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兵器工业遗址群:抗战时期的重要贡献

重庆兵器工业遗址群:抗战时期的重要贡献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抗战时期,为支持抗战,国民政府将大量工厂迁往大后方,尤其是兵器工业。其中有13家兵工企业先后内迁重庆,占大后方兵工企业的63%,它们为支持抗战,取得最后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大石坝重庆前卫仪表厂厂区内,有抗战时期兵工署第十工厂防空洞1个,保存完好,洞口上方有兵工署第十工厂水泥厂徽一枚。

重庆兵器工业遗址群:抗战时期的重要贡献

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

抗战时期,为支持抗战,国民政府将大量工厂迁往大后方,尤其是兵器工业。其中有13家兵工企业先后内迁重庆,占大后方兵工企业的63%,它们为支持抗战,取得最后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里所说的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主要包括兵工署第五十工厂抗战生产洞、兵工署第十工厂抗战生产洞、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生产车间、兵工署第二十五厂抗战生产洞、兵工署第一工厂抗战生产洞、钢铁厂迁建委员会抗战生产车间、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海孔洞生产车间,它们分别位于重庆市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綦江区(万盛)等五个区内。

兵工署第五十工厂抗战生产洞:兵工署第五十工厂旧址位于江北区,地处长江铜锣峡口,距市中心20公里。兵工署第五十工厂山洞车间占地面积大约5000平方米,22个洞口,洞内隧道互通,地面上约两尺高的排水渠纵横交错,井然有序,洞壁为抗爆、防炸的钢筋水泥墙体。兵工署第五十工厂于1933年在广东清远县潖江建厂,1935年12月1日定名为广东第二兵器制造厂,1936年改名为广东第二兵工厂。1937年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在厂长江杓的带领下,跨越数千里,辎重2000吨,内迁至重庆市江北区郭家沱,1938年5月1日更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五十工厂。由于自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对中国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为避日机,五十工厂的许多机器都藏入山洞里,生产车间设在人工开凿的隧道中。山洞车间1939年开始修建,历时四年,1943年完工。山洞车间主要生产炮的核心部件、迫击炮、战防炮、野炮。现在该处遗址由于山体滑坡,原有22个洞口中的3个洞口被掩埋,但内部保存完整,其余19个洞中,1个洞内仍在生产,11个闲置,另有7个由天趣温泉中心使用。

兵工署第五十工厂抗战生产洞

兵工署第十工厂抗战生产洞:兵工署第十工厂山洞车间位于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忠恕沱。兵工署第十工厂前身是1936年在湖南株洲成立的炮兵技术研究处。该厂名为炮兵技术研究处,主要是避免对外公开,其实该处筹备之初就是按照国内兵器制造规模最大之现代化工厂建设的。1938年6月1日,该厂奉令迁往重庆,厂址在嘉陵江畔的江北县石马河乡空水沱,共征地1600亩,建造有码头、山洞、库房、厂房及职工宿舍。该厂以制造20毫米及37毫米步兵炮弹为主。1939年,炮技处迁来重庆不久,即开始修建山洞厂房,1941年6月,为避免空袭,将弹头及工具机器陆续迁入山洞安装,即在洞内工作。现在,兵工署第十工厂抗战生产洞都已废弃;山洞均有多个出口;2号洞有东西两个出口,洞口高3.1米,宽3米,西支洞长32.3米,东支洞长31.6米,主洞长70.5米;3号洞洞口宽3.6米,高3.2米,洞长221米。在大石坝重庆前卫仪表厂厂区内,有抗战时期兵工署第十工厂防空洞1个,保存完好,洞口上方有兵工署第十工厂水泥厂徽一枚。

兵工署第十工厂抗战生产洞

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生产车间: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坐落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下、嘉陵江畔。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筹建于1919年,1935年动工兴建,是西南地区最早建设的钢铁企业,1937年1月1日军政部兵工署接办,1937年1月8日投产,炼出了西南地区第一批电炉钢。1939年1月定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1940年和1941年两年之内,钢厂先后八次遭到日机轰炸,为减少空袭造成的损失,保护重要设备,1941年,在600毫米中型轧机厂房上增加钢筋混凝土保险楼,1942年4月,又将甫澄炉迁至保险楼生产,另一方面开凿山洞厂房。1940年2月,开始在磁器口文昌宫山脚开凿岩洞,成立第二发电所,1940年夏,在钢厂以西的歌乐山山腰江家湾开凿山洞,1944年完成。该旧址现有抗战时期的一炼钢车间及防空洞,厂房钢筋混凝土结构,西北—东南走向,其两侧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增建的厂房,厂房西北—东南长44.5米,东北—西南宽15米。整个建筑由六根钢筋水泥柱支撑,柱身下粗上细呈梯形,水泥柱上为钢制柱头,其上为整体浇筑的混凝土屋顶。该厂房为抗战时期修建,建筑构件为抵御日机轰炸,皆采用混凝土整体浇筑而成。在厂房西南方10米处有一处挖掘于抗战时期的防空洞遗址,该防空洞宽18.6米,长19.2米,高约10米,为三眼拱券顶式洞并列而成,该防空洞曾长期被作为职工浴室使用。

