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语里的中国通史:万国林立的背后

成语里的中国通史:万国林立的背后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万国林立,这一成语指的是在中华大地上建立统一国家之前,四分五裂、战乱频仍的那种政治局面。如果当时的所谓“国”,只是指实际存在的氏族或部落聚落的话,说当时有万国之量一点也不夸大。这就更加具体地印证了《五帝本纪》中说的“三年成都”以及“万国林立”的变化趋向。人类在步入文明之前,为了生存和发展,万国之间的掠夺与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

成语里的中国通史:万国林立的背后

万国林立,这一成语指的是在中华大地上建立统一国家之前,四分五裂、战乱频仍的那种政治局面。如果当时的所谓“国”,只是指实际存在的氏族或部落聚落的话,说当时有万国之量一点也不夸大。

从1918年起,考古学家就开始在河南仰韶村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石器、骨器、陶器和蚌器,后定名为仰韶文化。经过近一百年的考查,认定这里的文化遗址约存在于距今7000—5000年之间。同时,考古学家们还在黄河上、中、下流域的许多地区发现了数千处文化类型基本相同的聚落和村邑遗址。这数千个聚落和村邑遗址中,小的就是数十户聚族而居,大一点的就有上百户上千人了。

上面说的是黄河流域,如果再加上长江流域,岭南地区,还有广大的西部地区,在中华广袤的大地上,在黄帝时代之前这样被称为“国”的聚落和村邑,的确是不会少于一万个的。它们都有自己独立的血脉传承,都有自己被公众推举出来的氏族和部落的首领,都有相沿成俗的议事机构,以及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样的以据有一定地域为前提的团体称之为最原始的“国”,有什么不可以呢?考古者在郑州北郊二公里处的邙岭余脉上发现了仰韶晚期的一处城堡,即西山古城堡,学者视之为最原始之“国”。

西山古城堡的城址的平面略近于圆形,西墙残存约60米,北墙西段自西北角向东北方向延伸,长约60米,中段向东圆缓而折,略向外弧凸,长约120米,东段再折而东南,与西北角形状略同,残长约50米。城墙现存高度保存最好的约3米,宽约5—6米,城墙拐角处加宽约8米。城墙的建筑采用先进的方块版筑法,基底较宽,向上则逐级内收,形成一级级台阶。(www.xing528.com)

仰韶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平面大都略呈圆形,如西安半坡遗址,围绕着居住区有一条深宽各约5—6米的壕堑,一般称之为“大围沟”。大围沟是为保护居住区和全体氏族成员的安全而挖的防卫设施之一,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其范围和形状大致是与居住区的状况相适应的。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是一处比西安半坡更为完整的仰韶文化村落遗址,村落的轮廓呈东西长、南北阔的椭圆形,面积约18000平方米,居住区的中央有一片4000平方米的广场,周围是一圈排列整齐的房屋,房门都朝向广场开。半坡与姜寨这种圆形村落形式,被称为“周边集团”的规划布局。西山古城是一座上承“周边集团”的规划布局,又具有自身特点的圆形城,堪称我国圆形城的滥觞。

世界各地的一些著名古城,平面规划颇不一致,但多为椭圆形。如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伊朗的弗拉斯巴等,平面均为椭圆形。西山古城同上述世界诸名城在规划上的一致性,表明圆形布局属古典城邑之范例。这也反映出远古人类在聚落规划观念上所见略同。这就更加具体地印证了《五帝本纪》中说的“三年成都”以及“万国林立”的变化趋向。

人类在步入文明之前,为了生存和发展,万国之间的掠夺与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