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满族:当代满族文化与旅游业的影响

中国满族:当代满族文化与旅游业的影响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当代满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许多满族旅游景点,当地居民为游客表演驯鹰、萨满宗教仪式及满族婚礼仪式等。旅游业的发展对当代满族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满族传统文化的创意开发方面。当代满族最大的特点,是在文化上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之中,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有着密切深入、甚至“不分彼此”的文化关系。

中国满族:当代满族文化与旅游业的影响

第八节 当代满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包括满族在内的中国各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第一次享有了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身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满族人公开了自己的满族身份,其中包括很多社会知名人士,如著名文学老舍。195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今后在行文中和书报杂志里一律不用“满清”的称谓的通知》。通知指出,“满清”这个名词是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当时封建统治者这一段历史遗留下来的称谓,今后除了引用历史文献外,一律不要用“满清”这个名称,将满族人民同满族统治者区别开来。

新中国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采取了统一战线政策,吸收原清朝皇室的部分主要成员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之中,一些皇室人员到政协任职。1964年,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出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959年,爱新觉罗·溥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81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分的处理原则的通知》,第一条规定:“凡属少数民族,不论其在何时出于何种原因未能正确表达本人的民族成分,而申请民族成分的,都应当予以恢复。”其后,许多曾隐瞒满族成分,或者没有申报满族成分的群众纷纷自愿地恢复和改正,这样使得曾一度呈现下降趋势的满族人口又开始迅速增长起来。在1964年全国人口普查中,满族人口近270万人,1982年人口普查满族为430多万人,1990年人口普查为980多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为超过1000万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中央政府批准,13个满族自治县及约200个满族乡镇在辽宁、吉林和河北三个省份建立起来,满族拥有了自己的民族区域自治单位。

在日常生活习俗方面,当代满族已经基本上与当地的汉族文化融合在一起,但并非完全失去本民族的某些传统,特别是在东北、河北、北京地区满族人口相对集中的农村体现得更为明显。实际上,在文化上满族的“汉化”与当地汉族的“满化”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满族文化已经深深融入到其居住地的地方性文化之中。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满族对家谱极为重视。满族的家谱记载了本家族的老姓、旗籍、世系、迁移等内容,大多数满族家族都存有世代递修的族谱。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各地的许多满族人家家谱被毁。近年来很多满族人家重修家谱,特别是在满族聚居的乡村里,满族人家修谱、续谱的习俗得以重新恢复和延续。(www.xing528.com)

从1980年开始,“满族文化复兴”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开始出现。在清史与满族文化研究、清朝题材电视剧创作、满族主题旅游开发以及满族主题网站建设等方面出现各种社会热潮。一开始,这种“文化复兴”主要是文化界的一些行动,比如文学影视作品创作、学术研究以及一些满族协会的活动等,带有比较强的“精英色彩”。进入21世纪后,“满族文化热”持续升温。同时,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明显地改变了“满族文化热”的“精英化”气质,草根阶层通过网络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表达工具,自发地参与到这种“文化复兴”运动中来,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满族网站,如“吉祥满族”“东北满族在线”等。

在学术界,从20世纪末开始,专门研究满族文化的学术机构迅速增多。

1999年,中国第一家专门研究满语的官方机构——成立于1983年的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在黑龙江省政府的支持下迁入黑龙江大学,成为黑大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2005年,这个中心开始招收满语专业学生,第一批招收的16名学生已经于2009年毕业。2000年10月,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在四平成立。而位于省会长春的另一所更为知名的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也在历史文化学院专门成立了满学研究室。2006年5月,辽宁省满族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基地在沈阳师范大学建立,辽宁省政府希望这个机构能够成为“满族文化的研究基地和传播中心”。[9]在北京,除了久负盛名的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新近成立的相关研究机构还包括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萨满文化研究中心以及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等。

自1990年以来,中国主流电视媒体播放了大量以清朝宫廷生活为代表的古装影视剧,这些剧目的主要题材,都是表现从努尔哈赤施琅这些满族皇帝及其著名大臣的故事,如《雍正王朝》《康熙大帝》《戏说乾隆》《走向共和》《铁齿铜牙纪晓岚》和《施琅大将军》等。涉及清朝的文学影视作品刺激和影响了社会公众对满族的好奇和认知。

旅游业的发展为满族的“文化复兴”增加了商业价值。目前中国北方许多地方,都在推广本地的以满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一些传统的满族社区,如辽宁省新宾县赫图阿拉村,已经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在北京市怀柔区的喇叭沟门满族乡,满族民俗成为当地旅游的主要卖点。喇叭沟门过去是从“京师”到“热河”(承德)驿道上的八旗兵驻防之所,现在定期举办一年一度的“满族风情节”。在许多满族旅游景点,当地居民为游客表演驯鹰、萨满宗教仪式及满族婚礼仪式等。旅游业的发展对当代满族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满族传统文化的创意开发方面。实际上,无论是“满族舞蹈”“满汉全席”还是电视剧中的满族服饰,很多来自编导者的想象,而非真正的满族传统生活的再现。

当代满族最大的特点,是在文化上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之中,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有着密切深入、甚至“不分彼此”的文化关系。然而,尽管在文化上满族或许已经只剩下一点点传统的遗痕,但很多人却仍然在心理上保持着比较强烈的满族身份认同,因而满族的民族认同正呈现出“融合与分化”的二重结构。显然,塑造出这种结构的力量并不是来自传统,而是来自现代性。在21世纪的中国,满族正在变换自身族群的文化性质和身份认同的结构,她已经不再是历史上的那个曾经作为清朝统治者的“满洲民族”,却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一个有着共同的祖先想象和历史记忆的现代族群,其认同的根基是一种主观性的社会建构,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基础的“想象的共同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