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生产车间

兵工署第二十五厂抗战生产洞:兵工署第二十五工厂旧址位于重庆沙坪坝双碑嘉陵江畔。这里有一段长约400米、高50米的山脊,分布着10多个山洞,另外在山脚也有40余个山洞,是当年二十五工厂建的山洞厂房,用于防空和躲避子弹。山洞分布密集,坐东朝西,开凿于天然掩体中,洞口大门处都设有稽查守护,两边放机器,中间是过道。隧洞由主洞及南北各两个共四个耳洞组成,通长31.7米,主洞宽4.5米,高6米;耳洞长7.1米,宽2米,高2.3米。兵工署第二十五厂原是湖南株洲炮兵技术研究处之枪弹厂,1938年4月,该厂厂长龚积成奉令将该厂机器设备迁渝安装,于4月12日在重庆成立筹备处,开始筹备。勘定张家溪一带为厂址,先后征地1600多亩,重要设备移设山洞内,以策安全。1939年8月,将熔铜、轧铜两部分山洞厂房先行修筑。在毗连厂址的挂榜山地段,征地1200余亩,兴建山洞厂房及工人宿舍。1942年5月,完成山洞厂房8座,安装机器,开始兴工。1941年7月,将第一工厂在二层岩山洞各项工程接收,继续建筑。1942年5月,先后完成山洞32个,挂榜山山洞共计完成40个,于1942年10月一律完成,开工制造。1941年,因夏秋季空袭频繁,产量虽比上年有所增加,但影响甚大,于是将效率优良、形式新颖的机器迁入山洞厂房,到1942年10月,山洞厂房完成后,产量可达月造各种枪弹500万以上。兵工署二十五兵工厂旧址保存较为完好,难能可贵的是其完整保存了抗战时期生产子弹的一整套机器设备,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对研究中国近代兵器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兵工署第二十五厂抗战生产洞

兵工署第一工厂抗战生产洞: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位于九龙坡区谢家湾,其厂房开凿于鹤皋村鹤皋岩岩壁上,地势高低起伏较大,紧邻长江沿岸,周边植被茂盛。兵工署第一工厂前身为创自清朝光绪年间的汉阳兵工厂;1938年6月,该厂奉令迁往湖南辰溪;1939年底,日机袭击辰溪,第一工厂奉命内迁重庆。该厂在重庆鹅公岩勘定地址,沿江开凿山洞,建筑厂房,机件材料2/3拆卸起运,其余仍留辰溪,拟渝厂完成后,再行全部运输。当时厂区占地25万平方米。1940年10月,因运输关系,兵工署决定将该厂与第十一工厂调整作业,“将未迁渝之枪弹厂及机关枪厂、动力厂拨交十一厂,十一厂已迁渝之制枪厂及炮弹厂拨交第一厂,至第一厂迁渝之枪弹厂一部分机料则拨交第二十五工厂”。迁建调整工作完成后,该厂厂址仍在重庆鹅公岩,出品渐趋单一,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先后开工制造的有中正式步枪及各式炮弹、手榴弹等品,后又将手榴弹停制,改造枪榴弹迫击炮弹。抗战时期,为防止日机轰炸,该厂将一些重要设备都搬进洞内生产,第一所的步枪生产全部在洞内进行。解放后,兵工署第一工厂改为建设厂,现为建设集团。现存的兵工署第一工厂抗战生产洞,从傅家沟至龙凤溪沿长江北岸一带,均有分布,其数量超过100个,大多数洞体保存较好,只是多废弃,只有部分岩洞还在作为车间使用。这些洞里,3号洞保存最完整,有些洞是独立的洞体,有的洞里有支洞相通。洞的大小各异,如33号洞洞高8.6米,深38米,宽7.5米;55号洞高约3.8米,进深33米,宽4米。

兵工署第一工厂抗战生产洞

钢铁厂迁建委员会抗战生产车间:钢铁厂迁建委员会旧址地处大渡口区原重钢集团公司厂区内,位于长江北岸,三面环山,地形呈月牙状,面积为2.46平方公里。厂区建于长江沿岸一带三级阶地上,呈宽广的斜坡地带,第三级阶地崩滑物直接覆盖于基石之上。其边缘坡度约40度至45度,基岩基座的表面坡度为4度,向江面倾斜。东距长江直线距离约1.2公里。

