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仫佬族丧葬习俗及仪式简介

中国仫佬族丧葬习俗及仪式简介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丧葬习俗对不同的死者,仫佬族有不同的丧葬习俗。老人丧葬的主要仪式有买水、装身、入殓、停棺、报丧、打斋、出山、安葬、安灵、上新坟、升天堂等十多种程序。由于受周围民族主要是汉族、壮族影响较大,仫佬族的丧葬在本民族的特色之外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做法。总的说来,仫佬族丧葬礼仪繁琐,耗费也大,封建迷信色彩很浓。下葬后第三天,孝子要上新坟拜祭,称为“复坟”。

中国仫佬族丧葬习俗及仪式简介

第五节 丧葬习俗

对不同的死者,仫佬族有不同的丧葬习俗。青少年夭折,不管死因,埋葬时一律不举行仪式,大多用烂草席卷起抬至荒山野岭埋掉,如果家庭经济较好,买一副小棺材。成年人死亡,如死时未婚,就请道师来念经,然后用不刷黑漆的棺材抬出埋掉。如果死者已婚并有了儿女,就要请阴阳先生择定葬日,请道打斋,妻子儿女头包白布,身穿白衣,脚穿草鞋,时时在死者棺材前烧香、烧纸钱、点蜡烛等。出葬日,把棺材抬到屋后放下,由道师念经,亲人围棺哭泣一阵方抬出埋葬。下葬地点由阴阳先生选定,下葬前,在墓前烧香、烧纸钱、点蜡烛等,放一串鞭炮。老人去世,若家庭困难,就照成年人仪式办理,但棺材必须刷上黑漆;若家庭富裕,可请来道师打斋。仫佬族人为体现出对老人的尊重,老人去世后,后辈无论如何都要购买棺材、孝布,办出葬酒,请阴阳先生、道师大操大办,并举行隆重仪式,由于开支很大,有的家庭往往因此而倾家荡产。老人丧葬的主要仪式有买水、装身、入殓、停棺、报丧、打斋、出山、安葬、安灵、上新坟、升天堂等十多种程序。由于受周围民族主要是汉族壮族影响较大,仫佬族的丧葬在本民族的特色之外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做法。总的说来,仫佬族丧葬礼仪繁琐,耗费也大,封建迷信色彩很浓。近些年来,随着思想意识的提高,仫佬族丧葬仪式迷信色彩逐渐消失,仫佬族人不再把举办葬礼隆重与否与孝顺相联系。仫佬族老人过世后,后辈虽然也要举办仪式,但大都视经济情况而定,少有进行打斋请客、大操大办的现象。

买水。老人去世后,晚辈立即将尸体移至厅堂,放在地铺上,在死者头前烧香、烧纸钱,即“落气纸”。长男或长女头缠白布,带上硬币2~3枚和一些香烛纸,手持罐子,到有活水流动的河、渠、塘边进行“买水”。买水者一路走一路哭泣,走到河边用罐子盛水之后,焚香烧钱,将硬币扔进河里,意即买上了水,然后抹干眼泪将水拿回家中。

洗身。在买水后进行。买水回来后,就在死者的身边转上一圈,用新毛巾蘸水给死者擦胸口和脊背,胸口擦三帕,脊背擦三帕,即洗身。一般是父亲去世由小儿子洗身,母亲去世由媳妇洗身。死者若为男性,还要用新买的剃刀为其剃头,象征性地前剃三刀,后剃三刀,寓意让死者一身干净,静心安息。

装身。即给死者穿寿服,整理容貌。老人所穿寿衣5~7件,成年人3~5件,寿裤3条,均为单数,贴身之处必须穿上“防老衣”。还要穿上寿袜、寿鞋,戴上寿帽。如果死者父母尚在,就要在寿鞋外套上一双新草鞋,表示在阴间仍不忘记将来父母去世时为他们戴孝。如果死者为女性,就要为她梳理头发,戴上头巾。之后,每位子孙取一块肉和几粒饭,放至死者口中衔住,寓意死者到了阴间不缺吃穿。有的地方还把银子放入死者口中,表示到了阴间不缺钱花,同时避免死者的灵魂回来喊叫,引起家中恐慌。

进棺。用同尸体长的白布一块,缝合下端两角,把尸体放在布上,脚套在缝合的一端。棺内放石灰或灯草。将尸体仰面平放,头放在棺材的小端,用麻袋作枕头;脚放在棺材的大端,称为“脚踏莲花”。有的地方在尸体的腰部要放一根黑带,防止寒冷。死者的左手拿一只小口袋,口袋里装些钱意为让逝者到阴间用;右手拿一块小手帕,意为让逝者赶集用。有的地方用一条长约260厘米的白布垫于棺内,上置尸体,并将白布的一端绕至脚下,折回覆盖于尸体上,至胸部为止。尸体旁塞上死者的旧衣,房族和姻亲各以一块30多厘米的白布盖于尸上。

设灵。死者进棺、封棺之后,道师在棺前摆放一张小桌子,在桌子上设置用红纸书写的灵位牌。灵位牌上写字三行,中间是死者名字,左右是死者生卒年月,牌前供一碗饭,上放一个熟鸡蛋和一双筷子进行祭祀。出殡前,死者灵位灯火日夜长明,香烟不断,早晚供奉,气氛十分庄严肃穆。

