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其他民族的岁时节庆民俗多样丰富

其他民族的岁时节庆民俗多样丰富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蒙古族的岁时节庆民俗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最具民族特点的节日是那达慕大会。长期以来,蒙古族人民把他作为民族发展的“圣主”加以崇拜。成吉思汗纪念节,既是一个敬仰、怀念民族英雄的节日,又是一个民族欢聚的节日。(三)维吾尔族的岁时节庆民俗受伊斯兰教影响,维吾尔族的许多民俗节日都是与宗教节日合而为一的。

其他民族的岁时节庆民俗多样丰富

(一)蒙古族的岁时节庆民俗

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最具民族特点的节日是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娱乐、游戏。它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盛会。

那达慕没有确切的日期,一般是在天高气爽、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的七八月间举行。那达慕是一个综合性的欢乐、交际节日,其活动内容是多方面的:

第一,竞技比赛。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强悍尚武的民族,喜欢骑马、射箭、摔跤,被称为“男儿三艺”。因此,赛马、赛箭、赛摔跤一直是那达慕大会的主要内容。比赛时,赛手们都穿上具有民族特色的赛装,各显奇技。胜利者被誉为“那钦”,即草原上的雄鹰,不仅获得重奖,还特别受到人们的崇敬。

第二,文艺演出。蒙古民族是一个善歌善舞的民族。在那达慕大会上,专业的、业余的文艺爱好者,演出各种活泼欢快的文艺节目。久别重逢的牧民朋友,喝着芬芳的美酒,吃着手把肉,拉起悠扬的马头琴,载歌载舞,在茫茫的草原上,出现一片欢乐的海洋

第三,商品贸易。游牧的蒙古人,长年分散生活在大草原上,平时很少去城里商店购物。精明的商人们,利用那达慕大会牧民大集会的机会,搭起各式货棚,货品琳琅满目,供牧民们购买。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那达慕大会成了内蒙古各地推动改革开放、繁荣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

成吉思汗纪念节 成吉思汗纪念节又称为“成吉思汗祭日”或“祭成陵”,是蒙古族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成吉思汗名铁木真,是统一、发展、振兴蒙古的伟大人物。长期以来,蒙古族人民把他作为民族发展的“圣主”加以崇拜。

对成吉思汗的祭奠,自元代始,一年四季各祭一次,即农历三月二十日、五月十五日、九月十二日和一月三日,每次祭祀仪式各异。每至祭日,各地的蒙古人纷纷来到成吉思汗陵园。陵园建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中部伊金霍洛的甘德利敖包上。陵园内有成吉思汗的塑像及他用过的长矛、战刀等遗物。达尔扈特人的祖先是成吉思汗的禁卫军,所以祭奠礼由达尔扈特人主持进行。参加祭奠的人们向成吉思汗的塑像敬献美酒、鲜奶和哈达。解放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祭典更多地是被其他各种纪念活动所代替,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在纪念日中,还同时举办那达慕,演出民族歌舞,进行骑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比赛。成吉思汗纪念节,既是一个敬仰、怀念民族英雄的节日,又是一个民族欢聚的节日。

(二)藏族的岁时节庆民俗

藏族是一个月月过节的民族。除了民俗节日外,还有大量的宗教节日。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主要有:

甲布罗萨 藏历新年,是各地藏族民众普遍欢度的传统节日藏语称为“甲布罗萨”。各地的“年”不尽一致。拉萨地区以正月初一为新年,楚河地区以十二月初一日为新年,昌都地区以十一月初一为新年。各地欢庆新年的形式也有不同。

在拉萨地区,人们在十二月中旬即准备过年。正月初一祭佛是新年的头等大事,家家把插满青稞苗的木盒、麦穗及各类油炸食品摆在佛龛前,预示农业丰收和吉祥富裕。取吉祥水是新年中不能缺少的,新年早晨天未亮时,妇女们即要到河边背吉祥水,全家用它洗漱和饮用。老年人也要去背水,用来饮牲口,寓示一年中人畜平安。之后,全家换上新衣,老少按辈分入座,由长辈拿来“切玛”,即用酥油和糖做的吉祥饭,每人抓食一点。长辈祝晚辈吉祥如意,晚辈祝长辈身体健康。

