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维护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情感-中国仫佬族

维护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情感-中国仫佬族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维护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情感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各民族和睦融洽、紧密依存,构成了巨大的凝聚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作为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仫佬族,在促进各民族团结方面也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其中第五章“民族关系”共五条,对处理县内的各民族关系做了具体规定。针对农村低保发放问题,县内的各级及各民族党政干部在深入基层全面调查情况后,依据上级文件精神,出台了相关措施办法,规定了保

维护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情感-中国仫佬族

第一节 维护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情感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各民族和睦融洽、紧密依存,构成了巨大的凝聚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作为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仫佬族,在促进各民族团结方面也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广西仫佬族地区除仫佬族外,还有汉、壮、苗、瑶、侗等民族,柳城县古砦乡以仫佬族、壮族汉族为主;贵州黔东南仫佬族地区土著居民除仫佬族外,还有苗、仡佬、壮、汉等民族。他们团结和谐,共同奋斗,共同进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谐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辖东门镇、龙岸镇、黄金镇、小长安镇、四把镇、天河镇、怀群镇7个镇和兼爱乡、乔善乡、宝坛乡、纳翁乡4个乡,共有138个行政村2717个村民小组和1688个自然村屯。2010年,自治县总人口为376099人,共拥有25个民族成分,其中汉族91321人、壮族147997人、仫佬族126364人、侗族2823人、毛南族111人、苗族2376人、瑶族4609人、水族203人、布依族89人、仡佬族8人、彝族15人、白族3人、土家族63人、傣族2人、黎族23人、畲族2人、高山族2人、布朗族2人,京族景颇族哈尼族各1人,蒙古族5人、回族45人、满族20人、朝鲜族1人。其中仫佬族、汉族、壮族、侗族、毛南族、苗族、瑶族等为世居民族。1688个自然村屯多为多民族杂居。1952年,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部分苗族群众迁入罗城县龙岸乡天宝村安家落户,该村的公景、龙塘、良泗、凤强屯仫佬、壮、侗、汉等民族群众,主动让出陈王庙岭部分荒岭和500多亩耕地给他们耕种和建造家园。1953年,都安部分瑶族迁入罗城县小长安乡民族村安家落户;1977年,都安瑶族自治县有瑶族7户46人迁入定居,龙岸凤强屯群众再次让出20多亩山场和46亩水田给他们建房和耕种。

龙岸镇河流风光

龙岸镇居住着汉、壮、仫佬、苗、侗等10多个民族,5万多人,且客家人与这里的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互助,从未发生争斗。有诗称赞:“罗城风景最宜人,山水风光龙岸镇,此地居民最好客,人性亲和自天生。”龙岸镇龙凤村金鸡屯,有80户人家,共360多人,居住着壮、汉、仫佬、苗、瑶、侗等6个民族,有林、韦、何、彭、周、黄、邓、梁、欧、邹、陈、郑、石、汤、金等15个姓氏,语言有闽南话、客家话、赣州话、桂柳话、土拐话、北方汉话、壮话、仫佬话、苗话、瑶话和侗话,共有6种语言12种方言。是一个民族大杂居的村屯,但彼此相互尊重、和睦共处,没有发生过民族纠纷,村民生活幸福、安宁、和谐。不论谁家有困难,相互之间都能热情主动帮助、支持;不管哪个民族过节日,其他民族同胞也都会积极、踊跃参加,齐声歌舞,共同欢乐。真正做到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三个共同”。

全县以仫佬、汉、壮3个民族的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8%左右,仫佬、汉、壮的民族关系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民族关系的主体。秦汉以后中原汉人逐步进入岭南地区;唐宋时期,中原王朝在仫佬族地区设县置吏,有一批汉人进入仫佬族地区;明清以后,有更多的各地汉人进入仫佬族地区,成为了当地的主要民族群体。新中国成立后,来自沿海各省及江西、湖南等地的大批汉人纷纷进入罗城县。仫佬、汉、壮等族很早已开始通婚,在长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本已经融为一体,现在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绝大部分都是相同、相似的,很难分出你我,这是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各民族的融合、团结又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及人民思想水准的提高。当代仫佬族作家描写罗城当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多有佳作,例如潘琦创作的《格佬书记》,描写了汉族乡镇书记全心全意为仫佬族服务工作的感人事迹;《文学青年的良师》描写了壮族作家黄勇对仫佬族作家的关怀培养和真诚友谊

