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仫佬族宗教信仰简介-中国仫佬族

仫佬族宗教信仰简介-中国仫佬族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宗教信仰仫佬族没有统一的宗教,由先民的自然崇拜,发展到信仰多神。唐宋以后汉族道教传入仫佬族地区,与仫佬族原始宗教相结合,成为仫佬族人民信仰的主要宗教之一。罗城县仫佬族地区民间宗教活动概由道师主持,百姓信仰道教、崇拜神仙,道教崇奉的神灵都在信奉之列。

仫佬族宗教信仰简介-中国仫佬族

第一节 宗教信仰

仫佬族没有统一的宗教,由先民的自然崇拜,发展到信仰多神。过去仫佬族地区佛寺众多,既信佛教,又信道教,在道教之中又分茅山教和梅山教两种。随着仫佬族社会的发展和与外界交往的增多,基督教也逐渐在仫佬族地区传播开来。如今,原始宗教和外来的道教、佛教、基督教在仫佬山乡并列而居,在仫佬族中和谐共处。

一、原始宗教

仫佬族信仰多神,所崇敬的神、仙、鬼很多。天上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地上的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等自然现象,民间都认为有神、仙、鬼。祖先崇拜是仫佬山乡的普遍现象。对灶王、土地、社王、婆王、土王、盘王、雷王、白马娘娘、七里英王等神袛的祭礼敬奉,更是仫佬民间信仰的主要内容。这些观念根深蒂固地扎根于该民族的传统民间文化中,并作为民族的共性基因意识,世代传承着,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社会生活

作为原始宗教形式之一的自然崇拜,在仫佬族地区直至近代也还保留着许多痕迹。仫佬族先民认为,生儿育女时须按其生年属相,对照天干地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来替男孩选契娘,替女孩选契爷。因为自然物有灵,皆可认作孩子的契娘、契爷,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平安成长。另外在采集治疗牛疔病的草药、砍伐办丧事用的竹子时,先要在草药或竹子根部撒些米。认为植物也有灵,必须尊重它,并给予报酬,认为犯禁就会殃及活人。人们将村寨的后山称为“后龙山”,山上树木均为神树,不得砍伐,认为犯禁会触犯本村龙脉,给砍伐者和全村带来灾祸。仫佬族先民还认为,每个村寨或地域都有共同的保护神,如社王、婆王、灶王、牛王、山神等。这些神,有些是以大树、石头为标志。此外,仫佬族地区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龙王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的神话,有的还建有神庙进行祭祀,这都是对自然力崇拜的具体表现。

图腾崇拜把自然崇拜中已被神化的自然物与人类本身联系起来,认为崇拜物即自己所属群体的象征,也是自己所属群体的保护者。仫佬族图腾崇拜具有多样性,狗、牛、凤凰、蚂蜗、大象、猫、鼠、蝙蝠等均为崇拜对象。如对狗的崇拜,有“罗不吃狗”“吴不食狗”“莫不食狗”的传说。相传仫佬族罗姓祖先出生尚未满月,母即亡故,靠吃狗乳长大;吴姓祖先醉卧草坡之时,山火蔓延,随身猎狗以身沾水弄湿周围草地,使其免于火难;莫姓祖先家中遭难,幸得母狗救出,与狗仔同食狗乳,才得以长大成人,繁衍子孙。另外,对牛、凤凰的崇拜,也有“罗英驯牛”“金凤凰的传说”等。

鬼魂崇拜也是仫佬族的原始宗教形式之一。仫佬族先民认为,凡物皆有鬼,除人鬼外,还有树鬼、牛鬼、鸡鬼、水鬼、山鬼等等。鬼是害人的魔物,是灾难的根源,尤以凶死鬼、青衣鬼、鬼圩鬼凶恶厉害。仫佬族传说中,凡溺死鬼、缢死鬼必定要找个替身才能转世轮回,再度投胎为人,缢死者缢死之处,或埋葬缢死者的墓地,日落时至黎明前,常有缢死鬼鬼魂手拿绳套,等待替身。人一旦被鬼缠上,就会丧魂落魄,生病甚至死亡。这种恐惧心理,导致了仫佬族人对鬼“敬而远之”的崇拜观。他们把农历七月十四定为“鬼节”,当晚祭祀祖先后,还要到郊野焚香、烧化纸钱冥衣,撒“鬼饭”,布施无主孤魂,以免它们作祟害人。

