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咸丰县传统村落的丧葬习俗和土家族腊肉特色

咸丰县传统村落的丧葬习俗和土家族腊肉特色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丧葬习俗方家坝村婚礼习俗简朴,但丧葬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特色。非正常死亡的请道士、土老师“解结”或“超度亡魂”,请人唱孝歌、打夜锣鼓、穿花、烧纸钱花,通宵达旦。土家族腊肉保存时间长,食用方便。食用时将其取下,用火烧除霉菌、烧到肉皮焦黄滴出油为止。石碑乡约方家坝村民风淳朴,乡风文明,得益于该村有自己独特的村落治理方式。村民们喜将共同约定的村民公约勒石立碑,昭示乡民。

咸丰县传统村落的丧葬习俗和土家族腊肉特色

丧葬习俗 方家坝村婚礼习俗简朴,但丧葬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特色。在方家坝村,家中老人还未去世时,便会提前备好棺椁置于家中。棺椁一般不能直接落地,需用两条木凳子架于空中,以表示家中老人还未离世。老年人和长辈葬礼比较隆重,灵柩会放置于中堂,下面点上油灯,停棺3~7天。在这期间,大家会制作“斋粑”等食物祭奠亡灵。老人亡故,家人要请道士念经开路。在道士念诵经文和敲锣打鼓超度声中,逝者亲属全部披麻戴孝,跪拜亡者。逝者下葬地点一般是由道士等确定,家中人一般不会干预。非正常死亡的请道士、土老师“解结”或“超度亡魂”,请人唱孝歌、打夜锣鼓、穿花、烧纸钱花,通宵达旦。过去,孝子曾要包孝帕三年,在三个月内不剃头,以表哀思。在清明节祭祀时,村民都会主动去上坟,以表示这堆坟还有后人打理,不能随意挪动。虽然方家坝村婚丧习俗已经简化许多,但从当地人的叙述中仍然可见土家族乐观的生死观与对祖先的遵从之心。

特色美食 土家腊肉是武陵山区土家族群众制作的特色美食,肥而不腻,香气十足。方家坝村几乎每家每户的厨房或者客厅的墙上都挂有腊肉。土家腊肉的制作一般在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的时段杀年猪后,将猪肉切成条状,撒上食盐反复揉捏拍打。腌制过后,用竹篾串好,用果木或是松柏等树料进行烟熏烘烤。烘烤过后便将其悬挂在厨房或者其他室内通风的地方,供需要时食用。

土家族腊肉保存时间长,食用方便。一般腊肉能存放1年左右。食用时将其取下,用火烧霉菌、烧到肉皮焦黄滴出油为止。之后用水反复清洗就可以下锅做菜。

泡粑是方家坝村孩童最爱的饮食。泡粑又名花粑粑,是方家坝村特有的一种美食。泡粑是米加黄豆,用石磨推成糊状,经过精心发酵后,用粑粑圈蒸出来的一种食物,有时候还印上彩色的花,又叫花粑粑。

打糍粑 土家族过年要打糍粑,正月初一、初二走亲戚,其中一样就是吃糍粑。打糍粑首先要将蒸熟的糯米拿出来放到“地窝子”里,地窝子一般用红石头做成,边长0.8米的正方形,中间掏成半圆。男人们用枣木棒不停地捣地窝子里的糯米饭,一直要将糯米饭全变成很黏的面团。然后,整团糯米饭被拿起来放在一张大门板上,切成块并压扁,等糍粑慢慢变冷变硬后,再用瓦缸或桶装新鲜的冷水浸泡,整个工序才算完成。糍粑食用方式多样,可油炸,可火烤,还可做汤等。

农耕器具 方家坝村民世代以水稻种植为主,兼种玉米马铃薯、烟叶等旱地农作物以及生漆、油桐等经济作物。现在村中劳作,多用现代机器,但众多传统农具依然是重要的劳动工具。

