫做拖孝。亡人下葬之后,孝就要盘在头上,叫盘孝。

之后的扶三、烧七、死生日、百日祭和三个周年祭,凡戴孝的人,都要盘孝参加祭祀活动。

旧时规矩,死者直系亲属中的戴孝者,孝要在头上盘一百天的,不论春夏秋冬都是要戴在头上的。在汉中大巴山中,有些地方冬天人们用白布做帕子缠头御寒,但不是戴孝。这可能是传统的戴孝习俗、功能的延伸与变异吧。

除服之后的孝布,是不能随便用的。孝布可以用来做蒸笼内的笼布,也可以用来做枕头、做被里子和上衣之类的。但绝对不能做下身的衣服,如裤子、裤头和鞋袜之类,因为人们认为这是对亡人的大不敬。巴山有些地方,三周年除服时,要将孝布烧掉。

17.丧葬专门用语

在丧葬活动中有一些专门的用语。

发丧(出殡)时,知客司要喊“龙起——”,或者喊“龙上坡了——”,而不能叫“发丧”。

发丧时,孝家戴孝的人集体要给抬丧的人下跪,磕三个头。知客司喊“孝家发起!”下跪的人才能起来。

下葬不能叫下葬,专用名词叫“下圹”。

下圹时,亡人的大儿子必须要到人们抬起的,将要下葬的棺材下面,象征性的把棺材背一下,谓之“背官”,即身上背着官。

18.扶三

扶三,也叫扶山。从亡人下葬的第一天到第三天的黄昏,亡人的儿女们要到亡人的坟头烧纸、煨火。据说亡人进入新的环境,一个人在晚上是很害怕的,对阴间的环境很不适应。所以他的儿女们便要为其煨火,让火、烟来警示野鬼怪兽之类。这煨的火是要燃烧到第二天早上的。煨火的材料,一般是麦糠、稻壳之类,也有把亡人生前的衣物、被褥拿来煨火的。

19.烧七

烧七,是从亡人死亡之日算,每逢七天在亡人坟头进行化纸焚香的祭祀活动。如无特殊情况,一般戴孝的人都要参加。七七四十九天,一共要烧七个“七”。

有的地方习俗,逢七是不能烧纸的,即碰到阴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叫“碰七”,碰七这一天,就不烧纸了。但是在勉县有些地方,如果烧七逢七,被认为是很吉利的事情,所以七个七都要烧纸焚香,祭祀亡人。

20.百日

百日是亡人逝世后的一个重要祭祀活动。即在亡人死后的一百天,所有戴孝的人,盘着孝到亡人坟前化纸焚香,进行祭祀、悼念。主家设宴招待。

21.死生日

死生日是亡人死后的第一个生日,儿女们为亡人举办的祭祀活动。死生日要如同亡人活着举办生日庆寿一样,热热闹闹,所有亲朋好友都要前来参加。

宴席上要为亡人留出座位,摆上酒杯、碗筷之类。

亲朋好友们坐席之后,还要带上祭品到亡人的坟头敬献,并化纸焚香,燃放鞭炮。

22.周年祭

周年祭,即亡人去世一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个比较隆重的祭祀活动。所有戴孝的和死者生前的亲朋好友都要前来参加,主家准备丰盛的宴席招待客人,之后一起到亡人坟前祭奠,敬献贡品,化纸焚香。

二周年也要对亡人进行祭祀。但是巴山有些地方习俗,二周年是不举办祭祀活动的。

23.送灵

三周年为死者丧葬礼仪的最后一个礼仪活动。这个活动也叫“送灵”。农村习俗,死者下葬之后,儿女们便要为亡人“修房造屋”制作“灵堂”。

灵堂一般为两层飞檐翘角的楼房,是用细竹竿或者细秸秆扎制骨架,外糊以漂亮的彩纸。做好后放置在堂屋的贡桌上。灵堂的“堂屋”里置有亡人的灵牌。到亡人三周年时,将灵堂送到亡人坟头焚毁,谓之“送灵”。

送灵时,所有戴孝的人,都要参加,因为送灵是亡人的最后一个祭祀活动,也是丧葬最隆重的活动之一。按照周礼的规定,三周年也叫“除服”“换服”,即脱掉孝衣,换上吉服。在化纸焚香、烧灵堂的时候,要把戴在头上的孝取下来,从燃烧的烟火上面扔到对面,然后把孝夹在腋下,这样就表示“除服”了。在巴山有些地方,也有在此把孝布烧掉的。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农村里许多人外出打工,无法按时参加上述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因此有些家庭也有在安葬亡人时,把制作好的灵堂在坟前同那些童男童女等纸扎制品一起烧掉,视为已经“送灵”。这样就可以免去上述一系列祭祀活动。“除服”活动在此时也就一并进行。

24.守孝制度

旧时之礼,父母去世,“男不剃发,女不修面,士不应试,官不莅位”。孝男脑后留发一撮,百日不剃,谓之“百日头”,以示孝心。达官显宦人家,要向朝廷报丧,丁忧[6]三年不仕,头缠白布帕,脚穿白布鞋,结庐坟场,不娱乐,不食荤食,不办宴会,不随便谈笑。行“守我堂前三年孝,不识门外四时春”的守制旧礼。

亡人安葬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必须比别人家提前上新坟、全坟(垒坟)、烧纸祭奠。死者的头周年,二、三周年,子女、亲属均要去坟地祭奠。直至第三周年才能除去孝服,至此守孝才算完毕。此俗至今依旧。

(周英收集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