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96年,安庆内军械所与黄鹄号轮船的交汇

196年,安庆内军械所与黄鹄号轮船的交汇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二月,曾国藩决定将湘军的军需机构整编为5局2所,即子弹局、火药局、枪炮局、善后局、谷米局,及安庆内军械所、内银钱所。同治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安庆内军械所试制的第一艘蒸汽轮船试航成功。六月二十五日,曾国藩到南京,安庆内军械所也随即迁入南京。黄鹄号轮船的试制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1861年,43岁的徐寿投入到安庆内军械所,开始研制船用蒸汽机。

196年,安庆内军械所与黄鹄号轮船的交汇

咸丰十一年八月初一日(1861年9月5日),湘军曾国荃部攻占安庆府(安徽安庆市迎江区),太平军叶云来部1.6万余人血战阵亡,太平天国从此走向末路。八月初八日(9月12日),曾国藩到安庆,湘军总部也随之从武昌武汉市武昌区)迁入安庆。当时“买一颗从英国炮船上偷来的很普通的十二磅炮弹要费三十两银子(约7 274元人民币),买一万粒最坏的铜帽也要十九两银子(约4 607元人民币)”〔1727〕,使湘军面临沉重的军费压力。十一月,曾国藩命丁仲义(丁杰)、徐寿、华衡芳、蔡国祥等人筹建机器局。十二月,曾国藩决定将湘军的军需机构整编为5局2所,即子弹局、火药局、枪炮局、善后局、谷米局,及安庆内军械所、内银钱所。其中“安庆内军械所”设于安庆市迎江区人民路,是中国近代第一家军工企业,拥有100余名工人,任务就是维修枪械、制造子弹,被视为中国近代工业的起点。

同治元年七月初四日(1862年7月30日),安庆内军械所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蒸汽机。曾国藩高兴地写道:“华衡芳、徐寿所作火轮船之机来此试演。其法以火蒸水,气贯入筒,筒中三窍,闭前二窍,则气入前窍,其机自退,而轮行上弦;闭后二窍,则气入后窍,其机自进,而轮行下弦。火愈大,则气愈盛,机之进退如飞,轮行亦如飞。约试演一时。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1728〕曾国藩认为,只要“智者尽心,劳者尽力,无不能制之器,无不能演之技”〔1729〕。同治二年十二月二十日(1864年1月28日),安庆内军械所试制的第一艘蒸汽轮船试航成功。曾国藩写道:“出门至河下看蔡国祥新造之小火轮。船长约二丈八、九尺,因坐至江中,行八、九里,约计一个时辰可行二十五、六里。试造此船,将以次放大,续造多只。”〔1730〕据史料记载,这次试航的小火轮,仍然只是一艘试验性轮船,第一次试航时采用暗轮(螺旋桨)推进,结果仅航行1里左右就发生故障,此次试航改用明轮推进,终于获得成功,曾国藩立即大加赞赏,百般鼓励。当时,清王朝耗费107万两纹银(约2.594亿元人民币〔1731〕)买来的“阿思本舰队〔1732〕,已经不欢而散。曾国藩一直梦想通过自主制造轮船组建中国的“国产”舰队,其“富国强兵”的良苦用心,由此也可见一斑。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1864年7月19日),湘军曾国荃部攻占南京,太平天国灭亡。六月二十五日(7月28日),曾国藩到南京,安庆内军械所也随即迁入南京。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僧格林沁捻军击毙,曾国藩奉命北上主持围剿捻军,江苏巡抚李鸿章受命署理两江总督,随即将“苏州洋炮局”迁到南京,与安庆内军械所合组为“金陵机器制造局”。同治七年(1868年)七月,金陵机器制造局建成中国第一艘蒸汽动力轮船,船长约18米,排水量约25吨,船体为木质结构,采用双联卧式蒸汽机为动力,试航于长江时,14小时逆流行驶225里,时速约8公里;返航时顺流而下,时速达到14公里。不久曾国藩之子曾纪泽搭乘此船从武昌到高邮(江苏扬州市高邮市),遂命名为“黄鹄号”。黄鹄号轮船的试制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黄鹤号轮船的设计者徐寿是江苏无锡人,生于1818年2月26日。徐寿5岁丧父,17岁丧母,靠刻苦自学成才,广泛涉及医学、音乐、几何、力学光学、电学,以及矿物学、机械学等知识。1861年,43岁的徐寿投入到安庆内军械所,开始研制船用蒸汽机。黄鹤号轮船试制成功之后,徐寿又继续参与设计制造“恬吉号”、“操江号”、“测海号”、“威靖号”等兵船,最后设计制造出“海安号”木质巡洋舰,约1 800匹马力,航速达12节(约每小时22公里),排水量约2 800吨,配备有火炮26门,可以运载500余人。徐寿一生著述甚多,曾经先后译著化学书籍和工艺书籍13部,被视为中国近代科技的杰出奠基人物。

