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孰不可忍,中国通史-成语里的中国通史

孰不可忍,中国通史-成语里的中国通史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可忍,孰不可忍”是人们常用的一句责问性成语,其意谓:如果这样的事可以忍耐的话,还会有什么不可忍耐的事呢?语出孔夫子之口:“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件事很快被孔子知道了,当即认为这是破坏了周礼,大逆不道的事。)后来,人们就用“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成语,指事情恶劣到了让人不能忍耐的地步。作为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主要表达的是对某种反常态现象的愤慨和强烈不满。

孰不可忍,中国通史-成语里的中国通史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人们常用的一句责问性成语,其意谓:如果这样的事可以忍耐的话,还会有什么不可忍耐的事呢?表达了对某种事物或某种现象的极端憎恶和愤恨。语出孔夫子之口:“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要理解孔子说的这句话,还得从“庆父之难”后鲁国的形势说起。鲁国是当时诸侯国中少有的可以组建与掌握三军的国家,开始三军的实权掌在鲁君手中,公元前572年,鲁国“三分公室”,“三桓”私自开会,把鲁君手中的三军分掌到“三桓”手中,每一桓掌一军,鲁君则手中空空如也。从此以后,季氏一家既掌行政(相国),又掌三军中的一军。孔子时,季氏之所以敢于“八佾舞于庭”,正是天子、诸侯势力衰落,而大夫势力上升的表现。

礼仪是社会权力的象征。西周时作为正礼的排列称为“佾”,“佾”按地位高低而有所变化。天子八佾,每佾为八人,八八六十四人。诸侯为六佾,每佾为六人,六六三十六人。大夫四佾,每佾四人,四四十六人。士为二佾,每佾二人,二二得四人。季氏是一名大夫,只能行四佾之舞,也就是起舞时只能动用十六人。可是,这个季氏居然敢于在自己家庙的庭院中跳起周天子的“八佾之舞”来,作为卿大夫,他本来只能用三十二人的乐舞队,可是他自比天子,便在自家的庭院里用六十四人的乐舞队奏乐和舞蹈。这件事很快被孔子知道了,当即认为这是破坏了周礼,大逆不道的事。季氏此举,的确十分典型地反映了春秋中后期大夫专政局面的形成。

有一次,孔子谈论季平子,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重于礼义之教的孔子说:季氏竟然敢在自家的庭院里违背周礼,用六十四人的乐舞队奏乐舞蹈,对这样的愉悦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职业的乐舞队奏乐舞蹈人员是不能容忍的!(原文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后来,人们就用“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成语,指事情恶劣到了让人不能忍耐的地步。(www.xing528.com)

特定条件下的言辞一旦成语化以后,就常常从原有语境中脱胎出来,只表达一种特别的语意和语言情绪。作为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主要表达的是对某种反常态现象的愤慨和强烈不满。

春秋时期既是战火纷飞的大乱世,又是文化高度发展、“奠定人性精神基础”的轴心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和现实人生,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会深层思索,以寻找真正普世的人生价值观。春秋时期鲁国的叔孙豹,在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人生不朽的价值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