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咸丰县传统村落的历史遗迹及其现状

咸丰县传统村落的历史遗迹及其现状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00余年的土司统治,在郑家坝一带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迹。2013年,恩施州老促会和咸丰县老促会、老区办、民宗委、教育局、民政局等单位筹资,在龙潭司暴动原址上修建了龙潭司起义纪念园,以纪念这片土地上光辉的红色历史与革命文化。1929年9月12日,遭利川茅坝团总刘清平暗算而殉难,年仅25岁。1929年9月12日,在利川茅坝遭敌人杀害,年仅23岁。现此庙已遭受损毁,地面几乎已无遗迹可寻,为耕种用地。

咸丰县传统村落的历史遗迹及其现状

龙潭土司城遗址 龙潭土司城历史悠久。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置龙潭安抚司,自此田氏世袭其职。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安抚司田贵龙改世袭千总。300余年的土司统治,在郑家坝一带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迹。龙潭土司城修建完成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500米,占地面积约20公顷。坐北朝南,分正门、过厅、大殿三进,建有粮仓、练兵场、关庙、三辅庙等。城后有上下覃家营、棺山、箭台。城西杨柳沟及青树沟各有石墓一座。据说,司城内建有120栋木房,栋栋瓦檐相接,但现存的遗物仅有石狮一对和直径0.6米石柱础一个。一直以来,当地村民在土司城遗址上兴建学校,当地很多村民都曾在此读书求学,龙潭土司城遗址现为龙潭司村委会和龙潭村小学驻地。

乾隆年间石狮 龙潭土司城的一对石狮雕刻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2014年,因唐崖土司城申遗移存于咸丰县民族博物馆,2018年复刻了一对石狮归还,现位于龙潭司村小学前。当地村民把其当作镇村之宝。

龙潭司石狮(张柳丹 摄)

龙潭司起义纪念园 龙潭司小学操场上,大理石雕刻的龙潭司起义纪念碑详细记录了这块土地的红色历史。1927年年底,中共施鹤临时特委在此成立,至1928年12月13日,龙潭司及周边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谱写了恩施地区革命史上的辉煌篇章。这里是恩施地区第一个地级党组织诞生地、第一个党的地区级农民政权组织驻地、第一支党领导的革命军队诞生地、第一个党的地级青年组织诞生地。

2013年,恩施州老促会和咸丰县老促会、老区办、民宗委、教育局、民政局等单位筹资,在龙潭司暴动原址上修建了龙潭司起义纪念园,以纪念这片土地上光辉的红色历史与革命文化

龙潭司起义纪念园(张柳丹 摄)

红三军军部驻地遗址 在龙潭司暴动遗址300米处,有一间破旧的木屋,这是当年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军部驻地遗址。此处原为当地土豪周远奎祖屋。1933年8月24日,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到达清坪区龙潭司,进驻周远奎家,当时的龙潭司由于农民武装暴动失败,遭反动派三次大洗劫,人民群众急切盼望红军的到来。贺龙率领的红军队伍来到龙潭司,带领群众进行打土豪等活动。在龙潭司,贺龙等红三军领导人还看望慰问了黄兴武、黄子全等红军烈属。红军驻扎龙潭司期间,龙潭司及附近清坪、狗耳石、石人坪、黑洞(今黄金洞)等地的100多名青壮年前来参加红军并组成新兵连,黄子义任新兵连连长

红三军军部驻地遗址(张柳丹 摄)

黄子全、黄子才烈士墓 黄子全、黄子才烈士墓位于距龙潭司暴动遗址不足1.2千米的山岭中。两座烈士墓均于1999年修建,墓高约2.5米,重檐斗拱石雕砌成,石碑上刻有红五星、白鹤、日月等精美花纹,是典型的土家族墓葬形制。

黄子全又名黄埔,土家族,1904年5月20日生于咸丰县清坪镇龙潭司,幼时入塾,稍长兼习武艺,后负笈施南暨武汉。受革命进步思想影响,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加入湖北省党务干部学校二期学习,8月返咸丰领导建立组织,发动农民武装起义。1928年成立农民武装总队任总队长,参与领导龙潭司起义。1928年11月底率部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利川、恩施、宣恩、来凤、咸丰一带开展武装斗争。1929年9月12日,遭利川茅坝团总刘清平暗算而殉难,年仅25岁。

黄子才,又名黄德才,土家族,1906年4月10日生于咸丰县清坪镇龙潭司,1928年参加龙潭司农民武装总队,跟随黄子全转战鄂西南。1929年9月12日,在利川茅坝遭敌人杀害,年仅23岁。

庙宇遗址 郑家坝佛道文化盛行,广建庙宇神坛。郑家坝曾修建的庙宇有龙潭寺、鱼头庙、宝堡庙、坪上庙等。(www.xing528.com)

