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陳佩芬青銅器論集:獸面紋的演變和消失

陳佩芬青銅器論集:獸面紋的演變和消失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獸面紋舊稱饕餮紋,饕餮是食人無厭、有首無身的凶神。實際上許多獸面紋是神獸的頭部正視的圖像。青銅器上的獸面紋,最早出現在夏代晚期的飾牌上,這是一種僅能分辨雙目的變形獸面紋,爲數極少。商代中期的獸面紋,由粗獷和勁細兩種卷曲的綫條組成。獸面紋的額頂通常有一對角,在兩側的體軀下還配置一對小鳥或小龍。獸面紋在西周晚期到春秋中期已基本消失。

陳佩芬青銅器論集:獸面紋的演變和消失

獸面紋舊稱饕餮紋,饕餮是食人無厭、有首無身的凶神。實際上許多獸面紋是神獸的頭部正視的圖像。所有商周時代獸面紋的特點是以鼻梁爲中綫,兩側作對稱排列,有角、目、眉、耳,兩側有展開的體軀和尾部,鼻下有口,兩側有爪。有時在表現方法和技術上,隨着時代發展而有所不同,有少數簡略的紋樣,省去了體軀,近似有首無身的形象。

青銅器上的獸面紋,最早出現在夏代晚期的飾牌上,這是一種僅能分辨雙目的變形獸面紋,爲數極少。自商代早期起,青銅器上除了雲紋和連珠紋樣外,幾乎都是獸面紋,而且在風格上有濃重的抽象意味。體軀大多呈横條形,用粗獷峻深的綫條組成,簡單的只表現一對獸目。商代中期的獸面紋,由粗獷和勁細兩種卷曲的綫條組成。獸面紋的額頂通常有一對角,在兩側的體軀下還配置一對小鳥或小龍。這一種獸面紋主要是爲了追求藝術裝飾的特殊氣氛,而采用既誇張又抽象的表現手法,而且圖案又是充分變形的,因此,難於確定表現的是什麽物象。

商代晚期獸面紋的角部漸漸擴大,顯示出一種神奇的氣氛,雙目逐漸擴大到最大限度,産生神秘雄奇的威懾效果,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有的獸面紋從角的形狀,已可分辨出移用自實體動物,如牛、羊等。獸面紋的頭部、體軀等用淺浮雕或高浮雕的手法來表現,這種主紋采用多層次的雕刻方法,而地紋則以非常有規律、密集的雷紋作爲襯托,條紋强烈的對比更能顯示其神秘的感染力。商人重視對自然神的崇拜,青銅器上的獸面紋是人希望通達鬼神、奉獻鬼神以祈求佑護。

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是獸面紋最爲發達的時期,自西周中期起又出現變形的獸面紋,除雙目外,不辨角型或只有象徵性的角型,體軀已分解,没有明確的獸體,此外都是一些無意義的、對稱的、横和竪的弧綫,獸耳和爪都不作具體描繪,但從整體來看,還可以辨認出是獸面紋。獸面紋在西周晚期到春秋中期已基本消失。(www.xing528.com)

在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部分青銅器上又重新出現獸面紋的構圖,但獸面紋的額、眉、面部和口部都以卷曲纏繞的小龍蛇組成,完全没有以前那種莊嚴神秘的色彩了。

商早期 獸面紋

商中期 獸面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