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史之乱与唐王朝衰落:乱局解决的关键

安史之乱与唐王朝衰落:乱局解决的关键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暴露了唐王朝许多问题,经济问题、军事问题、政治问题等等,乱局收拾起来也非常麻烦。在安史之乱前是节度使膨胀,安史之乱后是藩镇尾大不掉。平息安史之乱,对战局起决定作用的是几个大节度使,郭子仪是朔方节度使,李光弼是河东节度使。[2]李光弼像到了762年安史之乱基本被平定,唐代宗处理他的父亲唐肃宗李亨、爷爷唐玄宗李隆基两个帝王的丧事,以及一切善后事宜。

安史之乱与唐王朝衰落:乱局解决的关键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暴露了唐王朝许多问题,经济问题、军事问题、政治问题等等,乱局收拾起来也非常麻烦。

安史之乱中,唐王朝英明的将领并不多见,张巡死守睢阳,睢阳的位置在河南商丘,是中原进江淮的要道。如果叛军绕过睢阳城进入江淮,那是不得了的事情,张巡必须殊死一搏。[1]和张巡一样的人还有颜真卿,以及颜真卿的哥哥颜杲卿。这些人都是忠贞之士,值得唐王朝去纪念。

安史之乱之后唐代宗登基。唐代宗是宦官所立,他的力量本身就不强,所以他对宦官百依百顺。不仅如此,唐王朝地方藩镇越来越重。在安史之乱前是节度使膨胀,安史之乱后是藩镇尾大不掉。平息安史之乱,对战局起决定作用的是几个大节度使,郭子仪是朔方节度使,李光弼是河东节度使。朝廷只能用节度使来打节度使。这样的话国家结构不是那么牢固了。藩镇越来越多,甚至好些官员也领有藩镇,后来历史学家认为这藩镇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不都向朝廷挑战,和朝廷唱对台戏的其实是“河朔四镇”,平卢、成德、魏博、卢龙。这几镇节度使基本都是安史之乱的羽翼,原先他们就反抗朝廷,这时候看朝廷力量大了起来,暂时韬光养晦。所以“河朔四镇”一直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这几镇拥有独立财权,以及独立一套制度,甚至节度使的继承都是世袭,好些层面是朝廷不敢过问的。朝廷力量强,他们听朝廷话。朝廷力量弱,他们就跃跃欲试,朝廷非常头疼。

不要说平民百姓,就是皇家也在动荡中受到巨大冲击,堂堂皇太后失踪了,唐德宗的生母、唐代宗的夫人沈氏。沈氏是吴兴人,也是名门望族,唐肃宗把沈氏许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唐代宗李豫,这是患难夫妻。唐肃宗在灵武登基,局势很紧张,他打击他的对手永王李璘,还得平叛。他把许多大任务交给他的儿子,也就是未来的唐代宗。唐代宗忙碌至极,没有精力顾及家眷,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打进潼关,唐明皇跑到了蜀中。叛军攻入长安前十几天,唐明皇赶紧逃之夭夭。据《资治通鉴》等文献记载,当时唐明皇带了文武大臣一干人等以及他的女眷跑,但是为什么这个沈氏没有跑?今天不是太清楚。沈氏没有和这些皇亲国戚一起逃往蜀中,一定其中有缘故。然后我们还交代过,756年唐肃宗称帝,757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唐王朝的军队打进洛阳,洛阳一度光复过,李豫在洛阳这儿还看到了自己的夫人沈氏,但是没有带沈氏走,可能是由于行军不便。没想到后来叛军又一次打来,下边发生什么也就不知道了,沈氏是流落民间还是已经命丧黄泉,就成为一个谜。[2]

李光弼像

到了762年安史之乱基本被平定,唐代宗处理他的父亲唐肃宗李亨、爷爷唐玄宗李隆基两个帝王的丧事,以及一切善后事宜。唐代宗就想到了自己的夫人,沈氏在哪儿还是不知道。唐代宗在位没有多久就驾崩,沈氏的儿子就是唐德宗李适登基。唐德宗就特别想念母亲,于是他向天下昭告,在列祖列宗面前,把自己的母亲沈氏立为皇太后。按唐王朝的制度,皇帝应在太后面前施以大礼,可是太后哪去了都不知道,所以当时皇帝连同文武大臣号啕大哭。于是唐德宗下旨,全天下寻找他的母亲,有不少认错了的。[3]有一次还真找到一个老太太,声称就是当年流落民间的,后来发现并不是他的母亲,而只是当年的少阳院乳母,诈称太后。[4]沈氏是死是活,真相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李白