初二,亲友走访祝贺。客人一进门,向主人道一声“扎西德勒”(吉祥如意),主人迎上前去回敬“扎西德勒”。主人端来“切玛”,招待客人。客人要先按规矩祈敬神灵。之后主人请客人喝酒,为了尊重主人,客人必须先喝三口再将一满杯喝干,即所谓的“三口一杯”。走访活动一般要持续三五天。这期间,藏民们要身着各式民族服装,或在广场或在草地上载歌载舞,或举行赛马、角力、拔河等竞技比赛,一起欢度新年。

雪顿节 藏历六月十三是藏族的雪顿节,它是藏族人民传统的节日。“雪”是藏语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宴会”,雪顿节即吃酸奶的节日。后来,雪顿节的活动内容逐渐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藏戏节”。

在14世纪末,宗喀巴创建藏传佛教格鲁派,极力强调不杀生。藏历五月中旬以后,气候变暖,各类小虫繁生。藏传佛教格鲁派各寺院为了避免藏传佛教僧人外出踏死那些小生灵,不准他们外出,只准在寺内修炼,直到六月十二日才开禁。藏民们敬佩僧人们的慈悲之心,纷纷拿出酸奶子进行施舍。这一天僧人们也可以尽情欢耍,遂成风俗。清康熙年间,五世达赖正式确定六月十三日为雪顿节。规定过节时不仅要施舍酸奶还要演出藏戏,各类活动由政府统一组织安排。节日期间,政府官员停止办公,要到罗布林卡陪达赖看戏,看戏中间喝酸奶子。拉萨城内的市民及附近的牧民也可以进罗布林卡观看演出。解放后,雪顿节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这一天,人们都穿上节日盛装,带上酸奶,来到罗布林卡,互致祝福,载歌载舞,演出藏戏和其他各种文艺节目,十分热闹,雪顿节真正成了民族欢庆的节日。

望果节 这是农业区藏民除了藏年以外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藏历七月中旬至八月举行。其时青稞、小麦等农作物即将开镰收割,所以望果节又称为“丰收节”。据说这一节日最初流行在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农业区,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最初是开镰前举行的祭神活动,求神赐福,后来演变为群众性的节日活动。人们选择吉日,穿着节日盛装,带着青稞酒、酥油、糌粑,汇集成群。前面有人举着佛像,背着经书,打着经幡,众人跟随其后,在即将收割的农田中绕行,祈祷神灵保佑顺利收割,获得丰收。之后在田野上举行各种竞技比赛和歌舞表演,人神共娱。

(三)维吾尔族的岁时节庆民俗(www.xing528.com)

伊斯兰教影响,维吾尔族的许多民俗节日都是与宗教节日合而为一的。

肉孜节 也叫开斋节,时间是在回历十月一日。成年穆斯林每年都要守斋一个月。按照回历,九月是斋月,9月1日至10月1日之间,人们只能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食,白天禁止饮食,并禁止房事。封斋期满之日,即十月一日开始恢复正常,故称为“开斋节”。这一天穆斯林们要沐浴净身,穿上节日服装,去清真寺做礼拜,之后向阿訇道安。然后互致“色俩目”,即祝安康。礼拜后,由阿訇带领游祖坟,为逝者祈祷。之后,互相登门拜访,互赠食品。节日期间,男女老少都出来游观,节日一般要进行三天。

古尔邦节 肉孜节后的70天左右为古尔邦节,一般是回历十二月十日至十三日,意译为“宰牲节”。这几天是伊斯兰教徒在圣地麦加朝圣的高潮,各地的穆斯林也举行祭祀真主的活动。

古尔邦节的来源与宗教传说有关。据说“先知”易卜拉欣梦见真主安拉的启示,命他杀死爱子作为献祭的牺牲。实际上,这是真主在考验他的真诚。易卜拉欣毅然接受真主的旨意。正在他动手杀子的一瞬间,真主的使者牵来一只羊顶替。从此,阿拉伯人便以此日(十二月十日)为宰牲祭献的节日。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后,维吾尔族等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接受了这个节日,成为习俗。

节日之前,家家要扫除房屋,制作精美的糕点。节日这一天清晨要沐浴,穿上节日盛装,庄严地去清真寺。由阿訇率领举行礼拜,向麦加方向礼拜,阿訇讲解《古兰经》真义,之后人们互拜,道“色俩目”。然后举行宰牲仪式,将肉分给亲友和送给穷人。礼后,亲友互访,互致“色俩目”,主人设宴,招待客人。

