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麦积山石窟栈道考古 发现133、135窟附近崖面及桩孔分布

麦积山石窟栈道考古 发现133、135窟附近崖面及桩孔分布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想把沉重的石刻造像搬运到这些高层洞窟中,如133、135、127等窟中,那么这样的设置就应该在这些洞窟附近,我们就从洞窟附近来寻找这些痕迹。通过对现场的仔细调查,在127、133窟的上方位置,没有什么痕迹,都是原始的崖面。图5-14135窟上方栈道这一处栈道属于崖面遗迹,没有进行编号。在此次调查中,洞窟中石刻造像的搬运方法引起了我们对这处栈道的注意,首先就对这里的栈道桩孔进行详细的观察、调查、分析、整理等工作。

麦积山石窟栈道考古 发现133、135窟附近崖面及桩孔分布

这只是我们的一个推论,有没有实际性的资料或证据来说明这个问题呢?

这些石刻造像都非常重,如果要采用滑轮方法将这些造像搬运到洞窟中,那么首先就要在适当的位置设置一个将重物提升到洞窟中的机关,因为这些石刻造像的重量非常沉重,相应地这个设置也应该很大、很重、很结实。

这样一个结构布置在洞窟附近,并且肯定要借助崖体来安装这些设置或者是借助于壁面用力。如果这样就必然会在洞窟相应的位置遗留下一些痕迹,而我们只要寻找到这些痕迹,就可以通过对这些痕迹的调查来分析和还原当初的一些面目。

要想把沉重的石刻造像搬运到这些高层洞窟中,如133、135、127等窟中,那么这样的设置就应该在这些洞窟附近,我们就从洞窟附近来寻找这些痕迹。

要想用滑轮的方法将重物提升到一个合适的高度,那么这个设置的位置和高度就必须高于重物要到达的位置和高度,就像我们常见的水井上的辘轳一样,要想使水桶到达井口,那么辘轳的高度就必须高于井口。在麦积山石刻造像的这个问题上,道理是一样的。

通过对现场的仔细调查,在127、133窟的上方位置,没有什么痕迹,都是原始的崖面。我们所寻找的痕迹比较大,而在这些位置即没有地震坍塌的痕迹,也不因会风雨剥蚀而不存在。因为岩石风化剥蚀的厚度有限,估计有十余厘米或二十余厘米而已,所以不用担心痕迹被完全风化的问题。

在135窟上方,有一片栈道,至于称为“一片”是因为这一处栈道分布面积大,从135窟窟门上方一直延伸至洞窟的最上区域,总高度约为21米,最宽处约15米(图5-14)。

图5-14 135窟上方栈道(www.xing528.com)

这一处栈道属于崖面遗迹,没有进行编号。在以前的调查研究中从没有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

在此次调查中,洞窟中石刻造像的搬运方法引起了我们对这处栈道的注意,首先就对这里的栈道桩孔进行详细的观察、调查、分析、整理等工作。由于现在的混凝土栈道的阻隔,从外观上,这处栈道可以大概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位于栈道下方至135窟上方的栈道孔洞表面初看是比较杂乱无章的,不知道这处栈道的目的和功用是什么,但是我们通过现场调查以及外观整体照片的仔细分析,就发现了其中存在的基本规律,这些栈道的基本规律就是通过层层叠叠的栈道从135门口向上发展,排除一些辅助性的桩孔,这些栈道可以分为十层。从门口向上部分,每层栈道为3~4个桩孔,每层的高度大约为1.3~3米之间,而每层的宽度约为3~3.5米。栈道桩孔的基本尺寸为30~35厘米,一些在施工过程中辅助性的桩孔要小一点(图5-15)。

图5-15 栈道从135窟门口上方开始逐层向上发展

这部分栈道从基本宽度、高度以及和周边崖面关系等判断,其自身没有实际性的功用,只是向高度发展的线路,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更高的位置,和上部栈道是一体性工程。

在这些纯粹增高的栈道到达一定的高度之后,栈道开始向两侧展开一层平台,共有三层平台。为了叙述方便,我们从高向低,暂将其命名为一、二、三号平台。一号为最高处的一层平台,这层平台由两层栈道组成,两层栈道之间的净垂直距离为60厘米左右,栈道孔之间水平净距离为1.5~1.6米,共有9组桩孔,平台的总宽度为15米。在这处平台之下,尚有两层平台,但是,从外观观察,二号平台距离一号平台净垂直距离为1.5米左右,共有7个桩孔,但是这些桩孔均较浅,似乎是布置好了,但是都没有完全开凿,仅有东侧的两个开凿完全,其他的均是一个方形浅槽而已。三号平台在现今的栈道披檐位置,也是由两层栈道组成,但其布局不如一号平台整齐、规整。有8组桩孔,其中有两个桩孔是单独的,而其余的则是上下两个一组,三号平台的宽度约为6米(图5-16)。

图5-16 135窟上方栈道测绘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