皇后如此,遑论一般人。咱们知道大诗人李白和杜甫,都是安史之乱的受害者。李白比较悲惨,他在唐玄宗时曾经是皇帝驾前的文字弄臣,留下脱靴磨墨的著名典故。这可信度不是那么高,因为李白如果在皇帝面前这样做的话,那他太没正形儿了。李白当翰林的时候太任性,所以皇帝也不把他当回事,他一怒之下挂官归去,曾经和大诗人杜甫、大诗人高适一起游历,留下了宝贵的诗篇。可是安史之乱中他投奔了永王李璘,永王李璘是肃宗李亨的兄弟,也是肃宗的政治仇敌,等于这个李白站错了队,后来李璘兵败身死,[5]李白也受到了牵连。但这个时候遇到了唐肃宗的大赦,李白非常高兴,于是留下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可见他的欢快。李白晚年也非常凄凉,曾投奔他的族叔,他的族叔叫李阳冰是著名的书法家,后来死在了安徽当涂

杜甫像(www.xing528.com)

李白如此,杜甫也照样。杜甫在兵燹(读作xiǎn)之中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中学语文讲过《石壕吏》,他投奔石壕村来了,没想到抓壮丁,“老夫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当时杜甫住在这老夫妇家里。我在上中学的时候曾经问过语文老师一个问题,这抓壮丁的怎么没把杜甫给抓走?后来学了历史,才发现这是不可能的,杜甫是华州司功参军,人家是大人,怎么能把大人给抓走?杜甫沉郁顿挫,他以唐王朝基层官吏的视角看变乱,这一番情绪和安史之乱有着密切的联系。

还有王维,被乱兵掳走,掳到洛阳,还一度当了安禄山的伪职,其实他是被逼无奈。后来趁着看管不严跑了,这个行为救了他一命,后来反攻倒算,当时谁给叛军效命,谁就被处理,于是有人就清算到了王维。王维的朋友给王维说话,说他曾经写过感物伤怀的诗而且心系朝廷,有忠正之心,一直想报效皇帝,被掳是事出无奈,这样的话王维才得以善终

南方的社会环境和北方不同,一道长江隔开南北,要相对稳定,而且这个时候北方大量流民迁徙到南方,这是开发南方的第二个时机。我们说第一次开发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永嘉南渡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所以东晋王朝采取了侨置、土断的方式管理。第二个开发南方的时机就是安史之乱前后,有一个重要的农具曲辕犁,应当叫江东曲辕犁,它在南方得到了广泛使用,后来推广到了天下。而且还有一条大运河,沟通了南北,对于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相对稳定的南方成为唐王朝的税源保障。虽然唐王朝受到了致命性打击,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安史之乱结束是763年,唐王朝进入中晚唐的阶段,直到907年才被军阀朱温所取代,其间还有比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曲辕犁

[1]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中之下至德二载:“尹子奇久围睢阳,城中食尽,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胡三省注:“《考异》曰:‘唐人皆以全江、淮为巡、远功。按睢阳虽当江、淮之路,城即被围,贼若欲取江、淮,绕出其外,睢阳岂能障之哉!盖巡善用兵,贼畏巡为后患,不灭巡则不敢越过其南耳。’”

[2]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德宗神武孝文皇帝一建中元年:“辛巳,遥尊上母沈氏为皇太后。”胡三省注:“沈氏以开元末选入代宗宫,安禄山之乱,玄宗避贼,诸王妃妾不及从者,皆为贼所得,拘之东都之掖庭。代宗克东都,入宫,得沈氏,留之东都宫中。史思明再陷东都,遂失所在。”

[3]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德宗神武孝文皇帝一建中二年:“上恐后人不复敢言太后,皆不之罪,曰:‘吾宁受百欺,庶几得之。’自是四方称得太后者数四,皆非是,而真太后竟不知所之。”

[4]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纪三十九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上之下永泰元年:“太子母沈氏,吴兴人也。安禄山之陷长安也,掠送洛阳宫。上克洛阳,见之,未及迎归长安;会史思明再陷洛阳,遂失所在。上即位,遣使散求之,不获。己亥,寿州崇善寺尼广澄诈称太子母,按验,乃故少阳院乳母也,鞭杀之。”

[5]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中之上至德二载:“戊戌,永王璘败死。”胡三省注:“《考异》曰:‘《新》《旧》《纪》《传》《实录》《唐历》皆不见璘败时在何处,唯云:“璘进至当涂”。若在当涂,不应登城望见瓜步、扬子。李白《永王东巡歌》云:“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又云:“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如此,似已据金陵。但于诸书别无所见,疑未敢质。余详考下文,璘所登以望瓜步、扬子者,盖登丹阳郡城也。璘自当涂进兵,击斩丹阳太守阎敬之,遂据丹阳城,然后可以望见扬子及瓜步江津之兵。及其败也,自丹阳奔晋陵以趣鄱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