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袁子让《眉山得士录序》一文指误及苏颋苏味道的优化

袁子让《眉山得士录序》一文指误及苏颋苏味道的优化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袁子让及其《眉山得士录》袁子让何许人?过后文章收齐刊印,取名《眉山得士录》,并为之写序,于是,他的错误就此发生。苏颋不是苏味道《眉山得士录序》一开头是这样写的:“嘉,古眉山郡。眉山之阳有苏稽里,为唐苏颋稽留地也。颋实苏氏家眉山之始,越数百年而有长公”。文中说“眉山发迹,指唐代宰相,文学家苏味道生长于栾城,而其后裔苏洵、苏轼、苏辙发迹于眉山之意。”因为苏味道在川的时间很短,他不可能“稽留”于此。

袁子让《眉山得士录序》一文指误及苏颋苏味道的优化

《重立眉山发迹碑记》             (资料图片)

东坡籍考

苏东坡,北宋文豪,其名光耀万丈,眉山人士,亦为乐山人士。何以如此?盖因隋大业二年(606)改嘉州为眉州,次年改州为郡,废眉州。志书说:“改置眉山郡,郡治龙游。”乐山当时称龙游县,过后的岁月,乐山与眉山之间也如《三国演义》之开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则嘉州人士,分则眉州人士,但纵观历史,眉山属嘉州时间长,即便古代称为眉州,多数时段其官衙也在乐山,苏东坡终究也是历史上的乐山人士,但祖籍在河北。

袁子让及其《眉山得士录》

袁子让何许人?资料显示:万年十三年(1585)举人,二十九年(1601)进士。授嘉定知州,转知眉州,政绩卓著,升兵部员外郎。精于等韵学。个人作品有《香海棠集》等。这个湖南郴州人士,一考上进士,第二年就当了乐山市长(知州),在此九年,留下颇多政绩,具体细节何如,志书详载得不多,仅有一些散落的花絮让我们了解。比如夹江千佛岩摩崖上,最大的“千佛岩”三字是他留下的,因此入景区的牌坊上也用此三字;在乐山衙门外,他立有一坊,向外书“汉嘉古治”,向内书“海棠香园”,并以一文“香国海棠赋”赞美乐山,从此乐山“海棠香国”之名遍传蜀地,香名之属留进志书。他还在下观音庙的清泉旁立一碑“圣水潮音”,于是今中心城区步行街口到下观音之间路段称“圣水街”。在乐九年,他为乐山做的事很多,《嘉定府志》(同治版)在“政绩”一栏里是这样表彰他的:“袁子让,郴州人,进士。万年中知旧州凡九年,多惠政。比去,州士女数万人,泣送百里外,以其清白,多持芋蔬以为饯”。估计志书有夸大的成分,所谓数万人,应该不实,20世纪60年代中国6亿人口,乐山城内的人也没上10万人,有资料表明,明万历三十年全国人口5600万人,乐山城内的人可想而知。至于“泣送百里”当然可能,因为他卸嘉州任即转眉山,这边送,那边迎,中间忽略,百里可数。但“持芋蔬以为饯”,可见乐山老百姓是认同他的,你勤政廉洁,芋头蔬菜表达对你的尊重,这在乐山所有志书中所受表彰之官都无此类似表述。

离开乐山去眉山任职,慕东坡之名,便召见士子,相约为本方山水写文章,以续三苏遗韵。过后文章收齐刊印,取名《眉山得士录》,并为之写序,于是,他的错误就此发生。

苏颋不是苏味道(www.xing528.com)

《眉山得士录序》一开头是这样写的:“嘉,古眉山郡。眉山(此眉山乃峨眉山——笔者)之阳有苏稽里,为唐苏颋稽留地也。颋实苏氏家眉山之始,越数百年而有长公”(长公代指东坡,乃苏洵长公子)。此处把苏颋当苏轼先人。在他的另一篇文章中也是如此,《游大峨山记》文中有这么一段“午后,至苏稽渡,山中有坡老亭,问其乡父老,云‘是唐苏颋谪是地,因稽留于此,故地以此得名,实苏氏入蜀之始也’。”

苏颋何许人?我们有必要弄清,经查:苏颋(670~727)字廷硕,京兆武功人(今陕西武功),唐宰相,文学家,尚书左仆射苏瑰之子。进士及第后授过乌程(今浙江湖州)县尉,后任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其父死后袭封许国公。他是开元四年(716)的宰相,开元八年(720)被贬于蜀地,他在此“稽留”只能说有可能。但他真是东坡先人吗?不是,河北栾城县1984年立的三个碑,有两碑就有此说明。第一个碑叫《栾城县碑记》,在说到人杰地灵处,列举了历史名人,其中提到唐宰相苏味道,紧接着碑文这样说“宋代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均为苏味道后裔。三苏源于栾,兴于眉,故有眉山发迹之说。”第二个碑更直接。《重立眉山发迹碑记》,碑文一开头就是“原眉山发迹碑,乃栾城八景之一”。可见此碑早已有之。文中说“眉山发迹,指唐代宰相,文学家苏味道生长于栾城,而其后裔苏洵、苏轼、苏辙发迹于眉山之意。”文中还专门提到“苏辙著有《栾城集》,以示对故土怀念。”此三碑由当代隶书大家刘炳森书写。

那么苏味道生平,我们也要弄清。苏味道(648~705)字守真,赵州栾城(今石家庄栾城县)人,唐代政治家,诗人。汉朝并州刺史苏章后代。20岁进士及第,授过咸阳尉。武则天时历任中书侍郎,吏部侍郎,同平章事。也就是说,他是武周朝的宰相,比苏颋早了20来年。在705年神龙之变因依附张易之贬为眉州刺史,尽管他被贬眉州,但他“稽留”苏稽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到眉州又转迁益州就死于道中,也就在这一年当中。但从中我们可知,他为苏轼先人证据确凿。

苏稽之稽

苏稽之稽源于隋唐就设苏稽戌。志书上讲“苏稽,一名啟,隐于龙游之苏山,山之趾有镇,以其姓氏名,山有石室书台。”此段也是志书抄录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里的。后来又有苏轼祖先稽留于此一说,又有东坡在此稽古之说。总之说法很多,但稍为站得住脚的还是志书所说,也就是王象之所说。因为苏味道在川的时间很短,他不可能“稽留”于此。苏颋作为益州督都府长史在唐代是正三品,虽然他在四川待的时间长点,怎么可能“稽留”那小乡镇?纵观东坡一生的经历,他就两次经过乐山,一次随父出川赶考,一次扶父椁而回,更没有时间在此“稽古”,因此,遵从志书就好,不必乱“稽”。(汪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