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舍生取义:成语里的中国通史

舍生取义:成语里的中国通史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舍生取义”是孟子晚年提出的一个相当成熟的思想观念,他明确提出,一个有为的大丈夫,为了社会的正义事业,是不怕贡献出自己的一切的,最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舍生取义”这一成语首见于《孟子·告子上》。此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观念深入到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心中,成为我们民族全体民众的共同信念,成为与日月同辉、江山同在的永恒哲理。

舍生取义:成语里的中国通史

舍生取义”是孟子晚年提出的一个相当成熟的思想观念,他明确提出,一个有为的大丈夫,为了社会正义事业,是不怕贡献出自己的一切的,最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舍生取义”这一成语首见于《孟子·告子上》。

孟子曾与同时代的思想家告子进行过一场十分激烈的人性之争,后来被孟子记录在《告子》上、下篇中。告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兼治儒墨之道,而思想偏于消极。在人性上,告子最著名的观点是:“食色,性也。”其意思是,爱吃好东西,喜欢美女,这是人的本性。这一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诚如马克思批判的:“诚然,饮食男女等等也是人类的机能。然而,如果把这些机能同其他人类活动割裂开来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样的抽象中,它们就具有动物的性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革命导师马克思的意思很清楚,不能在动物性与人性之间画上等号。可是,告子的这一把动物性当人性的观念在当时还是很有市场的。孟子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在观念上是极为清楚的,他认为,只是一味地讲究吃喝玩乐,那不是人,而是“近于禽兽”的作为。

那么,“人之有道”的“道”又何所指呢?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做了明晰而具体的解答。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这是一段千古名文,其意是:(孟子说)鱼,是我爱好的,熊掌也是我所爱好的,但如果两者不能兼而有之时,我就舍弃鱼而取那更珍贵的熊掌。生命,当然是我希望获得的,而正义也是我希望获得的,假如两者不能兼而有之时,那我宁肯舍弃生命而追求更加弥足珍贵的正义。生命当然是可贵的,但有比生命可贵千百倍的东西,那就是正义。为了正义而舍弃生命,值了!(www.xing528.com)

此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观念深入到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心中,成为我们民族全体民众的共同信念,成为与日月同辉、江山同在的永恒哲理

孟子对时局是不满的。认为那些国君都“不乡(向望)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而那些辅臣也只知道“辟土地,充府库”,根本不顾民众死话。这些人实际上只是“民贼”(《孟子·告子下》)。孟子对时局是不满,但是,不失望。只要有“我”,有志士仁人“舍我其谁”的精神,国家就有希望。大家一起不断砥砺,共同担当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