谷风车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主要用来去除水稻等农作物中的瘪粒、秸秆屑、杂质等。方家坝村曾经几乎每家都有一台谷风车。谷风车结构精巧。风车顶部有个倒梯形的斗状入口,是添加谷物的入料口。风车下端有两个出口,大的为比较饱满的谷物出口,小的是碎屑和瘪粒出口。在其木质的圆形“肚子”里有一个大的叶轮,旁边是叶轮的握把。使用时,摇动握把鼓风,谷物从上方入料口倒入,比较轻的碎屑、瘪粒、灰尘就被吹到前端大口外落下,大而饱满的谷料则从旁边小口流出,由此达到分离挑选的目的。

石磨与石碾是村民用来加工粮食、油料的主要器具。方家坝村现在还有许多人家在使用石磨或石碾。石磨、石碾的工作原理大同小异。石磨是上下两扇磨盘,下扇固定,上扇转动。石碾是碾盘固定,上面是滚动的石砣。无论是转动的磨盘,还是固定的碾盘滚动的石砣,都凿刻有沟槽(齿子),通过一动一定沟槽反切,将原料粉碎、研磨成面粉或浆汁。磨、碾的沟槽按加工原料的不同有宽有窄、有深有浅。除了沟槽有深浅之分外,石磨与石碾还有大小之分,传统的小石磨主要是用来制作玉米饼和碾磨传统美食合渣的,而大石磨主要用来把玉米推成玉米粉,玉米粉可做玉米饭用。

背篓是咸丰乡村人家必备的“运载工具”。武陵山区由于山路崎岖狭窄,扁担不易通行,所以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多使用背篓。方家坝村中所有人家都备有背篓。这些背篓多是自家编的。背篓具有多重功能,简单实用,平日既可用来下地采摘作物、赶集购物,还可背负小孩。(www.xing528.com)

大石磨(字荣耀 摄)

粑粑圈是方家坝居民用来制作泡粑的模具。粑粑圈为圆形竹编材质。其功能是在蒸制泡粑时,将原料固定成型的工具。

曾氏族谱 方家坝村居民家中留存的纸质文书与族群记忆的物件已经屈指可数。村中现存的比较完好的《曾氏家谱》是曾氏后代于2013年重修而成。武城曾氏古枣坪系《重修续谱》序言记载着曾氏家族的几次清谱:“第一次清谱时间为一八九一年,第二次清谱时间为一九二零年,第三次清谱时间一九二三年,从一九二三年至今相隔已有九十多年。”曾氏家族后代走遍乡里,重修了这本武城曾氏古枣坪系族谱。

族谱记载其家族源于湖南常德,因遇水灾而流落此地:清顺治年间(1650—1651),湖南常德一带连遭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造成山体滑坡,房屋倒塌,粮食及物品全被洪水冲走。由于受灾无法生存,曾姓祖先曾兴铭只能带着家眷到处寻求生计。1651年4月,曾兴铭从湖南常德小青山迁徙到湖北省施南府咸丰县古枣坪。当时的古枣坪是一片原始森林,曾兴铭一行经一路乞讨,身体困乏,只好在一棵古老的枣树下小憩。由于这棵枣树枝稠叶茂,曾兴铭就在大树下搭起棚架,作为一家几口人方便食宿的临时居住点。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开荒垦林,精耕细作,使这片原始森林变成坦途平地,其先祖正式定居这片无名的土地上,后来他们的先祖就依枣树取名为“古枣坪”。

石碑乡约 方家坝村民风淳朴,乡风文明,得益于该村有自己独特的村落治理方式。村民们喜将共同约定的村民公约勒石立碑,昭示乡民。方家坝何家大院的路边就竖立了一块保护生态美丽家园的石碑。碑文如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树相连,蔚为大观,村口苍松翠柏,自屹立于此,百有余年矣。集日月之精华,养天地之正气。是以村中老少生活安康。黄发垂髫,怡然自得。吾辈人生,生于斯长于斯。莫不感念其泽被后世之恩情,诚宜爱之护之,享之传之。他乡之客,览物于此,爱我山水林木者,皆可迎邀下榻。以彰我淳朴之民风,昆仑之气势。

碑文体现了方家坝村民数百年来朴素而又充满智慧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及土家族传统乡村社会自治、德治的准则与机制,也维护了方家坝村一方绿水青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