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咸丰县传统村落-新场民风歌谣

咸丰县传统村落-新场民风歌谣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场作为渝鄂相邻的山区村集,自古便传承了巴渝民风。薅草锣鼓薅草锣鼓是新场村传统的群体劳作时的现场号子和歌谣,多在薅二道苞谷草时进行。现代社会哭嫁习俗渐行渐远,新场村的《哭嫁歌》仍保留了土家人原汁原味的风格。哭嫁一般三至七夜,由邻女、姑嫂等陪哭,出嫁前晚,有告祖仪式。丧礼上的丧鼓歌是古老的民间挽歌,其引子是:天皇皇,天皇皇,来到贵府这丧堂。先由一歌师开“歌头”,然后众歌师进行对唱、盘歌,各显才华。

咸丰县传统村落-新场民风歌谣

新场作为渝鄂相邻的山区村集,自古便传承了巴渝民风。他们为新生儿祝福唱歌,为寻求“君子好逑”则对歌,田间劳作时会娱乐嬉戏呼歌,为悼逝者而狂呼悲歌。

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是新场村传统的群体劳作时的现场号子和歌谣,多在薅二道苞谷草时进行。土家族诗人彭秋潭曾有《竹枝词》一首描绘了湘鄂渝黔边区乡村薅草锣鼓的盛况

栽秧薅草鸣鼓锣,男男女女满山坡;

背上儿放荫凉处,男叫歌来女接歌。

薅草锣鼓欢快热烈、节奏感强,按演唱顺序分引子(或称请神)、扬歌、送神三部分。引子即歌头念白,用于薅草准备阶段,由打鼓的人起头,其起头的引子是:

锣鼓打得闹沉沉,团转来了很多人;

男女老少你且听,听我一二讲歌文;

我今闲言且不论,书归正传来表明;

早晨起,雾沉沉,白雾沉沉不见人;

东边一朵红云起,西边一朵紫云腾,

红云起,紫云腾,四方神灵下天庭;

下天庭,扎大营,地角土边旗如林。

“歌师开口把歌领唱,鸣锣敲鼓齐上阵。”念毕,鼓乐齐鸣,排队薅草,开始扬歌。扬歌,是薅草锣鼓的主要部分,内容不拘,两句换韵,灵活变化,可长可短,随心入唱。

放活路(劳作完成)时唱送神歌,也叫歌尾。歌师唱道:

看到太阳要落阴,功成圆满要送行,

各位老少你且听,各位亲戚费了心;

今天活路很起劲,以后慢慢来填情,

歌师锣鼓要落听,送送各位土地神,

土地神来土地神,我不请你你不灵,(www.xing528.com)

今天请你上马镫,二回请你速降灵,

两旁齐把锣鼓振,不等天黑要收兵;

愚下言语来拿顺,各位老少莫多心,

一是天缘与地正,工完果满笑盈盈,

唱到此处要丢韵,恭贺主家好阳春。

哭嫁歌 哭嫁是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古老而独特的婚俗。有出嫁前半个月甚至几个月就开始哭的,也有出嫁前一天哭的。哭的内容很多,一般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哭嫁歌韵律多用七字八句的顺口溜,也有五言七句等形式,如“长大成人要别离,别娘一去无归期”等。现代社会哭嫁习俗渐行渐远,新场村的《哭嫁歌》仍保留了土家人原汁原味的风格。

哭嫁的哭唱形式有独哭、对哭、众哭三种。哭嫁一般三至七夜,由邻女、姑嫂等陪哭,出嫁前晚,有告祖仪式。午夜,香烛齐燃,堂屋中覆方斗,至亲扶姑娘出堂,姑娘跪斗而哭:

双脚跪斗中,辞别我祖公,

双脚跪斗中,辞别我祖婆;

卑微的孙女不孝敬,长大成人撵出去。

鸡叫时,哭母亲、哭姐姐、哭媒人;黎明,嫂嫂为她穿露水衣,搭盖帕,哭嫂嫂;接亲花轿来到门口,六亲跻身于堂阶,姑娘由哥哥背出,哭哥哥;升轿子时,姑娘跪上斗梁又哭,辞爹娘;亲人“试轿”,进退凡三,姑娘又哭;此时,娘家以筷子两把,一把内抛,一把外抛,姑娘又哭。

丧鼓孝歌 老人死后,灵柩置堂屋正中,下点油灯,昼夜不息,“斋粑”豆腐祭奠亡灵,家属及近亲戴孝。灵柩停三至七天,白天请道士开路,晚上打丧鼓唱孝歌,绕棺穿花,通宵闹灵。丧礼上的丧鼓歌是古老的民间挽歌,其引子是:

天皇皇,天皇皇,来到贵府这丧堂。

他家老人归西去,孝家接我闹灵堂。

歌师你从哪里来?我从西眉山上来。

西眉山上碰什么?见到阳雀一个,画眉一双。

阳雀怎么叫?画眉怎么说……

后面的内容歌词有韵脚,都是自问自答的唱法。谁家死了人,晚上亲邻都来“看死”坐夜,歌师也不请自来,边鼓伴奏,节奏自由。歌词除忠孝节义、故事唱本外,多即兴编唱,叙述死者生平,慰勉孝家儿女。先由一歌师开“歌头”,然后众歌师进行对唱、盘歌,各显才华。孝歌还有一种形式“明七暗八”,歌师熟谙声韵,说唱自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