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民族立法和民族干部队伍建设(www.xing528.com)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精神和规定,1984年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成立后,起草和制定了《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自治条例》;1988年11月24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会议批准实施,成为广西第一个获准实施的县级自治条例;1996年9月25日,自治区人大批准通过了《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修正案》。条例分6章24条,阐述了自治的基本原则、组织和发展各项建设事业的基本政策。其中第五章“民族关系”共五条,对处理县内的各民族关系做了具体规定。

在现实生活中,针对各民族群众的许多具体实际问题,制定了相关规定,有力地保障了各民族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民族民生民权。如针对信访维稳工作难度大、面广、复杂的实际情况,自治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依据《自治条例》的相关规定,制定“调处小纠纷,解决小诉求,整改小隐患,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将农村的矛盾纠纷和问题及时化解在基层”的新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县、乡、村、屯四级信访维稳服务网络,提高矛盾纠纷调解效率;推行调解前移,组建巡回调解庭,变坐堂调解为登门调解。在各村配备信息员、接访员、调解员和为民服务办事员,形成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新办法,将工作阵地前移到村、屯、农户,广泛开展“大排查、大接访、大调解、大防控”信访维稳的新活动。同时每年拨款作为村、社区干部的奖励基金,将信访维稳工作与村级干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实行捆绑式管理,奖罚分明。通过建立机制,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构建出一片和谐文明的新天地。2000年以来,全县没有发生重大的民族群众群体性械斗事件。现13个乡镇均建有综治委和办公室,配备乡镇综治办主任10人,全县141个行政村、社区先后调整充实了村级洽保员523人,1688个自然屯配备调解员3376人。2010年,排查各种纠纷143次,调处2013起,调解成功率为97.76%,创建了平安罗城。

针对农村低保发放问题,县内的各级及各民族党政干部在深入基层全面调查情况后,依据上级文件精神,出台了相关措施办法,规定了保障对象、范围和保障标准、申请与审批要求、保障管理、法律责任等。在实施过程中,各村民委、乡镇和审批机关认真落实低保申请、评议、公示、审批等各项工作制度,保证农村低保发放工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现全县共有23393户41577人享受农村低保,每人每月得到50元生活补助。

针对劳动用工问题,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和县经贸局建立了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定期开展劳动保障监察,加大劳动用工关系协调。2008年以来,先后对矿山、建筑餐饮木材加工、制丝厂、超市等230个用工单位开展了劳动监察,为农民工追讨欠薪160多万元。2010年,劳动保障部门签订430份劳动合同关系,受理工伤认定92起,经调查核实并依法作出结论83起;受理劳动争议17起,调解结案15起,裁决1起,案外调解4起;处理各种来信来访55人次。

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的关键。2005年,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有各级干部近60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5061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81.22%;仫佬族2571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40.58%。在全县干部队伍的各层面,少数民族和自治民族仫佬族干部所占比例高于其人口所占比例。少数民族干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达3293人,占70.4%。2010年,少数民族干部占全县干部总数的80.04%,其中仫佬族干部占全县干部总数的58.25%。在职县处级少数民族干部占全县县处级干部的80%,其中仫佬族干部占37.14%;科局级少数民族干部比例占科局级干部的72.29%,其中仫佬族干部占44.94%。新中国成立以来,罗城籍仫佬族公民银应熬、罗子月、覃永吉、银世豪、李名辉、谢世銮、银景生、徐钦恒相继当选第三至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仫佬族干部潘琦曾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和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为广西文联主席。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普照,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最直接、最具体、最集中的体现。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积极弘扬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提高人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热情,自觉教育干部群众,关爱弱势民族群体,努力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在社会的各项工作过程中,各民族干部领导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团结战斗,共同进步,密切了全县各族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团结合作,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兄弟友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的新型民族关系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和巩固,民族团结日益彰显,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先后被国家、自治区、市分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奖”“民族团结模范进步奖”等荣誉。下里乡马安村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桥头镇党委和罗城高中、自治县人民政府及林业局先后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罗城中学、天河镇中学被评为河池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仫佬族干部和群众吴大选、莫宏盛、罗汉玉等人,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银景生、梁玉华、罗汉玉、谢春芳等人,先后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