1827年3月,北伐军攻占南京。1929年6月,金陵机器制造局改称“金陵兵工厂”。1937年7月,金陵兵工厂员工4 000余人及机器设备5 000余吨西迁到重庆,组建为“第21兵工厂”,也就是后来的“长安机器厂”。此后第21兵工厂接管“第1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及“第11兵工厂(巩县兵工厂)”,组建为“步枪分厂”;接管“第20兵工厂机枪厂”及“重庆武器修理所”,组建为“轻机枪分厂”;接管“第40兵工厂(广西兵工厂)”及“第41兵工厂(广东第1兵工厂)”,组建为“綦江分厂”;接管“兵工署废品处理厂”,改建为“火工分厂”。此外还先后筹建“第1分厂(建设机床厂)”,及“安宁(昆明市安宁市)分厂”。抗日战争时期,第21兵工厂是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最重要的军火生产基地,员工达15 201人(含安宁分厂2 272人,綦江分厂2 559人),拥有机器设备4 754台(含安宁分厂553台,綦江分厂767台),共计生产出中正式步枪8.65万支,汉阳式步枪206 864支,捷克式轻枪机9 491挺,启拉式轻机枪342挺,马克沁重机枪18 068挺,82迫击炮7 611门,82毫米迫击炮弹321.225 2万发,82毫米黄磷迫击炮弹17.17万发,黄磷手榴弹31.15万枚,120毫米迫击炮49门,120毫米迫击炮弹3 299发,81毫米迫击炮弹21.982万发,梯恩梯炸药包206万个,手枪信号弹25.5万发。以及綦江分厂生产枪弹1 560万发,82毫米迫击炮弹13万发;安宁分厂生产82毫米迫击炮弹135.8万发,82毫米黄磷迫击炮弹10.5万发,四号甲雷10.36万个〔1733〕。1945年9月,原“金陵兵工厂”部分员工约1 300余人分批迁回南京。1946年9月,原“金陵兵工厂”旧址改建为“第60兵工厂”。1948年底,国民党败局已定,随即将第60兵工厂部分员工约1 690人迁往台湾高雄,组建为所谓“205兵工厂”,最终演变成为台湾当局的轻武器制造中心。

【注释】

〔1727〕见夏东元《洋务运动史》第4章第73页《安庆内军械所到江南制造局的过渡》。

〔1728〕见《曾国藩全集·日记二》(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766页《同治元年七月初四日》。(www.xing528.com)

〔1729〕见夏东元《洋务运动史》第4章第69页《安庆内军械所到江南制造局的过渡》。

〔1730〕见《曾国藩全集·日记二》第960—961页《同治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1731〕根据《中国历代度量衡量值表》,清代1斤约596.8克,1两约37.3克,当前银价每克约6.5元人民币。

〔1732〕阿思本舰队:1861年冬,太平军攻占绍兴宁波杭州,兵锋直逼上海。清王朝唯恐太平军乘势沿海北上,直接威胁北京,急忙筹办海防。1862年初,清王朝决定用65万两纹银(约1.576亿元人民币)购买7舰英国军舰。受命办事的李泰国是英国人,当时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乘机与英国政府勾结,聘请两次参与侵华战争的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出任舰队司令,同时将舰船购价从原定的65万两纹银涨到107万两(约2.594亿元人民币)。1862年9月,李泰国炮制所谓《英中联合舰队章程》,招募英国水兵600余人,以7艘英国舰艇组建为所谓“英中联合舰队”,史称“阿思本舰队”、“吸血舰队”。1863年9月12日,“阿思本舰队”从英国利物浦开到上海,9月18日又开到天津。阿思本只接受李泰国的命令,不允许清王朝插手指挥,但要求中国海关拨付1 000万两纹银(约24.245亿元人民币)作为舰队4年的日常经费。清王朝忍无可忍,只好照会英国政府,要求撤销舰队。经过美国公使出面调停,最后决定将“阿思本舰队”撤回伦敦拍卖,清王朝为此另行支付“舰队遣散费”37万两纹银(8 971万元人民币),并格外补赏阿思本1万两(约242.45万元人民币)、李泰国1.4万两纹银(约339.43万元人民币)。

〔1733〕见王志光主编《中国近代兵器工业》(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页《金陵制造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