诺鲁孜节 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据说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维吾尔族的先民们,把晚冬和初春昼夜持平的日子称为“生日”、“年头”,并把这个月称为“羊羔月”。这是一个大地回春、草木返青、母羊产子的时节。这时牧民一面欢度节日,一面清点安全越冬的牲畜,准备去草原放牧。后来随着定居生活,由游牧转为农耕,开始为节日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

在公历的每年3月20日至22日,昼夜时差相等,每天夜晚12点,打击诺鲁孜鼓,宣告天下节日来临。听到鼓声的人们,纷纷来到击鼓的地方,举行庆祝活动,唱歌跳舞,直至天明,这是诺鲁孜节的开幕。第二天,从日落开始至次日日出时为止,人们拉琴、唱歌、跳舞,尽情欢乐。第三天,是互有怨恨的人们相互拜访,谅解和好,甚至一些离异的夫妻协商破镜重圆。早餐后,人们聚集到德高望重的长者家中,商议如何帮助贫困人,家家户户自愿捐款。并且为鸟儿筑巢,以利于他们繁殖。还要全民总动员,造林美化环境。诺鲁孜节充分体现出维吾尔族人民善良助人、关注社会、保护环境、惠及鸟兽的民族精神

(四)彝族火把节民俗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现有人口776万(2000年),是我国第七大少数民族。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及广西西北部。

彝族有许多颇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尤其以“火把节”最为著名。

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几乎所有彝族人都过这个节日。但各个地区过节的时间、内容与形式不尽一致。在大、小凉山地区,火把节是在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贵州地区的火把节是在六月初六。火把节当晚吃完晚饭后,家家在门口点起一个火把,全村寨则在广场上点起一个更高、更大、更粗的火把。集会时,各家将自己的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人们围着火把载歌载舞、饮酒、赛马,并用松脂散火为戏。凉山地区的彝民们,在火把节那一天,外出的家人都要赶回来吃团圆饭。饭前杀鸡祭祖,饭后举行点火把仪式,由家长点火,举火把照亮家中的每一个角落,边照边祈告,要烧跑一切恶鬼保一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并以村为单位手持火把集会,之后在田间绕行,将火把插在田埂上。游巡田间之后,人们围着篝火,弹月琴、吹口琴,边喝酒边唱歌,通宵达旦。

彝族的火把节的来源,有种种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大力士阿提拉八。据说古代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热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提拉八。天上大力士因比赛败于地上的大力士而怀恨在心,向天神诬告人间的百姓目无天神,触犯天条。天神大怒,散放出许多害虫铺天盖地祸害民众,事情发生在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地上大力士立刻率领民众,人人手握火把烧虫,最后消灭了害虫,保护了人间的庄稼,获得丰收。为了纪念救星阿提拉八,遂把每年的这一天作为“火把节”。实际上火把节的真正源头是彝族的先民们在上古时代的火崇拜。他们把火看成是光明之神、生命之神、族群的保护之神。

(五)壮族的三月三节

三月三节因在夏历三月三日举行而得名,是壮族、侗族苗族布依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瑶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的三月三节最为著名。

壮族庆祝三月三节的方式是赶歌圩,即举行盛大的唱歌集会,所以又称为“歌圩节”、“歌婆节”。这天,人们除了蒸五彩米饭、煮红皮鸡蛋,祭祀祖先、招待亲友外,主要活动便是去参加“歌圩”。传说这一节日是始于纪念歌仙刘三姐。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欢聚圩场。青年男女终日对歌,以歌代言,表达爱情。如情投意合,便定下终身。姑娘们还常常把精心绣制的绣球拿在手中,抛向中意的小伙子。老年人、壮年人也参加对唱,只不过表达的内容不同而已。成百上千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因景生词,随口对唱,此起彼伏,形成一片歌的海洋。

三月三节是一种欢乐的交际节。对那些分散居住在大山中的各族民众,平时很少有机会见面。利用节日,进行快乐的人际交流,并为青年男女创造一个择偶的机会。这种以歌传情择偶的习俗,实际是远古时期族外婚的古老遗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