重庆钢铁集团前身是1890年9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钢铁厂。1938年3月1日奉蒋介石手令,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和经济资源委员会合办钢铁厂迁建委员会,负责将汉阳及武汉附近的钢铁厂机器设备迁川建厂,“为后方钢铁事业树一基础”。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的迁建对象主要有汉阳钢铁厂、大冶铁厂、六河沟铁厂、上海炼钢厂。对于汉阳钢铁厂而言,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拆卸汉阳钢铁厂的炼铁炉、炼钢炉、轧钢设备、动力机器与六河沟铁厂炼铁炉,以便迁渝建厂。1938年3月26日,钢铁厂迁建委员会派员到重庆选定重庆大渡口为新址,征地3331亩,开始建设。1938年7月,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临时办公处晴川院建成,大渡口区和綦江铁矿、南桐煤矿同时着手建设施工。1940年3月,第一制造所发电机开始发电,第二制造所20吨炼铁炉投产。抗战期间,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生产车间多次遭到日机轰炸,如1940年9月14日,日机18架轰炸钢迁会,投弹约100枚,炸死炸伤员工100余人,炸毁房屋100余间。这一时期,为躲避日军轰炸,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在大渡口厂区修建防空洞18座,用于安放重要设备。钢铁厂迁建委员会旧址现存抗战时期的锻造车间厂房一栋,该厂房为砖混结构,长80.81米,宽12.36米,目前由三峰工业公司锻造厂作为生产车间使用。另有大型轧钢厂房一栋,该厂房为砖混结构,长134米,宽18米,厂房一侧的墙壁、部分屋顶为历史遗留。它早前由重庆钢铁集团型钢厂作为生产车间使用,重庆钢铁集团整体搬迁后,该厂房被保留下来,被作为筹建中的重庆工业博物馆所属文物来展示。

钢铁厂迁建委员会抗战生产车间(www.xing528.com)

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海孔洞生产车间: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旧址位于重庆市綦江区(万盛)丛林镇一个钟乳石形成的溶洞内,当地称作海孔洞。洞内高18米至35米,宽18米,纵深210米,洞壳厚40米至70米。洞口最高处书刻有“豁然开朗”四个大字;洞内有许多姿态万千的钟乳石,还有清澈溪水流出。海孔洞的东、西、北面为洞顶,南面为洞口,洞前为耕地,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第二飞机制造厂的前身是中国和意大利在南昌合建的中意飞机制造厂。抗战开始后,该厂因日机轰炸停止生产,并于1939年从南昌迁来重庆市綦江区(万盛)丛林镇,改名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简称第二飞机制造厂,又名海孔飞机厂。飞机厂征地约3341亩,并以海孔为中心,将半径15公里范围内的树林低价收购,划为特别警戒区。1944年10月,第二飞机制造厂设计制造出中国第一架自主研制生产的中型运输机“中运一号”,其后又研制出“中运二”双发中小型运输机,“中运三”全金属中小型运输机。1939年至1948年,第二飞机制造厂除设计制造了若干架“中运一、二、三型”运输机外,还设计制造了20多架“忠28甲式”教练机、50架“狄克生”初级滑翔机、3架仿伊驱逐机。1947年底,第二飞机厂迁回南昌,海孔洞遭废弃。1965年国家三线建设期间,抗战时期第二飞机制造厂修建的厂房等建筑由晋林机械厂使用,主要生产大炮。晋林机械厂对第二飞机制造厂的厂房进行了部分改建,并新建了一些厂房。2003年晋林厂整体迁至四川彭州,海孔洞里的车间第三楼全部砸毁,一楼和二楼依然完好,隐约可见当年“多快好省、力争上游”的生产标语。第二飞机制造厂在中国航空史、航空工业史,以及抗战史上都有重要意义。现在,当地农民在海孔洞内兴办了蘑菇厂,主要从事蘑菇种植。

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海孔洞生产车间旧址

总的来讲,重庆作为战时首都,拥有类型最丰富的抗战工业建筑遗产。抗战时期的重庆,被誉为战时的“中国工业之家”,是中国最为重要、最为集中、大后方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区。兵工生产是支持持久抗战的重要产业,八年抗战中的兵工生产是在川、滇、黔、湘、陕等广大地区进行的,但随着抗战的深入发展,最终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生产基地。战时兵器工业的内迁、生产是中国现代史、抗日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近代工业史,特别是中国军事工业史上重要的篇章。

