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和亲公主的类型-唐代和亲往事

唐代和亲公主的类型-唐代和亲往事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理说,和亲的对象应该是公主,也就是皇帝的亲生女儿。承担和亲任务的公主分为四类:其一,宗室女。所谓宗室女,就是和皇帝有亲戚关系,属于皇室成员的女性。其二,比宗室近亲关系稍远的宗室外甥女,一般为某位公主或郡主的女儿。其三,最高等级为皇帝的亲生女儿,包括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在中国古代,公主是对皇帝女儿的专有称谓。

唐代和亲公主的类型-唐代和亲往事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终于决定答应吐蕃的和亲请求。要知道和亲政策并不是当时唯一的民族政策,一般情况下,和亲是当国势衰微的时候,对少数民族的求全之策。但是,唐太宗答应吐蕃的请婚则带有“赐婚”的性质。在这样的背景下,选取一位通晓诗书的女孩子远赴吐蕃和亲成了当务之急。

按理说,和亲的对象应该是公主,也就是皇帝的亲生女儿。跟前面提到的唐太宗派弘化公主嫁到吐谷浑一样,唐太宗子女众多,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位女儿嫁给松赞干布的。但是,皇帝不会舍得将自己的亲闺女远嫁天边,只好选一位女孩子册封为公主。但是,选择出嫁公主的身份可是大有学问的。

唐朝中央政府依据边疆政权的综合实力以及与唐朝的关系来决定出嫁和亲公主的人选,从和亲公主的身份可以判断出中央王朝对边疆政权的重视程度。承担和亲任务的公主分为四类:

其一,宗室女。所谓宗室女,就是和皇帝有亲戚关系,属于皇室成员的女性。比如唐太宗时期,弘化公主下嫁给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当时吐谷浑对唐朝没有威胁又主动示好,唐太宗看似重视吐谷浑,事实上并没有过分亲近吐谷浑。弘化公主是唐太宗的族妹,也就是跟太宗同辈的远房妹妹,属于宗室女中的近亲。宗室女出嫁的对象多为唐朝周边具有一定实力却不足以产生威胁的游牧民族

其二,比宗室近亲关系稍远的宗室外甥女,一般为某位公主或郡主的女儿。宗室外甥女,像后来唐玄宗时期的永乐公主、固安公主、燕郡公主、东光公主、东华公主、静乐公主和宜芳公主,她们的和亲对象为奚族、契丹等,这些民族与唐有反复冲突,但唐朝出于宏观考量必须争取。

其三,最高等级为皇帝的亲生女儿,包括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为什么皇帝会派出亲闺女呢?而且她们出嫁的对象都是回鹘可汗。这是因为回鹘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帮助唐朝平定叛乱,是唐朝当时最为倚重的军事力量。为了获得回鹘的武力支持,唐朝皇帝罕见地让亲生女儿承担和亲任务。

其四,与唐朝皇室没有直接关系但被临时册封的臣僚之女,包括金河公主、崇徽公主。金河公主是突厥后裔阿史那怀道之女,她出嫁到突骑施。崇徽公主是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其身份为入朝蕃将)之女,嫁给回纥可汗。这种和亲属于唐朝利用周围复杂的民族关系而相互协调。

在众多的备选女子中,为什么文成公主会顺利入选呢?在打算与吐蕃和亲之后,大臣们推荐了一位妙龄女子,人长得端庄丰满,自幼饱读诗书。唐太宗一看,也非常满意,她是谁呢?她是唐朝宗室任城王李道宗的女儿——文成公主。我们先来看一下她独特的身世。

625年的一天,在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的皇室成员家中,一个小女孩呱呱坠地,这个天庭饱满、足月出生的孩子很是惹人喜欢,全家人沉浸在欢快的气氛中,丫鬟们争相抱来抱去。小女孩的父亲正是大唐宗室李道宗,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跟唐太宗是平辈的兄弟。他一直跟随李渊南征北战并且立下了赫赫战功,因而被封为任城王。女儿的出生让李道宗喜不自禁。

这位小女孩就是后来的文成公主,当时她还没有名字。关于文成公主的身世,唐代官方史书仅仅记载她为宗室女。文成公主的祖籍、出生地、名字、父母均不清楚。说她的父亲是李道宗,也是学者们根据史书上的蛛丝马迹而做出的推测。《新唐书》记载:“贞观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旧唐书》记载:“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这也是学者们推测文成公主的父亲是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直接证据。(www.xing528.com)

在中国古代,公主是对皇帝女儿的专有称谓。除了皇帝的女儿,皇帝的姑姑为大长公主、皇帝的姊妹为长公主。只有在特殊情况下,王的女儿、宗室贵族的女儿才会破格晋封为公主。这样看来,文成公主并不是真正的公主,用现在的话说,文成公主是“山寨版”的公主。既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文成公主的身世,是不是说明她身份比较低下呢?

当然不是!唐代的公主往往没有名字的记载,像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她的出身可谓显赫,父亲为唐高宗李治,母亲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应该算是贵盛无比,号称“二十年内唯有太平公主”。她有确切的名字吗?难道“太平”就是她的名字?不是的。“太平”是她出家做女道士的道观名,太平公主为什么出家做女道士?正是为了躲避吐蕃的请婚。唐高宗的另外一位女儿宣城公主,也没有记载叫什么名字,她在成年之后被赐封为宣城公主,她真正的名字叫什么呢?近年来,宣城公主的墓志铭考古发掘出来,墓志铭中写着“公主,讳下玉”,说明宣城公主的芳名叫李下玉。如果不是墓志铭的出土,我们无从知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文成公主没有名字是在情理之中的。

历史不会有横切面,在时光的交错中,人们无法预知下一步会遇见谁,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谁会成为谁的伴侣。但是,命运就是这么神奇——跨越时间、跨越地域、跨越民族,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交集。吐蕃的子民尊称文成公主为“甲木萨”,藏语中“甲”的意思是“汉”,“木”的意思是“女”,“萨”的意思为妻子或妃子,可见文成公主藏语名字的意思是“汉族的妻子或妃子”。正是因为民族语言翻译的问题,“萨”对应的词义既有“妻子”又有“妃子”,这引起了学术界对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后到底有没有被正式册封的争论。

唐朝答应了松赞干布的请婚,松赞干布当然乐在其中。接下来,无非进入请婚、议婚、迎娶的程序。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和亲的动机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强弱来决定,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当中原王朝实力薄弱的时候,为了求得边境安宁,不得不与少数民族和亲,例如刘邦与冒顿单于的和亲。第二种是当中原王朝势力强大的时候,少数民族为了寻求中原王朝的认可和支持,或者是向往中原先进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主动向中原王朝靠拢,达到和亲的目的。在中国历史上,和亲作为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应对边患的一种策略,常常被用来建立或修复政权之间的关系。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婚姻属于哪一种呢?属于第二种。

在《步辇图》所反映的请婚之后,松赞干布派出的使者禄东赞是否顺利完成了任务呢?意气风发的唐太宗怎能甘心让吐蕃轻易娶走大唐的公主?他是如何制造难题来捉弄吐蕃的使臣呢?为什么民间流传着那么多唐太宗为难吐蕃请婚使者的故事,比史书中的内容更加丰富呢?故事是真是假呢?一场有趣的招亲比赛开始了。

【注释】

[1]《大唐新语》载:“高宗朝,姜恪以边将立功为左相,阎立本为右相。时以年饥,放国子学生归,又限令史通一经。时人为之语曰:‘左相宜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三馆学生放散,五台令史明经。’”

[2]《新唐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