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襄阳城内荆州街:历史与现代的交汇

襄阳城内荆州街:历史与现代的交汇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荆州街位于襄阳城内东部。1979年8月,地名命名拨乱反正,复名“荆州街”。上述“荆州古治”,荆州街因之得名。荆州街呈南北走向,与襄阳城内南北向主要街道——北街、南街平行,为南北向副轴线。荆州街北段东北侧,历史上建有“闻喜亭”。荆州街中段西侧交县街处,明清时期是襄阳县县衙所在地;民国早期是襄阳县政府与监狱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荆州街建设生机勃发。

襄阳城内荆州街:历史与现代的交汇

荆州街位于襄阳城内东部。因东汉初平元年(190)荆州治所徙至襄阳城,且此街北段穿过明代以前所修嵌有“荆州古治”门额城墙券门,故名。始称无考。明清时期与民国初年,下荆南道、襄阳道、安襄郧道、安襄郧荆道、鄂北道等道署衙门先后设在此街中段东侧,又名“道街”。清代,安襄郧荆兵备道守备司设在此街中段西侧,又名“守备司街”。民国时期,中山公园建在此街中段东侧,又名“中山街”。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风行“破四旧”,又改名“遵义路”。1979年8月,地名命名拨乱反正,复名“荆州街”。

上述“荆州古治”,荆州街因之得名。

荆州街·荆州古治券门(刘海容供图)

两汉时期,全国实行州、郡、县三级政区设置,始于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天下为13州,东汉改为12州,襄阳境域均属荆州。东汉桓帝、灵帝年间,宦官专权,发生“党锢之祸”,自延熹九年(166)至中平元年(184),前后持续近二十年时间,导致朝政日坏,黄巾起义爆发,东汉王朝分崩离析。这一期间,东汉宗室刘表在“党锢之祸”中逃亡避祸,被迫离开政治舞台,黄巾起义爆发后辟为皇亲、大将军何进幕下掾(属官),后封北军中候,再度走上政治舞台。初平元年(190),长沙太守孙坚刺杀荆州刺史王睿,同年三月,朝廷“诏书(刘)表为荆州刺史”,时荆州治所为武陵郡汉寿(今属湖南省常德)。刘表虽持一纸任命文书,但手下并无一兵一卒,“表之初荆州也,江南宗贼盛,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不能走马上任。由此,刘表单骑入宜城,取得荆州豪族蒯越、蔡瑁(襄阳人,后为刘表妻兄)等支持,设计诱杀宗贼首领15人,得其部众,再派蒯越、庞季劝降拥兵占据襄阳城的江夏张虎、陈坐等,并将荆州治所徙至襄阳城。之后,旋被朝廷任命为荆州牧(一州行政长官),封成武侯,从而立足稳固,治政治兵襄阳。初平二年(191),孙坚受命袁术,围攻襄阳。刘表令部将黄祖设伏襄阳城南凤林关,射杀孙坚,取得胜利。建安三年(198),刘表攻占长沙、零陵、桂阳3郡,“江南悉平”,荆州渐成以襄阳城为中心,拥兵10余万人,辖领南、江夏、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南阳7郡,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两省全部,河南省一部,控地数千里的地域。此后十多年间,刘表静观时变,自保一方平安。由此以来,襄阳城历史地位上升,历为州、郡、道、路、府、专(公)署、市等地级及其以上行政中心驻地。

荆州街呈南北走向,与襄阳城内南北向主要街道——北街、南街平行,为南北向副轴线。由北向南,自襄阳城拱宸门(大北门)起,首穿滨江大道,再穿“荆州古治”券门,三穿内环路(街东段路原名新城湾路),四穿东街,南止运动场路,两侧分别与新街、县街、卫场子巷、鼓楼巷、中山巷、宜宾路垂直相交。(www.xing528.com)

