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延安:红色圣地与科学座谈会的交汇

延安:红色圣地与科学座谈会的交汇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37 年上海沦陷后,钱保功怀着想用自己学得的一点科学技术,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做一点实际工作的朴素愿望,和几位同学一道,奔向了当时的“圣地”、红星照耀的地方——延安。抗战开始后,这个座谈会又在延安重新组织起来了。钱保功能到延安,主要是依靠与“自然科学座谈会”的这层关系。那时的延安是非常热闹和红火的。到了延安后,钱保功先是进“抗大”三期学习。项英批准了他的请求。这样,他在1938 年9 月又告别了延安。

延安:红色圣地与科学座谈会的交汇

1935 年,钱保功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引导钱保功走上工业化学研究之路的人,是当时上海交大化学系的系主任、我国现代最早的化工教育家徐名材先生。

徐名材(1889—1951),字伯隽,浙江宁波人。1909 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获硕士学位。1917 年回国后,先在汉冶萍煤矿公司任化验室主任,1922 年任上海交大化学系教授,1931年开始担任上海交大科学院化学系主任。

钱保功说:“是徐名材先生的教育,使我最终选择了工业化学的道路。”也正是由于徐名材的推荐和介绍,青年钱保功与上海进步的文化界有了接触,参加了当时由艾思奇、孙克定等老布尔什维克所领导的、经常讨论自然科学的中国化与大众化诸问题的“自然科学座谈会”等进步团体。

当时还有一篇文章,对钱保功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篇文章是苏联一位科学家写的《牛顿原理批判》。这篇报告曾在英国学者中间发生过很大的影响,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形成了“现代季刊”这一学派。后来在英国发起成立的“科学工作者协会”,主要也是这个学派的人物。

钱保功青年时代既向往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内心里又怀着科学救国的抱负。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解剖过自己:“当时我曾对领导学运的同志说,我要学好了技术才能参加革命。其实这确是为了自己科学救国的抱负着想。这也是阻碍我进步的‘革命分工论’的开始。”

1937 年上海沦陷后,钱保功怀着想用自己学得的一点科学技术,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做一点实际工作的朴素愿望,和几位同学一道,奔向了当时的“圣地”、红星照耀的地方——延安。这是当时许多进步知识分子的最好的、最理想的选择。(www.xing528.com)

介绍他到延安去的,是曾领导“自然科学座谈会”的革命家、哲学家艾思奇。抗战开始后,这个座谈会又在延安重新组织起来了。钱保功能到延安,主要是依靠与“自然科学座谈会”的这层关系。和他一同北上的,有他在上海大同附中时的同学,即他后来的夫人杜微,当时的名字叫赵涛君。

那时的延安是非常热闹和红火的。一批又一批的青年,纷纷奔向这里,大家一心想着救亡,想着革命,想着寻求真理。黄土高原上可谓少长咸集、人才济济。

延安是红色的摇篮,又是革命的熔炉。到了延安后,钱保功先是进“抗大”三期学习。之后曾准备利用自己已有的炼油技术,到大西北地区去寻找新的油源,在北方继续从事炼油工作。但最终没能成行。

其时,解放区正在进行全面的“整风”,包括审查每个人的历史。钱保功痛苦的心结再一次被触动。他既没有勇气,也难以找到更得力的证明人,来说明自己中学时代那段所谓的“悔过”经历。结果,在这种矛盾面前,他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经过了反复的考虑,他向他所在的新四军的领导项英提出,继续回到大后方去学习技术,以图有朝一日,靠着过硬的科学技术,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服务。项英批准了他的请求。这样,他在1938 年9 月又告别了延安。

1938 年秋天,钱保功回到国统区,进入当时设在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化学系继续攻读化学,直到1940 年毕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