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歌舞文艺与城市娱乐:歌舞节踏地

歌舞文艺与城市娱乐:歌舞节踏地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既而相与联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其实,我们也可以从两段材料中看出,在汉代,踏歌已经具有了“联臂”“踏地”等基本艺术元素,而且此时的踏歌活动也颇具规模。胡太后所在的北齐政权是鲜卑人的后代,因此她的踏歌表白法也就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少数民族的色彩。此外,在西南少数民族舞蹈中,如纳西族的阿哩哩、跳脚,彝族的打跳等,都属踏歌一类的舞蹈形式。

歌舞文艺与城市娱乐:歌舞节踏地

前文描绘了大唐上下全民踏歌盛况,那么现在回到我们的题目——民族融合的狂欢。这就触及踏歌产生的渊源问题。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隋唐两朝的君主本身就有少数民族血统。我们从踏歌的舞蹈形式上也不难看出其中的少数民族风情。其实在遥远的古代,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的先民都有过类似于踏歌的娱乐活动。早在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期,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彩陶盆图案纹饰中,就有衣着尾饰的古青羌五人联袂踏歌圈舞的遗迹;三千多年前的云南沧源崖画,也绘有五人围圆的踏歌、打歌舞图;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春秋时代,今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器圆形舞蹈扣饰有十八个联袂踏歌圈舞人,晋宁石寨山贮贝器纹饰中有九个联袂踏歌舞人形象资料。可见这项歌舞活动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而我国最早的关于踏歌的两则记载都来自于《西京杂记》:

又说在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竟为妖服,以趣良时。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联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18]

高帝戚夫人善鼓瑟击筑。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歌,毕,每泣下流涟。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侍婢数百皆习之,后宫齐首高唱,声入云霄。[19]

这两段材料透露的信息非常有趣。首先在第一条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汉代的踏歌具有一定的祭祀功能,但这种祭祀却又不甚严肃,同时《赤凤凰来》这个曲目传说是周成王所作,如此杂烩的祭祀仪式恐怕是后世严肃的宗教法仪所不能比拟的。这也能从侧面说明,华夏民族对于神鬼的态度此时已经从“敬而远之”发展到了“天人合一”,我们的祖先把虚幻缥缈的神灵和自身放在同一层面上考量,认为能够娱乐凡人的歌舞同样也可以起到娱乐天神的作用,而无须去费心拼凑一套神秘莫测的仪式。其实,我们也可以从两段材料中看出,在汉代,踏歌已经具有了“联臂”“踏地”等基本艺术元素,而且此时的踏歌活动也颇具规模。与后世有所不同的是,此时的踏歌需要一个领舞,其他人的任务更类似合唱伴奏。

图35 亚明《踏歌行》

由于我国的正史几乎都是中原王朝的史官编纂,所以有关少数民族参与踏歌的记载出现得比较晚,一直到了蔡文姬胡笳十八拍》才有了“羌胡踏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的诗句。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早在两千年前,胡汉各族人民已经在用踏歌这种艺术形式来传达彼此之间的感情,希望用和平歌声和舞姿来化解战火干戈。在历史上很多知名的人物也因为踏歌而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如梁代名士杨华。自古以来背叛祖国的人,要么被金钱所惑,要么被美色所迷,要么被武力所逼迫。而这位背离祖国、流亡在外的杨先生,出逃的理由竟然是不满于被本朝太后过度“宠信”。这位杨先生虽然长了一张如花似玉的面孔,但却不是天生的小白脸。史书记载他能征善战,孔武有力,而且出身于名将世家。我们且不说这位名将的叛逃给朝廷造成了多大损失。倒是那位包养“男小三儿”的胡太后却真是情真意切,她在情郎叛逃以后,自己写了一首歌《杨白花》,而且组织宫女拉着手,跺着脚,没日没夜地歌唱。胡太后所在的北齐政权是鲜卑人的后代,因此她的踏歌表白法也就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少数民族的色彩。而后来的北周宣帝也格外迷恋这踏歌艺术,常常在内廷举办踏歌演唱会,由此还留下了一句千古绝唱“自知身命促,把烛夜行游”。还有梁代名将朱荣,此人本是胡人,后来成为梁武帝的一员爱将。传说他不拘礼节,哪怕在皇宫大内的宴会上,也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然后借着酒劲手舞足蹈,一边踏地一边高唱“回波乐”。说到这个“回波乐”,本来就是北魏时期少数民族军队中的军乐,此时看来已经传入了南朝宫廷。至此综合了胡汉人民娱乐精神的踏歌艺术也就正式形成了。宋代每逢元宵、中秋,都要举行盛大的踏歌活动,正如《宣和画谱》里描写的:“中秋夜,妇女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同时也有风格迥然不同的男子踏歌,在马远的名画《踏歌图》中,绘有四位老人在蜿蜒的山路上踏歌,上有宁宗皇帝的题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此外,在西南少数民族舞蹈中,如纳西族的阿哩哩、跳脚,彝族的打跳等,都属踏歌一类的舞蹈形式。流行的舞步如半方半转、两方两转、喜鹊登高等,也都有踏歌舞姿的遗风。踏歌在唐代已传入东邻日本,天武天皇三年(674)在太极殿曾演出踏歌。此后,日本正月十四男踏歌、正月十六女踏歌之风相沿成俗。日本的歌垣、盆踊都是踏歌的演变。

图36 唐代乐舞

【注释】

[1]〔唐〕杜甫:《解闷十二首》其二,〔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512页。

[2]〔唐〕杜甫:《滟滪》,〔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50页。

[3]〔唐〕张鷟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9页。

[4]〔清〕彭定求、曹寅:《全唐诗》册三卷八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82页。

[5]〔清〕彭定求、曹寅:《全唐诗》册十五卷四九十,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553页。(www.xing528.com)

[6]〔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8页。

[7]〔清〕彭定求、曹寅:《全唐诗》册二卷二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10页。

[8]〔清〕彭定求、曹寅:《全唐诗》册二十四卷八六一,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738页。

[9]〔清〕彭定求、曹寅:《全唐诗》册二十四卷八六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784页。

[10]〔清〕彭定求、曹寅:《全唐诗》册二十四卷八六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784页。

[11]〔清〕彭定求、曹寅:《全唐诗》册二十四卷八六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810页。

[12]〔唐〕刘禹锡著,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44页。

[13]〔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46页。

[14]〔唐〕刘禹锡著,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64页。

[15]〔清〕彭定求、曹寅:《全唐诗》册八卷二六七,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959页。

[16]〔唐〕樊绰著,向达校注:《蛮书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10页。

[17]〔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62页。

[18]〔东晋葛洪辑,成林、程章灿译注:《西京杂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页。

[19]〔东晋〕葛洪辑,成林、程章灿译注:《西京杂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