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咸丰县传统村落-咸丰县传统村落

咸丰县传统村落-咸丰县传统村落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屋基朱家大院位于龙家界西北方向,该聚落由朱、田二姓构成。吕家湾属于龙家界村的一个自然院落,现属于第4生产小组,整个院落大约有12户人家。蛤蟆塘最老的天井式院落保存完整的仅剩一处,残存的院落布局依据院坝的形状,其条石依旧清晰可见。村中主要居住着林、刘、吴、秦等家族,其中林姓和刘姓是大家族。牟家寨大院由牟姓转为张姓,再由张姓转变为一个杂姓院落,虽几经易主,但面貌犹存。

咸丰县传统村落-咸丰县传统村落

老屋基朱家大院位于龙家界西北方向,该聚落由朱、田二姓构成。200多年前,朱氏先祖三兄弟由贵州耍猴戏来到咸丰,老二便落户此处在此安家。朱家人丁兴旺,现已发展到数百人。朱家先祖葬于朱家大院背后,碑刻文字早已模糊。

老屋基选择依山而建,村庄规模较大,因势而立,错落有致。村落建筑以土家吊脚楼等为主,保存完好,土家特色浓郁。老屋基朱家大院呈撮箕口状布局,正屋长六间,两堂屋、两厢房亦各有房屋五六间,右边厢房为吊脚楼,院外有一口古井。正屋后面几栋木质房屋呈梯状排列,整个院落不见一栋水泥平房。新修建的水泥路在树林和院落中穿行,方便运输却无损观瞻。朱家大院的院坝边上,一株四人合抱的梧桐树苍劲挺拔,是朱家大院的历史见证。

烟雨朦胧中的老屋基院落(龙家界村委供图)

88岁的朱惠卿老人居住在老屋基的一栋百年木房内,精神矍铄,耳聪目明,他说:“老屋基院落的朱姓人家,原本从贵州迁入,繁衍生息,至今已有9代共120多人。”朱氏家族的族谱早已丢失,但朱家人依旧记得家族的行辈字派,“国文永洪万,天正应朝廷,兴安一家邦,江山进太平”。据老人回忆,朱氏家族从贵州到此定居最先是“永”字辈,位于现朱家湾,在老屋基定居始于“洪”字辈,现在最小的一辈为“安”字辈,在老屋基朱家大院已繁衍生息共9代人。其中老屋基传统民居最老的一栋是“天”字辈祖先修建,至今已传承了一百多年。老人还向我们展示了锈迹斑斑的祖传铁链,朱家先祖以耍猴戏为生来到此地定居,死后将铁链分予后人,以铭记朱氏家族在此开创基业的艰辛与不易。

张家店的张姓与蛤蟆塘张氏均属于咸丰县北子房沟张氏支系。张氏原籍山东,因军事调遣而驻扎咸丰,随后在此定居。龙家界明代属大田所,张氏在咸丰繁衍生息已有600多年。

这里溪水长流,依山而建的20多座吊脚楼错落有致,张家店的房屋布局基本保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原貌,老房子均由木头建成。其中张家店最老的张家大院已有百年历史,房屋呈撮箕口状布局,正屋长五间,两边各有厢房四五间,最外以吊脚楼的形式呈现,院坝分上下两层,从宏大的房屋布局和宽敞的大院坝依稀可以看到昔日的荣耀。

吕家湾地处半山腰的山湾之处,因整个院落都是吕姓而得名。吕家湾属于龙家界村的一个自然院落,现属于第4生产小组,整个院落大约有12户人家。据老木匠吕家连讲述,吕家湾的先祖大约是在明洪武年间随郑家逃难而来,祖籍荆州石首,在此已繁衍生息12代人。

吕家湾的房屋全为木质结构的建筑,且几乎全部出自吕家连之手。房屋错落有致,现由于生态植被的覆盖,全部隐藏在茂密的树林之中。欲到村寨,必须穿过一座小桥。桥下的这一条小溪,因上游无人居住,溪水绿色无污染,清澈见底,可以直接饮用。

蛤蟆塘距离龙家界村委大约12千米,蛤蟆塘在当地人方言又称“客蚂塘”。蛤蟆塘院落的位置较低,位于山中的谷地。据老人讲,很久以前,在蛤蟆塘院落的底部有一个水塘(现为大水田,种植水稻),但这个水塘比较小,状如蝌蚪,而蝌蚪在当地被叫作“客蚂儿”,“客蚂塘”根据这口水塘而命名。另据《咸丰地名志》介绍,蛤蟆塘也是因为此地多蛤蟆而得名。

