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仫佬族民族文学创作丰富多样

中国仫佬族民族文学创作丰富多样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仫佬族的民族文学创作涉及面广,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二)现代仫佬族作家的文学创作这一阶段的创作始于清末和辛亥革命时期,至1949年,主要成就有诗歌、散文、小说、歌曲、地方志和文艺评论等。

中国仫佬族民族文学创作丰富多样

第二节 民族文学创作

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古代仫佬族民间文学主要是靠口头创作,并一代代流传下来,其中民歌、神话、故事和谚语等占有重要的地位。宋代以后,仫佬族人民就有了用汉文创作的诗歌家谱、歌本、唱本及家庭书写的对联和民间雕刻的墓碑等。明清以后一直到民国时期,仫佬族人民创作了更多的诗歌和歌本、唱本及民族地方志、散文小说文艺评论等,成为了仫佬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当代仫佬族的民族文学创作涉及面广,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一、民间口头文学创作

仫佬族民间文学是通过口头传承的,分为韵文体和散文体两大类。

韵文体口头文学。包括古歌谣、古咒语、民歌以及道师唱词等。古歌谣和古咒语是仫佬族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伴随着原始宗教、娱乐和劳动而产生,虽然大多披着一层唯心史观的神秘外衣,但却表现了仫佬族先民征服自然的心理。古咒语是仫佬族先民在劳动生活中遇到一些可怕的东西时念咒的语言,以求解脱。如遇到大蛇就大声念咒:“大蛇啊,大蛇啊!交给天,交给地,天地给我做主啊!”以求天地保佑平安。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多,仫佬族歌谣的内容也在扩展,唐宋以后一直到近代,民歌有风俗歌、农事歌、苦歌、儿歌、情歌和叙述歌等类型,这些民歌扩充了时代变化的内容和汉、壮等民族的文化因素。

散文体口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笑话等。

神话,产生于原始社会,是仫佬族最早的散文体口头文学。主要有两类:一是反映仫佬族关于天地形成和人类起源思想的神话故事,有《婆王神话》《伏羲兄妹的传说》《水淹天安门》《天是怎样升高的》等,在仫佬族民间广为流传,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二是动物神话故事,有《猴子与蚂蚱》《狮子、老虎、猴子和水牛比本领》《聪明的小青蛙等》,这是仫佬族先民在狩猎中、在原始畜牧农业中,对动物的特性认识后,所作的艺术概况和艺术表现。

反映民族英雄人物的传说、故事,有《罗大庙的传说》《土主庙的来历》《真武神的故事》等,在唐宋以后广泛流行,是仫佬族人民反对封建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必然产物。

反映仫佬族山川地名、风物习俗的传说故事,有《山鹰姑娘》《垦王山》《善圣坳》《依饭节的传说》等,包含了仫佬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智慧。

反映仫佬族机智人物的故事,有《首乌的故事》《糖枣儿》《小黑炭》《张鬼师豆腐》《独龙罗盘》和《巧媳妇》《林狗和林猫》《潘曼故事》等。《张鬼师怕豆腐》《独龙罗盘》是讽刺鬼师、风水先生,戳穿封建迷信的佳篇;《潘曼故事》则是颂扬仫佬族民间传奇人物潘曼的机智勇敢、诙谐幽默,揭露财主奸商、贪官污吏丑态百出、狼狈愚昧的嘴脸,使受苦百姓扬眉吐气。

颂扬仫佬族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故事,有《桂花仙子》《达莲和苦娃》《七妹与蛇郎》等,反映了仫佬族青年男女为婚姻自由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文学创作

(一)清代以前以及清代的文学创作

古代仫佬族作家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记叙性散文。从宋代到清末,约有900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所存作品不多,但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很高,十分珍贵。宋代仫佬族诗歌作家有覃光佃、覃昌、覃庆元,史称“三覃”,为祖孙三代,都是融州罗城籍科举进士,皆为博学能文之人,都有诗作,影响较大。但现存的仅有覃庆元登桂林鱼峰时即兴吟咏的诗歌一首:“载酒听莺语,春风到处吹。鱼峰如有约,蜡屐正相宜。”明清时期,仫佬族地区有200多名科举人才,大多撰有诗作,但现存的主要是清代以后的诗歌。主要诗歌作家有谢庭树、雷觉人、吴肇芳、罗荫南、潘继岳、朱照南等。