旧时,荆州街长1350米,宽窄依不同时代变动,是襄阳城内东部南北通行,北出拱宸门,北渡汉江的主要通道,沿街建筑历朝历代多有变动。荆州街北段东北侧,历史上建有“闻喜亭”。始建唐咸通年间,在襄阳城南三里,其后毁坏。不迟于北宋嘉祐初年,移建于此。有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梅尧臣分别所作《和韩学士襄州闻喜亭》《和韩钦圣学士襄阳闻喜亭》诗佐证,其中梅诗首句为“亭栏下望汉江水,浮绿无风写镜明”,进一步佐证移建在此。曾巩任襄州知州时,也有相关诗作,首句为“闻喜名自昔,广亭临汉津”。其后,复遭毁坏。清康熙间,有僧于城东北隅掘地得石刻欧阳修《和韩学士襄州闻喜亭》诗碑,襄阳府知府沈五杲遂在旧址重建。其后,再遭颓圮。清道光十七年(1837),安襄郧荆道“守道杨以增移建于(邻近)鹿门书院内,并嵌石刻诸诗于壁”。也有记载,杨以增仅“将石刻移嵌鹿门书院壁上”,并未修亭。今石刻下落不明。荆州街北段东侧,清雍正十二年(1734),安襄郧道(下文略)守道鲁之裕始建“荆南书院”,系因校士署为之;乾隆四年,守道谢櫏(qiān)改名“鹿门书院”;乾隆十五年(1750)后,守道李敏学任上“复加振励,学者日广”;乾隆四十七年(1782),守道陈大文重修,规模扩大;道光十七年(1837),守道杨以增扩建,书院主讲金光杰为之作《重修鹿门书院记》;同治六年(1867),守道唐协和重修“寿岂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建成襄阳府中学堂。荆州街中段东侧,建有“孟亭”,系纪念唐代襄阳籍著名诗人孟浩然而建,也称“浩然亭”,始建不详,不迟于北宋中期,原址无考,据清乾隆《襄阳府志》载:“孟亭在城内,供孟浩然像,久圮。”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守道陈大文“复构于道署东偏,并肖像刻石系以诗,僚属和之”;道光十六年(1836),守道杨以增重建;光绪三十一年(1905),安襄郧荆兵备道刘保林又重修;1959年,中共襄阳地委机关扩建时拆除,所遗孟浩然像与陈大文题咏诗等8通碑刻于1978年建楼时挖出,移藏至襄阳地区文博馆。孟亭所处地片,民国十五年至十六年间,襄阳驻军主官(襄郧镇守使)张联升牵头筹资辟建中山公园,一时成为湖北省内“近、现代国林之冠”。荆州街中段西侧交县街处,明清时期是襄阳县县衙所在地;民国早期是襄阳县政府与监狱所在地。荆州街北段、中段东侧和北段西侧,民国后期分别为国民党襄阳县党部、襄阳县政府、襄阳县昭明镇镇公所所在地。此外,民国末年,荆州街与东街交叉口东北侧,建有襄阳城内大户人家杨家祠堂;北段尽头,大北门外是行人北渡汉江、前往樊城的渡口码头;大北门内设有小茶馆、小卖店,住户多是船民与纺麻线、棕绳人家。

新中国成立后,荆州街建设生机勃发。1949年5月,中共襄阳地委、襄阳专署设立,原中山公园处为其驻地。后襄阳专署于1968年1月改建为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10月改建为襄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8月,中共襄阳地委、襄阳地区行政公署撤销,与省辖襄樊市合并,组建地级中共襄樊市委、襄樊市政府。历经上述变动,其驻地一直延续不变。2006年,中共襄樊市委、襄樊市政府迁出,襄阳(樊)市人大常委会、襄阳(樊)市政协随即迁此。2005年,“荆州古治”城墙券门以北街段,长280米,进行改建,建成仿古建筑街。2013年,“荆州古治”城墙券门及其相连城墙修复建成。此外,沿街两侧先后有相关地(专)直、市直部、办、委、局机关设此,如地(专)直、市直水利局粮食局卫生局文化局科技局等;建有省属襄阳(樊)监狱办公与家属院区,中国电信公司襄阳公司襄城电信大楼、市荆州街小学等,与东街交叉口处建有市中心医院、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等。

荆州街·拱宸门

荆州街街道,旧时路面为中间铺青石条,再沿两侧铺鹅卵石而成,宽窄因不同街段不等,在5米至24米间。临街门面各垒青石台阶进入,阶沿下为排水明沟,水入新城湾一带水塘。1958年,修成“三合土”路面。1964年,铺成沥青路面,部分街段始建下水管道。20世纪70年代,此街中段、南段路面扩宽,下水管道敷设路下。1984年12月,与东街交叉口至大北门街段,长1200米,进行改造,路面一般扩宽至22米,铺成沥青水泥路面。2005年,随着北段仿古街建成,始成今状:总长约1350米,其中长约1000余米街段,主干道宽7米至8米,沥青混凝土路面,两侧人行道各宽6米左右,各植行道树一行,灰石板路面;长约280米街段,宽约8米,人、车混行,未植行道树,青石板路面。几经变迁,今荆州街及其两侧重要地物有大北门、“荆州古治”城墙券门、市荆州街小学、市人大常委会与市政协办公大楼、市科技局、中国电信公司襄阳公司襄城电信大楼、省属襄阳监狱家属院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