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原始歌舞及其中的戏剧因子

原始歌舞及其中的戏剧因子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原始歌舞及其中的戏剧因子原始歌舞蕴含着大量的戏剧因子,这已为众多中国戏剧史著作所论及,这些著作极易获寻,因此本书对中国戏剧不作过多描述。另外,关于太阳神、月亮神崇拜及其对于戏剧发生的作用,在《中日韩戏剧文化因缘研究》一书中,也已有过详细论述,此处不赘。“葛天氏之乐”这段文字,非常清楚地表明,原始歌舞对生产劳动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重复与模拟,其间有很浓重的祭祀、祈祷的巫术意味。

原始歌舞及其中的戏剧因子

第一节 原始歌舞及其中的戏剧因子

原始歌舞蕴含着大量的戏剧因子,这已为众多中国戏剧史著作所论及,这些著作极易获寻,因此本书对中国戏剧不作过多描述。另外,关于太阳神、月亮神崇拜及其对于戏剧发生的作用,在《中日韩戏剧文化因缘研究》一书中,也已有过详细论述,此处不赘。

中国戏剧最初是从原始歌舞发展起来的。王国维先生对中国戏剧的定义,有所谓“以歌舞演故事”一说,可谓鞭辟入里。

中国自古就是个歌舞之国,古人的乐歌舞蹈,多与原始的生产劳动结合,与部落中祭祀活动相伴。在早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有的表现狩猎的情形,有的呈现农耕的场面,有的再现敌我厮杀的场景,还有的反映原始崇拜与禁忌,等等。《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曰:“三人掺牛尾,投足以歌,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从中可知,葛天氏以牛尾作舞具,足踏地为节,唱八首歌曲,显系乐舞形式。

远古时代,中国先民劳作的工具极其简单,甚至有时徒手而作,因此,狩猎、农耕艰辛异常而收获甚微。而且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不同群体、不同部落间,有时拼得你死我活,血腥而残酷。那么,古人为何还要以歌舞形式再现这些场景?有人认为这样有助于解除疲劳。真是这样么?那不是会增加疲劳的么?战斗的场面是血腥的,也免不了有自己身边的人死去,那古人为何还要重温痛苦的记忆?

给这个问题一个合理答案的关键,是要考察远古时代的国人在哪里重复这些劳作、战争的场景。研究认为,这些歌舞每每在祭祀场合进行。祭祀是祈求、感谢、巩固丰收或胜利的仪式,这是古人求诸神秘力量的重要形式。古人相信:通过祭祀,人们可以与上天、神灵沟通,歌舞是天人沟通的手段,特别是歌哭之声,能够直接达于所祈求的神祇。在秉持“天人合一”观念的中国人看来,这是顺理成章的。“葛天氏之乐”这段文字,非常清楚地表明,原始歌舞对生产劳动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重复与模拟,其间有很浓重的祭祀、祈祷的巫术意味。根据研究,这八首歌曲表现的主题为:《载民》一曲,歌颂负载民众的大地;《玄鸟》一曲,反映葛天氏鸟图腾崇拜;《逐草木》,祈求草木远离人类;《奋五谷》,祈祝五谷丰登;《敬天常》,表达人们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愿;《达帝功》,欲充分发挥天帝的功能;《依地德》,表达人们坚决按照地面气温变化耕作的决心;《总禽兽之极》,则祈祷禽兽繁殖到最高程度。[1]

此外,远古五帝时代的《云门》、《咸池》乐舞之中,有太阳神崇拜的影子。屈原创写的《九歌》,反映了楚地民间歌舞祭祀的场景。从描写看,楚地的歌舞祭祀已蕴藏有戏剧的要素——人物扮演。

在先秦时期,歌舞是古人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人们在婚礼仪式上唱歌跳舞,以表达喜悦之情及对新人的祝福;在生儿育女之时欢歌劲舞,来祝贺添丁增口及祈祝新生儿健康成长;在哀肃的葬礼中,也时常以歌舞的形式表达哀恸,并祈求死者安息。在中国,还有一些奇特的习俗,比如:吵架时,也有用歌唱来互相詈骂、表达不满甚或仇恨情绪的。因此,中国歌舞有两项比较特殊的类别:歌哭和歌骂。所谓“哭嫁歌”与“哭丧歌”,是为歌哭之代表。(www.xing528.com)

尚书·汤誓》可作为歌骂的典型。书中记载,夏国之君桀,荒淫残暴,百姓苦不堪言,于是他们唱出这样的心曲:“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桀自比太阳,对百姓实施暴政,老百姓恨得咬牙切齿,指桑骂槐道:太阳你什么时候死,我们愿意和你同归于尽!可以说,它是中国记录在案的最早的咒骂太阳之词,是元杂剧窦娥冤》【滚绣球】曲哭天骂地的先行者。《荀子·成相篇》被认为是说唱艺术的远祖,以五十多节的乐歌来责骂统治者的愚昧无耻。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孟姜女,正是歌哭与歌骂集于一身的代表性人物形象。

《毛诗序》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歌舞是古代中国人情感表达时最喜用、又最便利的形式。而哭与骂,是痛苦与激愤之情最激烈、最极端的表现。哭骂与歌唱的结合,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感情表达方式与宣泄手段。歌哭歌骂是中国人用以寄托浓烈怨恨情感的载体,至今依旧在广大老百姓中流传着,且行之有效。河南三门峡灵宝一带有“东西常骂社火”,东西常是两个自然村,每年正月初二到十六,村民们举行“骂社火”活动。主骂人叫“骂家”,每每站在大鼓面上开骂,把一年来对对方村的怨气都宣泄出来,把村里的歪风邪气都数落一遍,骂赌博、骂懒惰、骂陋习、骂不孝,更骂贪官污吏、骄奢淫逸、地痞流氓的横行乡里、庸官之不作为等。中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生前很重视,说这“是群众对平时被压抑的意见的一种异常形态的宣泄,一种公开的社会批评”。[2]据报道,不久前电视新闻还播出这样一则消息:一大学生车祸身亡,他生活在乡村的母亲遭此打击,不吃不喝不言不哭多日,大家知道这样下去很危险,终于,在她一位知心姐妹的劝说下,那母亲突然大声歌哭起来,把儿子二十年来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经历,都纳入歌词,即兴编制,哀哀而歌,呼天抢地,捶胸顿足,哭歌良久,人就好受多了。中国的歌哭歌骂习俗对朝鲜半岛影响较多,故中韩两国戏剧中都有基于这两项民俗的剧目和人物形象。

音乐有声乐与器乐之分,声乐的出现先于器乐,一般认为器乐直到新石器时代才出现。相传女娲创造了笙簧,伏羲制作过琴瑟。器乐出现后,中国人还是十分重视声乐,所谓“丝(弦乐)不如竹(吹奏乐),竹不如肉(人用嗓子歌唱)”,反映了国人视声乐超过器乐的观点。

中国最早的舞蹈有明显的集体舞性质,具有悠久历史的“踏歌”就是这样。踏歌起源很早,大通马家窑舞蹈盆上画的,就是女性月下集体舞动的踏歌式画面。隋唐时期踏歌发展到高峰,并向周边国家传播,至今依然保存和活跃在中国的边疆地区与东亚邻邦。如藏族的跳锅庄、景颇族的金再再舞、朝鲜半岛的“抗抗水月来”及“女圆舞”,还有日本的“舞踏”、“盆踊”,等等,都可以看作古踏歌的传承或变形。在整个东亚汉字文化圈中,基于踏歌的戏剧十分多见。

img11

日本女踏歌(《年中给事绘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