谢庭树,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岁贡生,撰有谢姓族谱和字辈诗。族谱记载了谢姓先祖的由来、墓葬地、清初谢姓冬族情况。字辈诗有乳谱诗和号谱诗两首,为七言四句,乳谱诗云:“祖庭明朝则大方,衣冠黼鼥体元贞,芝兰毓香清书房,举会芳徽屏翰声。”号谱诗云:“志君天景圣时昌,庄敬淳和谷必长,上帝赐予德星位,贤嗣绍代居官光。”每诗二十八字,每字代表一代人,可供谢姓使用二十八代。这是仫佬族目前发现较早的乳谱和号谱同载诗歌,价值很高。

多吉寺

雷觉人,清代嘉庆年间罗城籍举人。留有诗作《游多吉寺》一首:“飞来疑凰到层封,古殿松高欲什龙。山树云收千点雨,僧楼风定一声钟。应知花事随仙淡,剩有苔痕抱石浓。闸倚寺门凝远目,千家忧乐击心胸。”表达了诗人游多吉寺的兴奋心情

吴肇芳,清末贡生,留有《叶公好龙》诗一首和七律诗两首。《叶公好龙》云:“盼得神龙到,方知好不同;钧台曾御后,叶县又依公;风雨苍茫外,丹青指颐中;腾龙疑化鲤,娱自但雕虫;何处应邀董,骑来不待冯;须胡思仿佛,窗户镂玲珑;令尹奇征虎,君王乐号熊;何如孙伯乐,驾野识云骔。”为五言八韵诗歌,以叶公好龙典故为线索,展开艺术构思,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伯乐的追念和赞扬,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罗荫南,清光绪岁贡生,留有诗作《登青陵山》《登庵堂山》和《登大罗山》七律三首,都是描写大山之作;散文有《重修黄金寺门墟路并建筑凉亭碑记》一篇。

朱照南,清道光年间举人。赋有《读于清端公傅有感》,全诗三十二行,为一长诗,影响较大。诗云:“珠州旧址虽草耒,凤凰为城烟雾天。不愁兵扰民未靖,人多裹足公独来。山西人物北溟号,天生将相有奇才。治罗五年真父母,熙熙民如登春台。忽然闻命已卓异,军民泣留感天地。再迁黄州又武昌,时危战苦无退避。谁与健者其尤龙,望花山下兵罗胸。死战黄州贼胆落,火焚公须倚剑冲。二十四日指挥平,调陛福建震威名。总制两江复巡海,白髯伟岸有风声。生来治兵善治盗。神感鱼壳何精忠。亲王大人素仰望,举公第一表廉清。呜呼于公真男子,身不贪生何畏死。苦衣糠粥咬菜根,留得清瑞照青史。宦海茫茫世路深,忠奸两字判人獸。读到英雄读公傅,一卷淋漓万古心。”

(二)现代仫佬族作家的文学创作(www.xing528.com)

这一阶段的创作始于清末和辛亥革命时期,至1949年,主要成就有诗歌、散文、小说、歌曲、地方志和文艺评论等。

1.诗歌创作

代表作家有龙谢兰、潘宝箓、银韦学等。潘宝箓一生从政、学两界,治学严谨,写作的诗文、碑文较多,现存《丹凤衔书》《咏龙潭晚照》《咏乐登仙迹》和《咏北岭覆钟》四首旧体诗,为咏吟罗城八景之四景诗歌;另有1940年为龙谢兰《十年吟咏集》作序,为散文。《咏乐登仙迹》诗云:“伊难寄迹著桥边,惹得人人羡学仙;莫道飞升感幻境,遗踪传下已千年。”乐登仙桥为明代建筑的三孔石桥,跨度大,设计合理,坚固美观实用,方便当地百姓往来,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深受人们敬重,每到重大节日,人们都到桥边烧香,感激先祖恩德,祈祷大桥造福子孙千年不垮。大桥距离县城5公里,桥水相伴,是罗城县的八景之一,有许多美丽的故事传说。

银韦学一生怀揣“一支缺笔”云游四海,诗作较多,但现仅存诗作两首,其一是在床头的墙壁诗,共十行,句式不整齐,有点自由诗的风格,表露出他当时的抱负和苦闷心情。另一首为《螃蟹诗》,诗云:“不在江河不在池,汪洋波内敢施为;两钳蹩蹩如铜剪,八爪尖尖似铁锥;腹内隐藏真琥珀,口中常吐假琉璃;君王莫笑身缘稳,天下横行更几时。”把统治者比作螃蟹,对人民作威作福、横行霸道的行径,进行辛辣的讽刺和入木三分的挖苦。

