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仫佬族的奔放人生拥有豁达态度

中国仫佬族的奔放人生拥有豁达态度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迁入仫佬族地区的汉族达10万人之多。东门镇章罗大罗屯的仫佬族长寿老人安度晚年,右二者为仫佬族百岁寿星仫佬山乡是一个著名的长寿之乡,仫佬族是一个豁达奔放的长寿民族。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劳动强度的降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仫佬族人民比过去更加长寿。

中国仫佬族的奔放人生拥有豁达态度

第三节 豁达奔放的人生态度

仫佬族不封闭、不排外、不保守,是一个性情豁达、胸怀开阔、热情奔放和具有很强包容性的开放民族。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统一了岭南地区,仫佬族纳入中国的版图。秦汉征战岭南以后,来自中原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汉族,有相当部分成为南岭的永久性居民,其中少部分流入岭南仫佬族地区。隋唐以降,中央王朝在岭南仫佬族地区设县置吏,于是就有一批中原地区和福建、江西、湖南及广东等地的汉族人民源源不断地涌入。元明时期,进入仫佬族地区的外来人,以军事移民为主,主要是蒙古、色目、汉人的迁移。清代经济移民为主,具体途径有仕宦任职、军事镇戍、迁流放,以及民间的自发迁移等,以汉族为主,并有部分蒙古、回族。清末和民国时期,外来汉族的人口很多,超过了本地的仫佬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新中国成立后,迁入仫佬族地区的汉族达10万人之多。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体现了仫佬族和仫佬山乡的坦诚气质及开放胸怀。

东门镇章罗大罗屯的仫佬族长寿老人安度晚年,右二者为仫佬族百岁寿星(www.xing528.com)

仫佬山乡是一个著名的长寿之乡,仫佬族是一个豁达奔放的长寿民族。仫佬族的地方志史料、墓碑和家谱文献记载,明清时期,仫佬族人的寿命大多都达到70岁左右,其中活到八九十岁的所占比例不少,而能活到100岁以上的也不乏其人。1963年1月出版的《罗城仫佬族来源》,收录了明清时期罗城县14位民间人士的生卒情况,其中:20~30岁的1人,40~50岁的1人,50~60岁的两人,60~70岁的3人,70~80岁的5人,90岁以上的1人,100岁以上的1人。寿命60岁以下所占比例不高,60~80岁的8人,居多数。其中四把镇下里乡谢忠贤乃先祖谢库之孙,生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殒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享寿87岁,葬于下里街南约一里的太阳山下,墓碑立于光绪四年(1878年)。最长寿者是罗城县东门镇德音村的潘姓高祖潘汶,寿命123岁,这是迄今文献记载最长寿的仫佬族寿星,在国内外都很罕见,在仫佬族的历史上更是前无古人。仅1935年版《罗城县志》人物传附烈女传记载清代至民国时期,罗城县的20余位烈女,其中100岁以上的两人,她们是:罗城县排栅村的黄氏,享寿104岁,约生于清乾隆嘉庆年间,仙逝于19世纪初,跨越两个世纪,这是史料记载古代最长寿的仫佬族女寿星:罗城县黄金圩江口村的韦氏生于清代,仙逝于民国,亦年逾百岁。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劳动强度的降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仫佬族人民比过去更加长寿。仫佬族的百岁寿星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以女性居多,以文盲居多;乡村长寿者比例高于城镇;百岁长寿者多为无疾而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