蛤蟆塘主要是张姓和杨姓,张姓与张家店张氏同源。张氏家族祖上是教书匠,开办私塾教书,首先在梅子坪开场办学,后搬迁到子房沟,最后定居于蛤蟆塘,在蛤蟆塘继续开办私塾教书。蛤蟆塘出过不少传奇人物,张家是书香世家,文化底蕴深厚,其后代也是人才辈出。有明代江汉书院的张光杰及其弟张光楚,民国时期抗日将领张大斌,以及现代白果乡乡长张正标、水电工程师张大恒、重修家谱张世鼎等。(www.xing528.com)

蛤蟆塘大约有40户人家,现存传统民居大约占整个村落的三分之二。蛤蟆塘最老的天井式院落保存完整的仅剩一处,残存的院落布局依据院坝的形状,其条石依旧清晰可见。

柿子坪分为上柿子坪和下柿子坪,柿子坪得名源于村落布局的地形和柿子树。柿子坪以前有棵大柿子树(现已不存),大柿子树成为这块土地的标志物,所以当地人就以树命名。柿子坪共有60多户人家,200多人,其中传统木制民居共计30栋左右,主要集中在下柿子坪,最老的木房屋有一百多年历史。全村时间较久远的房屋有四五栋,其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建。村中主要居住着林、刘、吴、秦等家族,其中林姓和刘姓是大家族。林姓家族由江浙一带迁移过来,刘姓家族是从贵州安化县迁移而来。柿子坪也出过一位名人——咸丰县副县长刘德钦;也出过有名的石匠——吴自清,他在村周围和村里做手艺,石雕技艺好,村里的水缸、猪槽、磨子、碑坟等大多出自他手。

柿子坪地势相对于龙家界其他村落垂直坡度较为平缓,横向面较为平整,所以柿子坪是龙家界村农业发展最好的村落,从河谷到山顶梯田不间断,村落房屋在梯田的上部。梯田全部为水田,以前全部种水稻,现在大部分改种为经济作物,有莲藕菖蒲、芋头等水生作物,还有水果蔬菜等旱地作物。由于柿子坪村离县城较近,所以柿子坪村成为县城主要的蔬菜、水果供应基地

蒋家榨坊位于“连五台”盐茶古道路段的旁边,在吴家店子往上走1000米左右的山湾里。榨坊在20世纪80年代被拆除,变成了耕地,但从土地里仍然可以找到许多细碎的瓦砾、瓷片等。蒋家榨坊在盐茶古道上,也处于活龙、尖山等地到咸丰县城的主路边。盐茶古道上的挑夫、周围村民到咸丰城都须经过这里。榨坊主要压榨菜籽油桐油等。蒋家在盐茶古道边开设榨坊,一方面是为了售卖,另一方面也方便周围的百姓。龙家界仅此一家榨坊,周围村民都将菜籽、桐子、茶籽等背到这里榨油。盐茶古道最兴盛时,也是榨坊最兴盛的时候。

牟家寨现在没有牟姓人家,因之前是由一家来自利川的牟姓人家在此居住而取名牟家寨。据说,牟家在清朝时期被隔壁村的张氏家族名叫张大烟的地主赶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国家按照人口多少分了张大地主的房屋和田地,大院分给周、赵、杨、张、向五户人家。牟家寨大院由牟姓转为张姓,再由张姓转变为一个杂姓院落,虽几经易主,但面貌犹存。

牟家寨大约有40户人家,其中传统民居仍占半数以上。正屋长五间、左右转角各有三间厢房对称延伸,朝门、石梯一应俱全。飞檐翘角已被拆走,但石梯两侧高大的桂花树和房屋四周高大的院墙却保存完好。院子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依旧保持了原来的格局,门前古桂花树是院落最好的见证。一米多厚的围墙由石块堆砌而成,只留朝门处和后门的出入口。在这个大院子里,曾办过耕读小学。

耕读小学根据村民家长的要求,或让他们的子女半日读书半日劳动,或间日读书间日劳动,或早晚读书白天劳动,做到劳动学习两不误。课程开设少而精,只学语文(包括农村应用文)和算术(包括珠算)两门。1965年3月,县里成立半工(农)半读工作委员会,下设耕读教育办公室。据《咸丰县志》记载,当年咸丰耕读小学达到834所,学生12734人,占在校小学生的38%。

龙家界村现完整保存耕读小学旧址,一处是在龙家界村老屋基,由原来院子的一间堂屋改造而成,在大门的顶端至今保留着两行红色的文字,第一行是耕读小学筹办单位“咸丰县城关区老里坝公社四大队”,第二行是耕读小学名称“老屋基耕读小学”,旧址现保存完好。第二处在龙家界村牟家寨大院,学校旧址就是老院子的堂屋,学校名字叫“幸福大队耕读小学”。

老屋基耕读小学旧址大门(王才道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