龙谢兰,是现代最有影响的仫佬族诗人,一生坎坷,但诗歌创作成就斐然,著有《十年吟咏集》,收录了其十余年创作的240首旧体诗,诗风质朴平易,作品题材广泛,种类较多,有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感怀世事和忧国慷慨悲歌,也有唱和友人、临行赠别的浅唱轻吟,深受仫佬族人民喜爱,在现代少数民族诗歌中也有较大影响。1948年7月,由广西桂林文化供应社出版,这是迄今发现的现代唯一的仫佬族诗集。打开诗集,便是压卷之作的《武阳古渡》:“芳草萋萋古渡口,载轻载重一孤舟。狂澜不起沙清浅,水自涓涓鱼自游。”一股清新的诗风扑面而来,仫佬山乡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似的自然景观展现在眼前,读后给人一种宁静、古朴和悠远之感。描写仫佬山乡自然风光、人文景物和物产资源的诗歌还有《汪洞圩市》《龙岸农田》《游罗城公园》等。例如《汪洞圩市》中写道:“每逢十日一成墟,热闹相传信不虚,更有奇珍山味好,冬菇冬笋并香猪。”诗人交游广泛,足迹所至,往往留下动人的诗篇,在桂林写有《七星岩》《紫金山》《伏波山》《象鼻山》等诗歌。抗日战争期间,龙谢兰先后撰有《战声》《送出征》《抗战诗五首》和《赠前方战士》等抗战诗歌,唱出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奏响了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的高音和强声,是在仫佬族近现代文学中思想和艺术成就最高的篇章,是龙谢兰诗歌中最富光彩的篇章,在国内影响较大。例如在《鹧鸪天·赠前方战士》中写道:“弹雨枪林百战身,征袍虽旧血花新。劝君更下一番力,杀尽胡儿好洗尘。驱虎豹,斩荆榛,莫言杯水与车薪。亡秦三户犹云楚,况有同胞亿万人!”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顽强意志和必胜信心。

2.散文、小说和文艺评论

代表作家有罗城籍周钢鸣、曾敏之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周钢鸣,1928年9月赴上海谋生,并在《社会生活》杂志社工作。1933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担任《大美晚报·文艺街》周刊编辑和《生活知识》编委,并撰写文艺评论、散文、速写。1935年,创作《救亡进行曲》,在国内影响较大。1942年,在广西桂林任《人世间》杂志副主编,发表散文《真勇者罗曼·罗兰》《正义战争与文化创造》等,文笔犀利,底蕴深沉,富于哲理。抗战胜利后,在广州主编政治评论刊物《国民》。1946年秋,到香港工作,任达德学院文学系教授,编辑《文艺丛刊》,发表《论杂文创作》《方言文学》及长篇小说虾球传》,出版《论文艺改造》和《论群众文艺》等论文集。曾敏之生于1917年,祖籍广东梅县。1941年,在广西桂林任《大公报》记者,开始散文创作,如描写苗瑶民族风情的散文有《烧鱼的故事》《芦笙会》和《遇旧》等,发表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司马文森主编的《文艺生活》和鲁彦主编的《文艺杂志》等,都是当时有影响的文学刊物,成为大后方文坛引人注目的一颗新星。抗日战争期间,曾到桂林采访白崇禧,到西安采访周恩来等。1948年任重庆《大公报》主任,后到香港工作,任大学教授和报社负责人。曾敏之是罗城县著名散文家、诗人和资深报人,以散文、杂文为代表,出版有《拾荒集》《望云楼随笔》《望云楼诗词》等文集16卷。现为香港作家协会创会会长、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创会会长、中山大学客座教授、香港《文汇报》副总编辑。

(三)当代仫佬族作家的文学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仫佬族文学获得了新生和空前发展。1956年,包玉堂在《广西文艺》发表处女叙事长诗《虹》,而后两年又连续发表《走坡诗组》《歌唱我的民族》《凤凰山下百花开》等诗歌,赢得了全国的一片掌声,由此拉开了当代仫佬族文学的创作帷幕。从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罗城县涌现出包玉堂、吴开庭、赖锐民、覃克光、梁瑞光、何宜、唐克政等18位业余作家。改革开放以来,仫佬族在民歌、诗歌、散文、杂文、小说、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新闻、文艺评论、民间文学和文学理论、思想研究、新闻出版等许多领域,涌现了200多名仫佬族或罗城籍作家、作者群体,创作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文学艺术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作家兼写多种题材的文学作品,而侧重某一方面的发展。

诗歌作家群体。有包玉堂、潘琦、刘名涛、龙殿宝、常剑钧、包柳泉、吴才宏、梅开义、吴真谋、罗永能、何明礼等60余人,累计发表诗集数十部,诗文作品数千首。1984年,由罗城文化界创办的《衔书诗辑》,主要刊载罗城各族作家的诗歌作品,以古体诗为主,每年出版一期,现已收入各类诗歌6000余首。