首先,内迁兵工企业保存了近代以来中国工业的精华。抗日战争中的工业搬迁,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规模宏大、历时最长、极其悲壮的民族工业大迁徙。据估计,先后辗转迁到大后方的达1000万人,其中约700万人入川,仅重庆及其附近沿江一带就约百万。在工业内迁中,以兵工业规模最大,也迁得较为彻底。在全国内迁15万吨工矿设备器材中,兵工业设备比重最大并处于优先装运的地位。只要还来得及拆迁,都迅速而隐秘地进行了抢拆、抢运、抢建、抢复工。抗战内迁的各兵工厂都是中国近代工业的精华,这些工矿企业内迁后陆续开工,对坚持抗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重庆兵工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战时期,重庆兵工厂数量始终占到国统区的2/3,不仅在数量上在整个大后方兵工网络中起着中心和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生产规模、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上,都是其他地区兵工厂难以匹敌的。抗战时期,抗日战场上必需的主要常规武器诸如重机枪、迫击炮、投掷筒、手榴弹,以及轻机枪、迫击炮弹、步枪及枪弹等,基本都能满足战争需求。由于主要的常规武器和大宗的军械损耗均能从国内得到及时、迅速地补充且源源不断,国民政府才能在长达八年、艰苦异常的抗日战争中坚持下来并取得最后的胜利,而这其中2/3以上的武器装备来自重庆各个兵工厂。

再次,兵器工业遗址是坚持抗战的重要见证。抗战时期,重庆是日本轰炸的重点城市,在野蛮轰炸的过程中,各兵工厂成为轰炸重庆的重点目标。日机轰炸,并未动摇广大兵工员工的抗日决心和信心,他们在敌机轰炸下坚持生产,一面冒着生命危险,随时轰炸,随时救济,随时修理,随时复工,一面为避免无谓的牺牲并保护机器设备,储存重要物资,各厂削丘填谷、开山凿洞,因地制宜建立山洞厂房。在重庆抗战工业遗产中,抗战生产洞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它们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当日本飞机对重庆不分白天黑夜、不管军用民用进行“疲劳轰炸”时,重庆成了火海废墟。但是在重庆附近的岩洞里,仍旧是灯火通明,机器轰响,兵工工人挥汗如雨,不分昼夜进行生产,武器弹药每天由长江上的小船、山路上的马帮,还有壮丁们的背篓,源源不断运往抗日前线。这些生产洞对保存工业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也是中国人民不屈的抗日精神的见证。

最后,重庆兵工工人为新中国的兵器工业发展作出了贡献。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爱国的兵工工程技术专家和员工,与全国人民一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他们爱厂如家,不顾个人安危,勇敢而艰辛地参加抢运抢建,不分昼夜地进行研制和生产工作,支援了前线中国军队。我国著名的兵工专家大多曾留学国外,战时荟萃重庆。如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的二十一厂厂长李承干曾在法国高等兵工学校深造,解放前任沈阳兵工厂中将厂长的陈修和(解放后任中央技术管理局副局长)是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博士,二十八厂厂长周志宏(科学院学部委员)是留德火炮专家,还有第十厂厂长庄权、第二十九厂厂长王怀琛、留日的二十六厂厂长方兆镐、留德的兵工署司长胡蔚、德国兵器学博士张述祖、二十一厂总工程师高庆春等兵工界的名人,以及弹道、精密、光学应用化学、特种车辆等科研机构的兵工科技人员等,都在战时兵工生产和研制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解放后即献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鉴于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的现状及其重要价值,我们认为,在今后的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改善管理机制,协调相关部门,切实开展文物遗址保护工作。目前,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分别由重庆望江工业有限公司、重庆前卫仪表厂、重庆东华特殊钢厂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嘉陵集团、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钢铁公司使用、管理,这就要求在文物遗址保护和利用过程中,要有较强执行力的机关牵头,协调相关企业与文物保护单位,共同开展工作。

第二,明确和细化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带。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新发现的工业遗址,由于重庆市在此前未开展过专门的工业遗址普查工作,对工业遗址的认识不足,未开展对工业遗址的保护工作,此次普查的工业遗址,均没有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而该遗址群大多处于即将开发或者周边正在开发的状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已成当务之急。

第三,加紧实施挂牌保护。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现在均闲置或废弃,个别遗址面临被拆除险境,必须加紧实施挂牌保护,否则极易被开发企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拆除。

第四,在条件许可的遗址,进行展示陈列。重庆市正在建设重庆工业博物馆,选址在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之一的钢铁厂迁建委员会旧址,这将会对重庆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另外,九龙坡区也已经对兵工署第一工厂抗战生产洞旧址进行规划,加以保护利用。

总之,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的保护与利用,是整个抗战遗址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空间拓展的重要步骤,更是促进两岸交流的必然要求,应当站在全局的高度积极开展这项工作。目前,重庆市政府已经决定在重钢公司大渡口本部选址建立工业博物馆,同时,可考虑利用现存的地下工厂洞穴等抗战遗址,精心规划,作为地下通道或休闲空间;结合旅游产业开发,把地处风景区内的抗战兵器工业遗址打造成为重庆抗战文化的重要旅游景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