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和亲往事:重追凤楼故事

唐代和亲往事:重追凤楼故事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武宗下令罚阳安长公主300匹绢、宣城等公主100匹绢,并要求史官将这些事情记载于史书,诏告后世。其中,李频所写的诗最令人感慨:“天骄发使犯边尘,汉将推功遂夺亲。离乱应无初去貌,死生难有却回身。禁花半老曾攀树,宫女多非旧识人。重上凤楼追故事,几多愁思向青春。”正如诗中所说的,“重上凤楼追故事,几多愁思向青春”,其情其景完全可以想象。历史已经远去,和亲公主的故事在官方史书上也仅仅是简单的几笔。

唐代和亲往事:重追凤楼故事

会昌三年三月的一天,离家23年的太和公主回到长安,唐武宗命令宰相率百官在章敬寺迎接,仪式非常隆重。左右神策军各出200人,太常寺派出隆重的仪仗部队,从长乐驿迎接太和公主回宫。

尽管以最隆重的仪式迎接这位公主的归来,可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太和公主先进宫拜见了太皇太后郭氏,看到郭氏的满头白发,感慨万千!接着,她又叩拜了父亲唐宪宗和哥哥唐穆宗的神位,她万万没想到,23年前出嫁,这一走,回来看到的是如此凄冷的一幕。她忍不住痛哭流涕,自责地说没有完成父皇交给的和亲使命,并且请求朝廷降罪于她。唐武宗安慰自己的姑姑道:“国难当头,您已尽力,不必自责。”并且封她为定安大长公主。

那些在宫中过惯了舒心日子的公主们,并不能理解太和公主的苦,有的人甚至鄙视太和公主,认为她没有很好地完成先帝交给的任务,觉得她不配享有如此隆重的礼仪。当武宗命令诸位公主迎接太和公主时,有几位公主不以为然,比如唐宣宗的女儿阳安长公主,唐宪宗女儿宣城公主、义宁公主、真源公主等7位公主居然拒不从命,不肯出来迎接,事后也故意不按礼数看望太和公主。看到这些养尊处优的公主们公然抗旨,唐武宗大怒!唐武宗下令罚阳安长公主300匹绢、宣城等公主100匹绢,并要求史官将这些事情记载于史书,诏告后世。

太和公主回宫那天,唐武宗命令大臣们写诗纪念,这与金城公主出嫁一样,《全唐诗》中留下了多首以《太和公主还宫》为主题的诗。其中,李频所写的诗最令人感慨:“天骄发使犯边尘,汉将推功遂夺亲。离乱应无初去貌,死生难有却回身。禁花半老曾攀树,宫女多非旧识人。重上凤楼追故事,几多愁思向青春。”这首诗站在太和公主的角度,诉说她先后五次出嫁并不幸沦为人质的悲苦。再次回到小时候长大的宫中,童年时期曾经攀爬过的小树已经变成了枯树,宫中熟悉的宫女也随着年龄增大被遣散,现在出入宫中的都不是旧时相识的身影。物还在,人却非,回想这一切,真是恍如隔世……

历经坎坷的太和公主终于回到了久违的故国,本来可以安心过几年平静安逸的日子,然而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战乱中饱受的惊吓、做人质时遭受的委屈、回国后姐妹们的刁难,无不伤害着她伤痕累累的心。在返回长安后不久,饱经风霜的太和公主便撒手人寰,满腹的幽怨和辛酸都沉浸在历史的云烟。

太和公主是唐代中晚期的和亲公主,她为了唐朝的安宁而出嫁回鹘。她的命运像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生命凋零,归落在故乡的土地。尽管西方学术界对她的评价很高,但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她的名气却远不及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也不及盛唐时期的太平公主。正如诗中所说的,“重上凤楼追故事,几多愁思向青春”,其情其景完全可以想象。凤楼可以重上,可人生又如何能回到青春呢?可悲、可叹、可怜!太和公主也是唐代最后一位和亲公主。

如何评价唐朝历史上的和亲政策呢?又如何抛开歌功颂德,来评价和亲带来的是是非非呢?

唐朝与少数民族的交往较为主动而且开放。这是因为李唐王室带有鲜卑族的血统,长期居住于西北边境,“夷夏之别”的观念比较淡薄,能够以相对平等、开放的心态对待周边民族。唐代边疆民族向中央政府请婚的行为不是个案,而是这一时期的普遍现象。边疆民族出于对唐朝威望的仰慕之情,对于唐朝开明政策的向往,或者是出于利益诱惑,而纷纷借和亲之名加强与唐朝的交流。唐代和亲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和亲地域之广、和亲民族之众多、和亲公主身份之多样,堪称中国古代和亲历史上的奇迹。(www.xing528.com)

和亲有利于加深民族间的了解与互信,消除彼此间的隔阂与猜忌。唐太宗时期,通过和亲对吐谷浑采取扶助立国、稳定边疆的政策,对吐蕃两次和亲则创造了和亲史上的佳话;唐玄宗时期,是和亲最为频繁的时期,先后有7位公主出嫁和亲东北的奚和契丹,甚至发生了公主被杀的极端恶性事件,这也是民族关系全面告急的信号,可惜唐玄宗并不自知。直到唐代后半期,为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叛军,唐肃宗紧急与回纥和亲,完全是出于安抚、笼络北方民族,达到疏解边患的目的;唐代宗时期,为避免多面受敌再次联合回纥,唐德宗至穆宗时期,则是为了抵御西南的吐蕃。

和亲加强了唐与周边民族的政治联系,促进了双方的往来与边境贸易;和亲增进了唐与边疆民族的情感,双方交往频繁,政治交流、经济交流、文化交流同时推进,促进了民族融合。不过我们也承认,和亲使得和亲公主被迫离开故土,甚至成了政治婚姻中的牺牲品,除了个别公主的生活美满外,大部分和亲公主的命运凄惨不堪。和亲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权间的冲突与矛盾。随着民族间实力的此消彼长,单纯依靠和亲来维持和平关系,有时显得捉襟见肘。

唐代的和亲是在中央王朝“爱之如一、亲为一家”的大一统观念之下进行的,是双方执政者意志的执行。一部和亲史,其实是一个王朝兴衰的晴雨表。和亲的成与不成,包含了许多的不确定因素。

首先,从和亲动机上来说,任何时代的任何一方,都毫无例外地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其次,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最直接的牺牲者是和亲的公主或驸马;从长远来看,和亲体现了统治者在特殊时期的政治智慧,这也是汉、唐、清三大盛世时期持续推行和亲的原因。

从女性的视角看,和亲公主作为防止边疆民族大范围进攻的筹码,没有享受到皇室带来的优渥生活,不得不背负着保家卫国的命运,在丈夫死亡后,她们或许再一次成为牺牲品,或许成为权力更替的符号。这个宿命,哪怕尊贵如皇帝的亲生女儿亦不可免。

历史已经远去,和亲公主的故事在官方史书上也仅仅是简单的几笔。有的和亲公主得到了象征性的追封,有的忍辱负重、默默奉献了一生,有的年纪轻轻搭上了性命,有的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应该肯定的是,和亲是特殊时期的政治智慧,是民族融合过程中的一抹亮色,我们应该记住那些和亲公主,她们带着大唐皇族的光芒,虽然柔弱却又留下了坚毅的背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