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亲公主:茶文化的先驱者

和亲公主:茶文化的先驱者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僮约》以一纸主奴契约反映了当时茶文化在中原已相当普及。“和亲”以政治联姻换取和平、缓和了双方的矛盾,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交流也由此开始。和亲条款根本算不上平等,然而对于汉帝国来说,用较小的利益换取国家的稳定,未尝不可。当王昭君与其他的和亲公主,在温柔烹煮茶的同时,也将饮茶之根深深地植入了游牧民族的血液与基因中。蒙古锅茶六千里路,两年的时间,和亲路上,茶叶成为不可缺少的伴侣。

和亲公主:茶文化的先驱者

汉代,中原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僮约》以一纸主奴契约反映了当时文化在中原已相当普及。契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详细列明了奴仆每日的工作细节:洗涤杯盏,烧水煮茶,分杯陈列,吃完盖藏……再到武阳买好茶。“乱世饮酒,盛世饮茶”,茶酒之事,是中国历代国情的晴雨表,饮茶习惯在民间的普及,也反映了一个时代国家的昌盛和人民富足、安乐生活状态。

与此同时,西北古老的游牧民族仍旧在无垠的草原之上逐水草而迁徙。由于受自然生态资源的限制,游牧地区无法像中原那般每年丰收水稻和其他作物。而每逢遇到自然灾害,或是入秋,当粮食无收、食物匮乏的时候,想到自己有个富硕的中原“邻居”,他们便骑着战马长驱直入,在边界扫荡,践踏庄稼,劫掠财产,将行囊匆匆补满,酒足饭饱之后又浩浩荡荡返回草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资源的分布不匀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越发显现,由抢掠食物资源而引起的战争连年爆发。汉代的帝王与匈奴单于的矛盾尤为凸显,自汉高祖刘邦用“和亲”化解白登之围(1),和亲成了用和平方式捆绑两个国家发展以及平衡资源分配的方法之一。之后各朝汉帝们都纷纷效仿,这一形式一直延续到晚唐。“和亲”以政治联姻换取和平、缓和了双方的矛盾,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交流也由此开始。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又一次为求得与游牧民族长期的稳定和平,将后宫中的绝世美女王昭君送出塞外和亲,已记不清这是汉代的第几位和亲公主了,也许只是因为这位公主倾国倾城的美貌,历史才为她多留下一些注脚。王嫱,字昭君,原是汉元帝后宫的宫女,17岁时被选入宫待诏,却一直未得宠于汉元帝,当得知可以作为和亲公主出塞匈奴时,她主动“请行”。当时和亲的队伍浩浩荡荡,长安城万人空巷,车队正中高大胡车上,昭君内心的细微变化现在已无法得知。上百辆车马载着陪嫁的宫女、太监工匠和珍贵嫁妆,匈奴迎亲的马队在前方开路,汉朝送亲的骑兵在两旁护卫,一路向北而行。

“和亲”并不像表面上那样和睦:汉朝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汉与匈奴划疆立界:“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于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毋离,臣主相安,俱无暴虐”,“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汉与匈奴约为兄弟”,双方成为兄弟之国,享有平等地位;汉朝“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匈奴不再侵扰汉朝;双方进行一些“通关市”的活动。和亲条款根本算不上平等,然而对于汉帝国来说,用较小的利益换取国家的稳定,未尝不可。金银珠宝、绢丝、粮食、美酒、茶叶是每次祭天必不可少的贡品,也是每朝和亲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嫁妆,那些北去的贡品换来的是与匈奴的和平相处,是中原的长治久安。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失衡后再次达到新的平衡。自和亲开始,中原便不断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各种农作物种子、工匠技艺等向外输出,两国的民间互市活动非常频繁,中原的种种先进技术及文化深深吸引着塞北民族。而中原的茶叶也随着和亲的队伍,与丝巾绢帛、各色金银珠宝一起作为聘礼传到漠北。离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茶叶最终抵达塞外漠北。好食牛羊肉的游牧民族,缺乏蔬菜及必要维生素,他们发现茶是极好的每日营养补给,同时还能解牛羊肉之腻。饮茶方式传至塞外便“入乡随俗”,中原煮茶时放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的烹制方法,到了塞北则演变为加入小米、盐、黄油、风干牛肉、炒米,并融入塞外的草原牛奶,形成了有当地特色、融合五味的塞外奶茶。茶叶中的咖啡因具有一定的成瘾性,它刺激中枢神经帮助人们提神,还可以促进微循环,加速代谢沉积在肌肉中的乳酸,以缓解因劳作产生的疲劳感。在正常情况下,咖啡因在人体代谢的半衰期为4~6小时。随着摄入频率的提高,代谢速度也会变快,需求的摄入量也会逐渐增加。长期饮茶或饮用咖啡的人会对这类含有咖啡因成分的饮品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感。提神醒脑的咖啡因、祛病益寿的茶多酚、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再加之补充能量的牛奶与黄油,融合成游牧民族每日必需的“生命之汤”。自茶传入塞外,游牧民族便与茶相伴,经历了百年,饮茶文化逐渐养成,成为游牧民族难以“戒”掉的习惯。“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茶是游牧民族的生活必需。在民间互市中,茶叶也逐渐演变为集市上畅销的抢手货。中原地区诸多的饮茶文化、饮茶习俗从那时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塞北民族。蒙古民族至今保留着以茶祭神、以茶敬客、以茶代礼的习俗,并以献茶作为婚礼、诞辰的重要仪式。当王昭君与其他的和亲公主,在温柔烹煮茶的同时,也将饮茶之根深深地植入了游牧民族的血液与基因中。

