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和亲:公主的大唐之风

唐代和亲:公主的大唐之风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成公主入藏,悄然刮起了一阵“大唐之风”。也许这个传说有夸张的成分,但是文成公主带来的唐朝工匠应该参与了小昭寺的建设。小昭寺引进了中原的建筑理念,小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将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供奉在这里。文成公主来到吐蕃生活逐渐安定以后,随行的汉族乐师们开始履行职责,他们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最流行的音乐,松赞干布大有“如闻仙音”的感觉。

唐代和亲:公主的大唐之风

文成公主入藏,悄然刮起了一阵“大唐之风”。后来,文成公主的功绩不断被民歌、藏戏等文学作品所歌颂。《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松赞干布刚见到文成公主时,就被她身穿华服、端庄秀雅的样子所吸引。大唐公主的雍容气度让松赞干布自惭形秽,对这位来自大唐的妃子,松赞干布自然是非常喜欢。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结婚之后不久,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在逻些建造落成,这就是布达拉宫。当年的布达拉宫宏伟华丽,亭台楼阁精美雅致,还开凿了碧波荡漾的池塘,种上了各种花木。布达拉宫模仿大唐宫苑的样子,用来安顿文成公主,慰藉她的思乡之情。我们现在看到的布达拉宫是清朝年间重新修建的。

文成公主从大唐千里迢迢来到吐蕃,生活环境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到达吐蕃之后,文成公主并没有一味地“入乡随俗”,而是针对吐蕃社会中一些落后的生活习惯,大胆又得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那么松赞干布采纳了文成公主的建议了吗?文成公主入藏后,给吐蕃传统服饰带来哪些改变,又有哪些吐蕃风俗传入长安,影响到当时女性的妆容呢?

文成公主来到吐蕃之后,刚开始很不习惯,她看到吐蕃人有一种特殊的化妆方式,这种化妆方式每天要用赭色土制成粉末涂敷在面颊之上,叫做“赭面”。《新唐书·吐蕃传》:“(吐蕃)衣率毡韦,以赭涂面为好……公主恶国人赭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这样做的样子不太好看,也不舒服,据说能辟邪,因为这是传统习俗,大多数吐蕃人照章行事。

文成公主认为这是一项陋习,所以她委婉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赞干布听了之后,觉得文成公主的分析很有道理,也许是为了讨文成公主的欢心,松赞干布立即下令废除这项习俗,史书上用了6个字“国中权且罢之”。

刚开始一些念旧的吐蕃人还不适应,但慢慢地体会到保持本来的面目,天天素颜,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乐意接受,也很感激文成公主为他们破除了陈规陋习。中国有句俗语叫“墙内开花墙外香”,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吐蕃人“赭面”这种化妆技术传入中原后,反而受到唐朝女子的欢迎与追捧。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生活在中晚唐时期,他有一首诗叫《时世妆》,提到了三条与文成公主有关的改变,一是赭面,二是堆髻,三是八字眉。

第一,赭面。白居易诗中写道:“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其中,“乌膏注唇”的做法跟吐蕃有关,化完之后嘴唇发黑,什么效果呢?“妆成尽似含悲啼”,就像含有悲情一样。诗中还写到“妍媸黑白失本态”,化妆主要用黑白两色,已经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样子。“斜红不晕赭面妆”,粉底用色彩较暗的赭面,但两颊绯红,脸上的化妆效果十分美观。

第二,堆髻。白居易的诗中写到“圆鬟无鬓堆髻样”,这里提到了“堆髻”,把头发拢起然后堆在头部的正上方。考古发掘出的唐代女俑就有大量梳妆成“堆髻”的模样。

第三,八字眉。大家如果看过冯小刚导演的《夜宴》,就一定记得章子怡电影中的眉型是八字眉。《夜宴》反映的是晚唐五代时期的事情,女主角之所以化成这样的眉形,是有历史依据的。白居易写道:“双眉画作八字低。”眉毛就像一个倒写的八字,在当时的审美理念中,八字眉就是最美的眉型。(www.xing528.com)

这样的化妆方式来自哪里呢?白居易在《时世妆》这首诗中写道:“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明确说出了这不是“华风”,不是中原的风格!有趣的是,唐代长安一带的妇女学习吐蕃妇女的梳妆打扮,正是之前松赞干布所禁止的装扮。唐代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一诗中夸赞文成公主,“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贵主指的正是文成公主。

不仅在化妆方面,文成公主对吐蕃服饰的改变也不小。吐蕃所处的地区属于高原地区,这里夏天热、冬天寒、风沙很大,藏族的服饰以皮质袍衣为主,袖口宽敞,防风耐磨。虽然注重了实用性,但在美观方面需要提升。文成公主曾帮助吐蕃妇女提高纺织技术,特别是在染色和图案方面,使得吐蕃逐渐有了自制的丝织品,光泽细柔,花色浓艳。中原的丝绸在吐蕃广大地区很受欢迎,在最初传入时只有上层人士才能有机会享有,松赞干布本人非常喜欢,史书记载他模仿唐朝人的装扮,“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松赞干布还曾向唐朝学习了蚕种与桑树的培植技术,但由于气候、土壤等客观因素而没有培育成功。

松赞干布为了能够与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他脱下穿惯了的皮质袍衣,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还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学习汉语。生长于雪域高原的吐蕃国王深切体会到汉族女性的修养与温情。文成公主并不是那种有权势欲望的女人,她没有参与治国,也从未要求松赞干布给自己一官半职。对于吐蕃的重大政治决策,文成公主也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强行干涉,所以松赞干布和大臣们对她非常尊敬,经常向她讨教,作为参考。文成公主对吐蕃的影响不仅在衣食住行方面,在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历法、制度等更多方面,文成公主带来了“东方神韵”。

从早期入藏时对吐蕃百姓生活起居方面的影响,再慢慢到文化和生产技术方面的创新,文成公主给吐蕃社会带来的影响是逐步深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唐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在吐蕃逐渐落地生根,并且呈现出水乳交融的良好发展态势,吐蕃社会的很多方面由此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那么吐蕃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文成公主从小生活在大唐盛世,当时整个社会崇信佛教,文成公主耳濡目染成了虔诚的佛教徒。文成公主出嫁时,带去了大量经文,还有皇室珍藏的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

据说,文成公主亲自参与了小昭寺的修建。在小昭寺修建初期,修建工作并不顺利,于是各种流言蜚语在民间出现,说小昭寺触犯鬼怪神灵,弄得人心惶惶,文成公主使用中原的占卜术,巧妙地化解了困境。小昭寺在文成公主指导下建成,具有浓郁的汉族特色。也许这个传说有夸张的成分,但是文成公主带来的唐朝工匠应该参与了小昭寺的建设。小昭寺引进了中原的建筑理念,小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将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供奉在这里。

文成公主来到吐蕃生活逐渐安定以后,随行的汉族乐师们开始履行职责,他们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最流行的音乐,松赞干布大有“如闻仙音”的感觉。文成公主带给了吐蕃汉族音乐,汉族的音乐渐渐传遍了吐蕃,后人把文成公主比作绿度母(藏传佛教中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还编排出了群众喜闻乐见的藏戏《文成公主》。

跟随文成公主入藏的文士也没闲着,记录了松赞干布与大臣之间的重要谈话,帮助整理了吐蕃的历史文献,这使吐蕃的政治走出了原始性,走向正规化。松赞干布欣喜不已,命令大臣与贵族子弟拜汉族文士为师,学习汉族文化,研读他们带来的诗书;后来,松赞干布还派遣了一批贵族子弟,千里跋涉,远赴长安求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