祖先崇拜在仫佬族地区也十分普遍。从仫佬族流传的神话故事及仫佬族独有的依饭节所崇拜的神灵看,仫佬族的共同祖先神除了与其他民族一致的盘古大王、伏羲兄妹、女娲娘娘等外,还有本民族特有的祖先神,如仫佬族人在当地开基立业的始祖依饭公爷,拯救仫佬族先人的敕封香山梁善利王、敕封江东吴广惠侯王、乾天圣地灵应白马姑娘和新兵猛将梁九官等。仫佬族中的银、吴、潘、梁、罗、谢等大姓,都立有宗祠和冬祠,每个家庭都立有祖先神龛,祭祀自己的宗族祖先和家庭祖先,于初一、十五和过年过节时早晚烧香供祭。至今,这些姓氏仍保留着清明节家家扫祖坟、联宗祭祀宗祠祖先、七月初七迎祖先回家供奉、七月十五送祖先回归坟茔的风俗。这些都是祖先崇拜的具体表现。

仫佬族神龛

在原始宗教中,仫佬族通过人与鬼神的中介者巫师的念咒作法,以此与鬼神对话,从而达到影响、控制鬼神,驱魔消灾的目的。仫佬族中巫婆较为有名,称为“娅敬”,亦称“巴娅”。娅敬意为被鬼神附身而乱讲话的人。巴娅因在问鬼时用布蒙脸,故又称布婆。娅敬不是师徒相传,据称须有鬼神自来附身。巫婆都是本族妇女。娅敬自称代神发言,能知吉凶祸福,替人决疑。娅敬每替人问鬼,事主一般要给她一斤米和一些钱财。

二、道教

道教是仫佬族人民普遍信仰的宗教。唐宋以后汉族道教传入仫佬族地区,与仫佬族原始宗教相结合,成为仫佬族人民信仰的主要宗教之一。但是,这种道教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道教,而是仫佬化了的道教,或称为道教的仫佬化,如仫佬族道师在做法事过程中都吃荤。罗城县仫佬族地区民间宗教活动概由道师主持,百姓信仰道教、崇拜神仙,道教崇奉的神灵都在信奉之列。

仫佬族将道教神职人员称为“鬼师”,或者道师,即喃神人的意思。鬼师尊张天师为教主,又尊三元教主和梅山教主,奉太上老君为最高神。此外,鬼师还信奉本民族、本地区守护神。鬼师有自己的经书,用汉字夹杂土俗字书写,多是七字或五字一句的韵文。念经时仫佬语、汉语、壮语兼用,法具包括法衣、帽子、锣鼓、剑、法印、神像以及纸面具。做法事时,每请一神,就戴上代表该神的面具,一边舞蹈一边念经,有时还做娱神动作。人们认为鬼师的歌舞可以通神,消灾弭难。鬼师替丧家打斋,念经拜忏时供奉道教的“三清”;为别人驱赶鬼时则做当地的法事。鬼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度,平时师傅教徒弟读神书、经忏;当师傅为人打斋、驱鬼时,徒弟随同前去习法。(www.xing528.com)

建于唐代的白帝庙,为罗城县最早的道教寺庙

三、佛教

佛教在唐宋以后传入仫佬族地区,更增添了仫佬族人多神崇拜的内容,但其影响远不如道教。清代前期,清王朝推崇佛教,曾一度禁止道教传播,在仫佬族地区,佛教出现了一个兴盛的时期。据嘉庆修《广西通志》载:“天河獠在县东,又名姆姥……独喜浮屠,蔬食三年,谓之血盆斋,言为母报恩,群聚于佛寺,鸠钱具蔬,延浮屠超荐其父母,谓之忏斋。”当时罗城境内的佛教建筑有阁贲寺、开元寺、集福寺、崇福寺、方广寺、回龙寺、寿佛寺、多吉寺、丰安寺、象山寺、安宁寺、寿吉寺等等,县城北边口岸村的阁贲寺、城南孔家村的开元寺、城西梁莫村的方广寺和四把的集福寺为罗城四大佛寺。佛寺每年举行一次会期,附近村寨的人都前来参加。

