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粪箕子、粪叉:了解传统农具和其作用

粪箕子、粪叉:了解传统农具和其作用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粪箕子配套的附属工具叫粪叉或粪叉子,形如小铁锨,但锨头有五齿,手掌大小,是由铁匠专门打制的。早年间,拾粪是庄稼人应尽的本分,一般都是捎带着做,只要双脚跨出家门,就会随手背上常年放在房门外的粪箕子,拎起粪叉子。学生爽快地回答:粪箕子“盛粪”。粪箕子、粪叉早已结束了使命,慢慢从人们视野里消失了,一旦消失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粪箕子、粪叉:了解传统农具和其作用

农谚道:庄稼一枝花,全凭粪当家;又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粪是农民心中重要的“角色”,如果把土地看成农民生活生存的命根子的话,粪肥就是活化和滋养这个命根子的物质食粮。

要种地,先积肥。农民除了把牛马驴骡饲养棚中、猪羊圈内、鸡鸭鹅舍里的粪肥悉数起出备用之外,还不辞辛苦地将散落在村头、地边、道路上的畜禽粪便,一点一点地捡拾回来,聚少成多地积攒起来。这拾粪的家伙式儿就是粪叉和粪箕子。

粪箕子的形状既似只小簸箕,又像一只筐,类似簸箕样的前沿,又不像它那般开放,要深一些,左右两侧和后边的造型如筐,但深度要比筐浅一点。后部中间部位凸起一个高约六七十厘米的提梁,也叫拎手,回弯延伸连接一个有弧度的丁字形握梁。粪箕子采用柳条编成的最为常见,比例匀称,提梁与筐体过渡自然合理,大小深浅合适,背在身上舒适得体。还有低梁的那种,可提可挎,是种地时滤粪用的工具。所谓滤粪,实际上就是撒粪。粪箕子配套的附属工具叫粪叉或粪叉子,形如小铁锨,但锨头有五齿,手掌大小,是由铁匠专门打制的。后部的裤儿略呈弯度,安装一米来长的木把,人稍微弯腰就可把地面的粪便铲起来,放到粪筐子里。家家户户基本都有那么一只甚至多只粪箕子,至今在各农场村队里仍然可以见到此物。粪叉却极少见了,当年它还可以当掏灰耙用。

在没有化肥的年代里,土地所施用的肥料都是农家肥,既能供给农作物多种养分,又能改良土壤性质,而且来源广、数量大,便于就地取材、就地使用,成本也比较低。其来源主要是人粪尿、牲畜和家禽的粪便、草木灰等,这都是公认的上等农家有机肥料。背起粪箕子拾粪,一年四季都可以做,随时随地都能做,俨然成为检验庄稼人是否勤快、是不是一位称职的庄稼把式的重要标志,粪箕子仿佛成为勤劳农民佩戴的一枚徽章,彰显着他躬身农事、亲近土地的追求和愿望。每家门外或院内日渐隆起的粪堆的大小,成为衡量是否是“纯粹庄稼人”或“过日子人家”的显著标准。因此,每一位以农为本的庄稼人时刻关心着自家粪堆的大小、成分的含量,盼着日积月累,达到一年的粪肥需求量。早年间,拾粪是庄稼人应尽的本分,一般都是捎带着做,只要双脚跨出家门,就会随手背上常年放在房门外的粪箕子,拎起粪叉子。有空儿多拾粪,没事儿少赶集,这似乎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1960年前后,乐亭大鼓名家靳文然曾经创作新书段子《粪状元》,歌颂的是人民公社时期一位72岁的拾粪能手的事迹。

在20世纪60年代长大的农村孩子,都有过拾粪的经历。那时还没有长大成人,属于半大小子,常学着大人的模样,背上耷拉到小腿肚子的粪箕子,将长长的粪叉子一头搭筐沿上,半截木把掖在胳肢窝里,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路寻求目标,并不时抬头望远,渴望着过来一辆马车或牛车,一旦撒下一串串马粪蛋或一坨坨牛粪,那数量分量就足够装大半粪箕子了。(www.xing528.com)

拾粪名拾,这“拾”字用得其实很讲究。拾者,捡拾也,“拾遗” 也,是言将失物从地上拿起。实际上,拾粪人见到牲畜粪便,真像捡到便宜一样开心。拾的人多了,还要讲究时间和路线,起得早的勤快人总是比懒惰的人收获大的。

记得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曾流行这样的笑话: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上学前都要填写个人档案,有“成分”一栏是必填的,所谓成分就是一个人的出身,比如工人、干部、军人、中农、贫农等。老师问:你们家什么成分?学生爽快地回答:粪箕子“盛粪”。

粪箕子、粪叉早已结束了使命,慢慢从人们视野里消失了,一旦消失就再也不会回来了。现在再也不会有关于“粪箕子盛粪”的笑话了,年轻的一代也不懂这样的“幽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