龙潭寺也称龙潭司庙、观音庙,位于龙潭土司城内,为明代田氏土司修建,用来供奉城隍爷。袭任土司上任前一天必须要到这座城隍庙里烧香,举行大祭。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归根门十帝大会首陈道真,由朝阳山会元堂来咸丰传教,在城隍庙建立佛堂,然后延伸至各乡村庙宇,先后在中寨坝大岩沟庙、尖山玄武山庙、泗大坝灯笼寺等寺庙建立28个佛堂,龙潭寺也在其中。此后龙潭寺除信奉道教外,也信奉无根门。无根门主要供奉无极道圣母、玉皇上帝、中皇天道、双华二祖(陈清华、艾文华)、三天佛堂等。现此庙已遭受损毁,地面几乎已无遗迹可寻,为耕种用地。

鱼头庙位于郑家坝院落对面山顶,该庙后来损毁殆尽,唯剩庙墙一面,依稀可见当时情景。宝堡庙位于郑家坝院落后山顶,现在依然存在。

郑家坝古建筑群 郑家坝院落格局依山而建,拥有成片青砖灰瓦的砖木混合式土家吊脚楼古建筑群。院落中现有各类建筑55栋(历史建筑1栋、传统风貌建筑24栋、其他建筑30栋)。其中一栋历史建筑有400多年历史,木结构、吊脚楼,局部采用楠木材料,门、窗皆有雕花图案;院落房屋形式各异,有“一”字形、“L”形和“U”形,不同类型的吊脚楼错落有致,相互衬托。

由于地势原因,郑家坝的干栏式吊脚楼建造形式复杂,建筑难度较大,主要为双吊式土家吊脚楼。郑家坝的双吊式吊脚楼,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这是普通单吊式吊脚楼的发展形式,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据郑家坝老人颜克珍说:以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的,清改土归流后吊脚楼多用泥瓦铺盖。吊脚楼屋顶盖瓦以外,上下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采用榫卯结构套连在一起,虽然不用一个铁钉,但是十分坚固。木质结构的吊脚楼通风良好、干湿适度。

百年古墓 在郑家坝红鱼塘水库、地坝寨、颜家院子后山有修于清代的四处古墓。四处古墓均保存完好,皆用坚硬巨大的石条砌成,占地面积均在5平方米左右。从碑文来看,墓主人皆为当时大户人家或地方官吏。墓石上雕刻的花纹细致精美,虽历经风雨却依然清晰可见,足见当时能工巧匠们精细的石雕技艺。

红鱼塘水库旁的古墓修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墓主为冉裕柄(号得权),据说是当地的一个小土司将军。冉氏墓一墓三室,三碑四柱。中间墓室主人为冉裕柄,左室为其妻田氏,右室为其妾向氏,各室皆有碑刻记录逝者的生平经历。此墓各柱之间距约1米,立柱与横梁上花纹精致,雕有缠枝花卉、虫鱼等图案,主墓室前还分刻有两头雕花蹲狮。

地坝寨有古墓两处。一处为修于清道光戊子年(1828年)的洪再贵墓,另一处为修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颜卓墓。洪再贵墓为三碑四柱式的阁楼形制,中榜刻有“皇清待赠修职郎故显考洪氏再贵大人”,左右分别刻有“卯山”“酉向”字样(“卯山酉向”表朝向)。主碑左右的两块墓碑主要刻的是墓主人后戚与亲朋的悼念之词。主碑二层作阁楼样式,左右支柱雕有盘龙,中间碑刻上书“皇恩浩荡”,碑顶有出檐,出檐上面是翘角,刻有形象生动的古人、莲花、腾云等图案。颜卓墓为二进三层的阁楼形制,左右两柱分别刻有“七秩高年绵福寿”“一生正气壮山河”,通过碑文可知墓主人生于清嘉庆戊辰年(1808年),曾当过“岁贡生”。

颜家院子后山的一座颜氏先人古墓,修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碑文可知墓主为颜管氏,生于乙未年(1835年)。

龙潭司铁索桥 龙潭司渡口有一座全长120米,宽2米,高14米的铁索桥。桥身横跨南北,把龙潭河两岸连接起来。据桥头立碑《龙潭司铁索桥修复志》记载:原龙潭司渡口铁索桥是在咸丰扶贫开发办的大力支持下,由清坪区公所组织于1990年修建的,1997年7月13日被特大洪水冲毁。2000年9月,在咸丰县扶贫开发办的再度支持下,由清坪镇人民政府组织修复工作,村委会积极参与,组织村民义务投工开挖基础、捐集桥板,由乾代伍工程队承建,于2001年7月竣工。该桥属老区扶贫项目,解决沿河两岸6000余村民过河难问题,为老区各项事业建设奠定基础。对于铁索桥的使用,村民们制定了《行人须知》,并且不定时进行修缮维护。

龙潭司铁索桥(张柳丹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