清末,仫佬族地区的佛教已经衰落,仅有多吉寺、开元寺等几所寺院。民国时期更加衰微,有的寺庙被改作他用。至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无佛事活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恢复了少量佛事活动,重建有多吉寺、开元寺等佛教寺院。柳城县现有4个佛教寺庙,其中凤山开山寺,为广西四大名寺之一,在东南亚地区享有盛誉。下里圩西南凤凰山的泗洲寺,共有三栋寺舍,中间一栋正殿祀如来三宝,左右两栋偏殿祀关羽、韦驮、吴平大王、白马娘娘、雷公、电母以及三四十尊大大小小的神像。佛教、道教和仫佬族原始宗教的各种民间神位同处于一个寺庙中,这是仫佬族较为特殊的宗教现象。

20世纪初,仫佬族地区将看守佛教寺庙者称呼为“格佬香米”。“格佬”在仫佬语里为老头、老人家的意思。格佬香米的生活及其他费用依靠村上各家各户捐赠。仫佬谚语云“丐化(乞丐)升不上香米”,即格佬香米到任何地方都受欢迎,人们都愿意拿钱、肉、米给他,而丐化则享受不到这么好的待遇,二者的生活有天壤之别。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佛教在仫佬族地区的地位。

四、基督教

基督教最早大约于19世纪中期的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时期传入仫佬族地区。太平天国信仰基督教,创建拜上帝会,以教集众,以教反清。受太平天国的影响,咸丰三年(1853年),罗城县梁大等人在龙岸等处开设拜上帝台会,立广福堂;朱家才、罗廷拔等人在黄金等处设台拜会,立洪盛堂。1854年,潘龙源、潘亚开等人在天河县城设台拜会,名叫广明堂,以传播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名义,召集附近仫佬、壮、汉等民族群众参加太平天国,声势浩大,吓得县官及土豪劣绅四处逃遁。1857年初,太平天国李文茂部占据柳州,并派兵攻取柳城、罗城、宜山,重新设置机构,选拔官吏,将罗城县改名为朝阳县。1859年8月,石达开率领太平军回师广西,推进天河、罗城,占领宜山长达8个多月之久。在军事占领的同时,基督教思想也在传播行进中。洋务运动以后,西方探险家、拓金者和文化人先后深入仫佬族地区探险、挖矿和传播西方文化,基督教思想扩大了在仫佬族地区的传播。有史料记载,光绪初年,有西方传教士到柳城县沙埔古青村传教并开办教堂。1887年,罗城县东部的小长安已设有天主教堂。19世纪80~90年代,柳城、罗城等地都发生过群众袭击传教士,捣毁天主教堂的事件。1921年,传教士覃德摸等4人在柳城县东泉乡遭袭身亡。从太平天国到清末,是基督教在仫佬族传播的萌芽时期。这是西方基督教思想首次在仫佬族地区传播,这对地方官僚的封建统治和封建思想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对地方土著民族的传统思想和宗教信仰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怀群镇基督教教堂

民国时期,基督教在仫佬族地区的传播有了进一步发展。1934年,罗城县城设有宣道会一所。1941年,天河县城成立基督教会。

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50年代末,基督教实行自治、自养、自由的三自政策。1951年,罗城县东门乡章罗村有12人加入基督教会,隶属宜山教会;1984年东门乡大罗村有教徒5人。基督教在仫佬族地区的传播有三条路线:第一条是从柳州沿融江北上融水、融安等县,再往西到达罗城县东部和东北部的小长安、龙岸等乡镇;第二条是从柳州往西,过柳江、柳城等县地,到达罗城县东部和东南部的东门、四把等乡镇;第三条是从南宁北上,过都安、忻城,到达宜山、河池等县市,宜山往东到达罗城南部和西部的天河、怀群等乡镇。

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仫佬族中的传播合法化。1985年,天河街有教徒45人,乔善街有100人,怀群街有50人,天河黄甲屯有20人,小长安立新村有46人,信教群众大部分是女性。2000年以前,罗城县共有基督教活动场所10个,即兼爱乡振新、天河镇天河街、乔善乡田底等3个教堂;小长安镇立新、兼爱乡猫峒、怀群镇怀群街、宝坛乡岩岑、天河镇下甲、东门镇下风立和大崇等7个教点,有各族教徒共857人,兼爱乡振新教堂尚有一名牧师是南京神学院毕业的。据统计,2010年,罗城县各乡镇和主要村寨建有基督教堂20余所,遍及仫佬族城乡各地,有各族教徒数千人,其中以女性为主。柳城县也是仫佬族的主要居住地,现境内有基督教教堂24处,有各族信教群众3000多人。基督教会规定星期天上课,读经本,讲圣经,搞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