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叶贸易价格的变迁和影响:从1950年到1985年的价格政策改革

茶叶贸易价格的变迁和影响:从1950年到1985年的价格政策改革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0年改为指导价,1985年以后,价格彻底放开。而浮梁比祁门低的有13年,在指令价格转为指导性价格的前夕祁门价突出。1950年起,国家按照不同茶类区划,制定毛茶收购标准和价格。共收进外地毛茶60539担,占总量25.65%。形成“茶叶大战”的原因,有:①全国茶叶贸易不正常交易大气候的影响。抬价抢购毛茶,多为中低档毛茶,致使商品茶质量下降,这是亏损的第二大原因。

茶叶贸易价格的变迁和影响:从1950年到1985年的价格政策改革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江西省茶叶管理处公布“浮红”毛茶中心出价为100斤31元,民国二十九年为44.33元(以当时国币计算)。1949年之后,江西省毛茶实际收购每担平均价:1950年43.95元,1951年57.18元,1952年55.62元,1953年73.99元;而“浮红”实际收购每担平均价:1950年65.38元,1951年73.67元,1952年69.41元,1953年100.99元(均为现行人民币面额)。均高于全省水平25%~48.76%,为全省最佳毛茶。

毛茶收购标准,1949年设有统一规定标准样和标准价,采用历史习惯,按季节评茶,以粮食作比价。1950—1951年,简单地规定3个级,以清明节后到谷雨节前所收购的毛茶为最高级,提倡早茶嫩摘,好茶好价。1952年分为5个等级,1953年分为五级十八等。在一至四级中,各分为上中下三等,五级分上中两个等级。1954—1978年,国家统一规定五级十八等,一至二级各分五等,三至四级各分三等,五级分为两等.并规定各个级别的中准价,“浮红”与“祁红”是同级同质同价。红毛茶标准样也完全相同,实行对样评茶。评茶方法:干看外形,开汤湿看内质。其中1955~1957年间,规定夏秋茶比春茶提高1~2个等级价收购。1958年取消此条规定。1979年,实行收购价和标准样的改革,由原来的五级十八等改为六级十二等,每级各分两等,中准价也提高9.40%。1949年后,标准等级和样茶有两次变化,其中中准价有4次变化。以1954年为基础,提高中准价是84.155元,而实际收购水平,以1950年为基础增加1.36倍,以1954年为基础增加72.86%。1980年改为指导价,1985年以后,价格彻底放开。

1950—1984年浮毛红历年中准价格表

说明:(1)毛茶、五级十八等级茶叶,三级中等为标准级;六级十二等级茶叶,四级八等为标准级。
(2)每担折合50公斤。

1954—1958年祁浮红各级价格标准表

浮红毛茶历年中准价表

1979—1985年“浮红”毛茶和鲜叶收购价格一览表

1984年浮红、池红(东至)收购价对照表

说明:浮梁红茶祁门红茶,国家规定同级同标同价,而祁红茶区的贵地、石台等红茶,原称池红,后安徽省改名安红,其毛茶价格略低。

1986年江西浮毛红收购指导价表

1986年祁毛红收购指导价对照表

1953年至1980年,浮梁与祁门收购平均价,浮梁比祁门高的有14年,其中1955年浮梁有了特级价,至1960年连续6年浮梁高于祁门。而浮梁比祁门低的有13年,在指令价格转为指导性价格的前夕(1979—1980年)祁门价突出。综合比较,浮梁比祁门低3%左右,主要是原材料结构差异和红毛茶评价全凭感观手段的差异,总体是两地红毛茶收购均价基本上是接近的。1980年以后实行指导价,名茶区有上下浮动,1985年市场放开,茶价已无比较的必要。

国家对交流茶叶的茶农实行物资(指标)奖励政策:

1956年,每100斤外销茶、奖化肥32斤,内销茶、粗老茶奖化肥16斤。

1962年每100斤毛茶,级内毛茶25斤,奖化肥125斤。

1963年每100斤毛茶,级内奖化肥100斤,粮食50斤,棉布30尺,卷烟2条。级外边茶,奖化肥30斤,粮食20斤,棉布15尺,卷烟1条。

1973年每100斤毛茶,级内奖粮食50斤,化肥80斤,外销和级外,奖粮食20斤,化肥25斤。

1969年、1970年停止。

1971年恢复,不分级内外,每100斤毛茶奖化肥60斤。

1972年奖稻谷40斤。

1963年江西省每100斤毛茶奖励物资指标一览表

注:2斤=1公斤;1尺=0.33米。(www.xing528.com)

1964、1965、1968年江西省每100斤毛茶奖励物资指标一览表

注:2斤=1公斤;1尺=0.33米

1950—1985年浮梁茶厂(后为景德镇茶厂)红毛茶收购情况一览

续表

注:1市担=50公斤

1986—1990年各厂加工红毛茶来源一览表

1992年浮梁县各茶厂红毛茶收购一览表

续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叶是国家三类商品。1950年起,国家按照不同茶类区划,制定毛茶收购标准和价格。实行对样评茶按质论价。不得跨区收购。1985年茶叶市场放开,取消计划,茶叶实行议购议销。

茶叶市场放开后,全国不少茶区出现刺激茶叶原产(毛茶)无序竞争,抬价抢购,这一现象,被称为“茶叶大战”,影响茶叶行业的正常贸易,造成了茶叶贸易的不良后果。浮梁茶区在1986年拉开了这一序幕,延续至1990年,历时五年。共收进外地毛茶60539担,占总量25.65%。其中各年分为:1986年13.6%,1987年29%,1988年31%,1989年29%,1990年各厂为:景德镇茶厂30%、九龙21%、罗家41.5%、西湖14%、江村10%、庄湾8.5%、万寿山4.7%、新平8%。

形成“茶叶大战”的原因,有:

①全国茶叶贸易不正常交易大气候的影响。

②浮梁茶区各厂总加工能力大于毛茶产量,工厂开工不足,开工率仅为40%。

③竞争观念不正确,缺少正确的竞争手段,企业本业亏损,却无利返利,抬价抢收,加重亏损。

④口岸对1984年国际茶叶市场的判断错误,产生误导。

“茶叶大战”的后果严重:

①全国不少茶厂有不同程度的亏损。

②浮梁茶区茶叶企业亏损突出,1989—1994年,各加工厂共亏损3586万元,详见下表。

1989—1994年浮梁县各茶厂亏损数额一览表

③毗邻茶区采取控制前期优质茶外流,适当放流中低档茶,因而流入我茶区大量中低档毛茶,降低成品茶质量总水平,影响浮梁茶叶市场声誉。

④毛茶成本增加,毛茶成本占商品茶成本约70%,这是主要原因。抬价抢购毛茶,多为中低档毛茶,致使商品茶质量下降,这是亏损的第二大原因。当然还有管理不善引起的亏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