散文作家群体。有潘琦、罗日泽、龙殿宝、常剑钧、银锋、银建军、包玉堂、包晓泉等,共约20人,出版各类散文作品数十部。这些散文充满着乡土味的纯真,具有质朴敦厚的民族特色。银锋的散文多为短小精悍之作,笔调素淡,娓娓动人。银建军的散文长于回忆性的叙述中抒情,又在叙述、抒情交织的文字当中,诉说一些人生哲理。罗金城的散文作品有《墓碑上的雪莲》《草堂情思》《亚运村抒怀》和《美哉,仫佬山城的路树》等,以旅游散记为主。

小说作家群体。有魏升焜、潘琦、唐海涛、唐海练、袁昌贵、谢和光、吴才珍、银启程、汪凯、吴美芳、吴盛枝、吴邦国等,共计20余人。廖润柏的“瓦城三部曲”在文学界颇有影响。唐海练、唐海涛、袁昌贵、刘冠蓝、任凯等人的作品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

戏剧影视作家群体。1959年,包玉堂参与创作的歌剧刘三姐》,享誉海内外,至今盛传不衰。自1980年以来,仫佬族戏剧影视进入繁荣时期,涌现了赖锐民、魏升焜、常剑钧、刘冠英、刘冠蓝、任君、吴奇洪、陈丽凤等一大批戏剧作家群体,戏剧代表作品有《仫佬剧的诞生》《潘曼小传》《鸡生鸭熟》和《粤西初仕》《王二接妻》等,影视代表作品有电视剧《姑娘的追求》《潘曼》和《一代廉吏于成龙》等。

文艺评论作家群体。有刘名涛、吴盛枝、银建军、温远涛等,共10余人。

民间文学作家群体。有包玉堂、潘琦、吴保华、谢运源、吴盛枝、龙殿宝等,共5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仫佬族民间文学的采录编写和出版工作。1953年,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调查组到罗城县采录仫佬族民歌《走坡情歌》《婚礼歌》和古条歌《八寨赵金龙》《土旺歌》等。1958年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到罗城县采录仫佬族民间故事《潘瞎子》和《吴平大王的传说》等。包玉堂、吴开庭将自编新歌投往《宜山农民报》。1979年,黄书光、莫勇继、吴盛枝等到罗城县采录《石览王的传说》和一些民歌。1979年,王戈丁著有《仫佬族文学概论》介绍仫佬族民间故事《凤凰山》《垦王山》《鸳鸯石》《乌首的故事》《柴的故事》等,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仫佬族民间文学。

总体而言,当代仫佬族作家和文学创作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一是各类作家群星璀璨,形成了一个梯队建设、结构合理的作家群体。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已产生了仫佬族和罗城籍的各类作家200余名。仫佬族只有20余万人口,却涌现了百余名老中青作家,所占本民族的人口比例较高。各类作家人才辈出且有连续性,20世纪三四十年代,罗城籍及仫佬族作家的代表人物有周钢鸣、曾敏之和龙谢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直至70年代,活跃于广西文坛的是包玉堂、刘名涛等;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引领文坛风骚的有潘琦、廖润柏、常剑钧、龙殿宝、赖锐民等。

二是文学创作门类齐全,民歌、诗歌、散文、杂文、小说、戏剧、影视、书法、绘画、民间文学、文艺评论、思想理论等各个领域,无所不包,甚至在新闻出版等领域也有专家;各类文学创作层出不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三是仫佬族作家群体中家族传承色彩浓厚,有许多是同冬同族同姓作家,或父子,或祖孙三代都是作家。宋代覃光佃、覃昌、覃庆元祖孙三代都是科举进士、诗人,史称“三覃”;清代潘继岳、潘庆元、潘宝箓祖孙三代都是科举人才、诗人,史称“三潘”;清末吴肇芳、吴肇周兄弟二人都是贡生。当代包玉堂、包晓泉、包柳泉父子三人都是诗人、作家,有“三包”之美称;银锋、银建军父子二人都是散文作家;唐海涛、唐海练兄弟二人都是诗歌、小说作家;等等。

四是仫佬族作家的作品主题和内容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教育性。周钢鸣、曾敏之和龙谢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创作,是为中华民族的翻身解放和民族独立所呐喊、服务;包玉堂的诗歌则大多是歌颂党的民族政策以及祖国和仫佬山乡的新变化;廖润柏的小说、常剑钧的戏剧更能反映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潘琦的创作路子颇为宽广,作品具有突出的民族性、教育性、鼓动性。这是仫佬族人民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杰出贡献。仫佬族作家群体的形成发展,折射出当代少数民族追求民族文化进步和发展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