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陳佩芬青銅器論集:探討鑒定真偽的方法

陳佩芬青銅器論集:探討鑒定真偽的方法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青銅器裏爲什麽會有墊片,這首先必需瞭解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方法。墊片也是青銅,但它已呈固體,可以作爲内、外範的支撑。如果傳世的青銅器上,没有任何墊片的痕迹,則是作僞的一個重要信號。要鑒定青銅器的真僞,器形僅是一個方面,當然這是很重要的,至於青銅器上的紋飾、銘文以及附件還要仔細研究,才能最終决定它是不是一件完整可靠的青銅器。

陳佩芬青銅器論集:探討鑒定真偽的方法

商周時代的青銅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由於它特殊的造型、精美的紋飾和有歷史價值的銘文,足以引起人們的注意,於是歷代仿造古代青銅器的也不乏其人。面對一件古色古香的青銅器,如何來區别它的真僞,從專業工作者的角度來説,應該有多種途徑,可使用多種方法,其中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青銅器上的墊片。

在青銅器裏爲什麽會有墊片,這首先必需瞭解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方法。中國古代的青銅器絶大多數是用塊範法鑄成的,也就是説用陶質的内範和外範拼合起來後再灌注銅液。鑄造一件普通的青銅器需要有很多陶範,這些陶範在澆鑄之前一定要保持正確的間距,這個間距就是器物的厚度,如果内、外範安放得稍有偏差,就會直接影響到鑄件的質量,微小的差距就會造成青銅器的器壁厚薄不匀,嚴重的就會産生鑄造缺陷而使整個器物成爲廢品。因此,處理内、外範之間澆鑄銅液時的空隙,是鑄造青銅器過程中極爲關鍵的一道工序。

在商周時代鑄造青銅器的作坊裏,往往會留下很多因鑄造原因而損壞的器物,有的則是殘銅片或小銅條,有些殘片上還有紋飾。鑄工們於是就地取材,將這些厚薄基本相同的銅片打碎成小塊,外形成爲不規則狀態,然後將小塊的銅片放在内、外範之間的空隙處,使内、外範由於銅片的支撑而保持相對的穩定,這種小銅片就稱爲墊片。

青銅通常是指紅銅、錫、鉛的合金,鑄造不同的青銅器,它的合金比例大致相同,但又不可能完全一樣。當時能鑄造精美青銅器的藝術家,他們的身份是奴隸,這種高級的手工藝術當時都是世代相傳的,他們有很多實踐經驗,但不可能掌握精確的合金比例,因此,每一件青銅器的合金成分幾乎都不相同。墊片也是青銅,但它已呈固體,可以作爲内、外範的支撑。當一千度左右的青銅熔液澆注到陶範内,銅液與墊片就會粘合,但墊片不可能完全熔化,因此預先放置的墊片痕迹就會或隱或現地固定在器壁,有時還可以觀察到墊片上的某些紋飾。晚商和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器壁厚實,有時墊片正好包在壁内,一時不易察覺;東周時代的青銅器,器壁較薄,這就容易暴露在表面。

鑄造一件青銅器要安放多少墊片,這就要看器物的造型和鑄造者的技術了。一般複雜的器形應該要多放一些,關鍵部位都要安放好;有些特别大的器,比較難於控制,也應該多放一些墊片,以保證鑄件的質量。熟練的鑄工,因爲經驗豐富,不一定要放很多數量的墊片,但墊片是一定要放的。

在利用墊片控制器壁厚度這一問題上,古代的鑄工是很謹慎的,放置的位置也不是隨意的,而是相對的、有規律的。如放在器的壁面時,儘量靠近器的内壁,放在器的底部時,儘量靠近器的外底,這樣能保持器的外觀,不會影響器的光潔度和精美的紋飾。(www.xing528.com)

有一件春秋晚期絢紋豆,從器形看表面很光潔,再看器腹内壁,就很明顯可以看到數量很多、排列有序的墊片痕迹。當然不是每一件青銅器都有這麽明顯的墊片痕,但是仔細觀察還是能發現的。

青銅器的作僞很早就有,當時由於條件限制,早期作僞者對青銅器用陶質塊範法的鑄造方法還不瞭解,因此,仿製的青銅器只求形制、紋飾、銘文的肖似而完全没有墊片。蘇州周梅谷的整體作僞器,雖然精美之至,但没有發現過墊片;山東濰縣鑄造的完整僞器,也没有發現過墊片。如果傳世的青銅器上,没有任何墊片的痕迹,則是作僞的一個重要信號。但也曾經發現過一些仿製的青銅器,它的銘文是根據真器銘文拓片仿造的,僞作者在冒充這些銘文時,把墊片墨拓的輪廓綫也仿造出來了。這種仿造,不過是刻劃綫條而已,與實物上原來的墊片完全不同,細心地觀察當能分辨出來。

很小的墊片,在鑄造青銅器時曾起過重要的作用,我們現在可以利用這一鑄造技術來判斷古代青銅器的真僞,當發現青銅器上有墊片痕迹時,就可以比較放心地確定是真器,但這只是説這一件青銅器大致没有問題。要鑒定青銅器的真僞,器形僅是一個方面,當然這是很重要的,至於青銅器上的紋飾、銘文以及附件還要仔細研究,才能最終决定它是不是一件完整可靠的青銅器。

(原載《鑒賞家》1995 年第1 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