出殡。打斋结束后即举行。据载,各地出殡仪式略有差异。有的地方出殡时,把棺材搁在两条板凳上,道师杀一只小鸡,把鸡血淋在棺材上。孝子孝孙斟酒后,法师对水一碗、香三根作法念咒,之后把香抛向前方,棺木即可抬起。有的地方在棺木抬起时,须在棺木上打破一只水碗。孝子捧灵位、持孝棍在前边走,有雨也不能撑伞,凡遇人都必须下跪,表示自己罪孽深重,祸延父母过世,向世人谢罪。有的地方移棺出村时,在棺木上系桃树一枝以驱外鬼。孝子孝孙穿孝服,手持孝杖,哭泣送葬。棺木抬出村外后,孝子必须在棺前再次举行祭礼,祭品有鸡肉、猪肉各一碗,白米饭二碗,米酒、香纸若干。棺前摆灵位,祭品摆在灵位前。孝子孝孙依次跪拜、奠酒,给死者饯行。有些地方在棺材上扎有棺罩,即用竹篾搭架,装饰上彩色纸条,上插纸鹤,装有顶马,即按照桂剧的人物画脸谱,着戏装;办抬阁,阁上坐有一戏装女孩等。(www.xing528.com)

下葬。出殡前,按风水先生择定的佳地挖好墓穴。日期、时辰和葬地都要请风水先生定好。棺材到坟地时,由地理先生主持,按选定的吉时良辰,在墓穴等距离放置四枚硬币,再烧芝麻秆,罗盘定方向,杀一只大公鸡,将鸡血淋在坟坑及棺材上,祭祀“五方神龙”,同时往墓穴内和跪在周围的人撒些白米和硬币,然后问孝子孝孙:“要富还是要贵?”一般回答:“富贵双全!”答完后放棺下葬。据说,这样可以驱邪,荫福后人,生者和死人都能丰衣足食,生活幸福。随葬物品简单,为粮食坛一对,一个装五谷种子,一个盛糯米,放在棺木的两旁(有的放在坟穴近处开挖的两个小穴),名为“左仓右库(或东仓西库)”。陪葬物还有“千年饭”,即放于棺材前的一碗饭,饭上放一个鸡蛋,蛋旁插一对筷子。棺木下葬时,所有的送葬者都跪在墓的周围,用手帕、衣服接道师向四周撒下的白米或一些硬币。民间认为,吃了这些米身体健壮。仫佬族惯行一次葬,但有些仫佬族人相信“风水”,如果死者葬后三五年内家中出现不祥之事,经占卜认为是坟地不吉利带来的报应时,就要请风水先生再择日选地,移棺捡骨再葬。

拜新坟。民间认为:老人死后不能立刻上天堂过日子,还需在阴间修行三年,在升天堂之前,不能与祖宗同时享祭,也不能与祖宗同期于清明节扫墓,要等三年期满灵位归宗了,才能与祖宗同时享祭和同期扫墓,因此后辈要在三年内进行拜新坟活动。下葬后第三天,孝子要上新坟拜祭,称为“复坟”。以后连续三年,死者的所有直系血亲每逢春社日,即头年二月初一,第二年二月初二,第三年二月初三,都要拜祭新坟。祭祀仪式与周围汉、壮族基本相似,祭品除必备的酒、肉、饭、香纸、红蜡烛外,第一、二年要有黄花草汁浸泡糯米蒸黄色糯米饭,第三年用枫树叶或红蓝草汁浸糯米做成黑色或红色糯米饭,表示孝期已满,当年便可脱孝。

重葬。也称二次葬。这是骆越文化的积淀,同属骆越后裔的壮、毛南等族都有此种习俗。重葬时,有的亲生子女刺手出血后擦骨上,有的用枫树叶煎水来洗,代替刺手擦血,然后捡骨装入木匣里重葬。

升天堂。仫佬族为去世三年的死者举办的仪式。民间认为,死者葬后三年就可以升入天堂,归入本宗族,因此,需要法师为其作法,进行念经,请吃饭,帮洗澡,牵过奈何桥等。法师作法时,家人亲戚在旁边哭泣相送。送毕,法师烧掉死者灵位,把木灰放进香炉里,表示作法成功。人们披上红带子,喜笑颜开,互相庆贺死者升入天堂。

祭祖。仪式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至十五举行,初七接祖,十五送祖。在这段时间里,仫佬族每餐饭前都得先供祭祖先,然后家人才能食用。十四日晚祭祀仪式最为重要,除杀鸡杀鸭供祭外,还得以米粉合成指头大的小馒头,再与其他冷饭菜混合向空中撒去,散发给那些没有后代的孤魂野鬼,称为“施孤”,当天晚上还要烧大量的金银纸锭,烧毕将纸灰包好,第二天拿到河边放下水,给祖宗送去。以前,由于祭祖在仫佬族地区十分流行,消耗也大,导致很多家庭经济状况恶化。新中国成立后,仫佬族地区仍有祭祖行为,但祭祀活动已少,家庭花费也大为减少。

扫墓。仫佬族祭祀祖先的活动。祭祀以同冬为单位,各户联合进行,时间在每年清明节。清明前一天上午,冬里派人将墓地打扫干净,下午,各户派一人到墓地参加会餐,如果有60岁以上的男性老人,祠堂还得另备酒席款待。清明当天,各户到墓地供祭,之后按户平分生猪肉,晚上家家过节。第二天,五代以内的各户再到墓地供祭宴饮。旧时扫墓的费用开支庞大,据估计,多时猪肉、米、酒均可达到数百公斤,这些费用除米酒外,均由冬里负责,个人不用负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