和亲的政治手段,从汉高祖开始,一直沿用至唐。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相似的故事又在吐蕃上演。吐蕃是当时声名显赫的强悍帝国,威震四海,年轻的松赞干布铁骑征服了广袤的印度、阿拉伯突厥等地区。“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吐蕃赞普加入了觐见的队伍,来到长安请求与大唐和亲,在几次三番的威逼利诱下,唐太宗无法拒绝这位雄心勃勃、年轻有为的赞普,决定将文成公主嫁于吐蕃。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远支宗室女,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她的真实名字在千年之后已无法考证,但藏地的吐蕃尊称她为甲木萨,译为来自汉地的神仙。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拉萨。高耸的日月山成了和亲队伍的梦魇。海拔2 700米以上的高原,初到高原的人会因气压低、空气中含氧量低,出现头痛、气短、胸闷低热、乏力、脱水等一系症状即高原反应。当来自中原的和亲队伍初到青藏高原,宫女、侍卫们都出现了各种不适,恶心呕吐,头疼发热,疾病也令前行的队伍一再停滞。医师取湖水煮茶给患者服用,患者竟很快恢复健康继续前行。茶叶中的蛋白质矿物质及各种维生素为红细胞的快速生成提供了重要的营养元素;茶多糖可以抗辐射,保护造血功能,增强血液循环,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硒类物质减少红细胞的损伤,对抗溶血。一锅热茶,成为高反的良药,这种治疗高原反应的传统方法沿用至今。(www.xing528.com)

蒙古锅茶

六千里路,两年的时间,和亲路上,茶叶成为不可缺少的伴侣。当他们抵达圣城拉萨,文成公主的和亲队伍也将饮茶习俗带入了吐蕃皇宫(2)。善解人意的公主为适应当地饮食特色,在茶叶中加入了吐蕃人常食的酥油和食盐反复搅拌,制成酥油茶。她带来的中原文化和饮茶习俗,也很快在吐蕃国生根开花。吐蕃国高原气压低,紫外线强烈,空气干燥,人身体中的水分极易挥发,导致血管细胞的压力增大。喝茶不仅可以补充足够的水分,还能增强血管的抗压能力,并能平衡吐蕃人常年食用肉类、奶类的饮食结构。到了松赞干布曾孙时期,酥油茶已经成为吐蕃国人人饮用的饮品。

唐代诞生的酥油茶一直延续了千年之久,藏区的清晨,伴随第一缕曙光的是每家每户传来的此起彼伏的打酥油茶的声音。藏民的一天就在一碗酥油茶、一碗糌粑中开始了。自文成公主入藏之后,藏文化与中原文化也似酥油与茶,不断融合搅拌,相互学习贯通。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松赞干布被中原带来的各种先进技术、艺术文化所深深吸引,派遣吐蕃贵族子弟远赴长安学习诗书礼乐,聘请唐文士为他掌管表疏,并向唐代工匠们学习养蚕织布、酿酒、制作笔墨等技艺。“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当时唐蕃融合的最好见证。自此,藏文在中原文字的影响下开始形成体系,饮茶的风俗深入百姓,吐蕃文明的正史由此开始书写。原本同源的汉藏民族,在一桶酥油茶里完成了彼此间文化的完美融合。

西藏僧人正在倒酥油茶,Antoine Taveneaux拍摄

自西汉时期开始,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及其首领之间达成了一种政治联姻——和亲,跨民族的通婚形式缓解了因资源不平衡而产生的紧张关系。女性首次在维系民族间和平以及后期的贸易谈判、开创茶马互市等政治举措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汉代的王昭君、唐代的文成公主,还是十七世纪的凯瑟琳,伟大的女人总是与茶一样,能够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以柔软的力量维护着人类的和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