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陳佩芬青銅器論集:西周仲壺的鳥紋特點及形體評析

陳佩芬青銅器論集:西周仲壺的鳥紋特點及形體評析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6 年7 月,上海博物館徵集到一件仲壺,經鑒定,此壺器體是西周原物。銘文大意是仲爲倗生作飲壺,乞求長壽和美德。異仲壺上的鳥紋值得注意的突出之點是鳥喙呈大彎弧狀,這種鳥喙的形狀是西周早期較爲寫實的鳥紋的初步變形。仲壺是直口有蓋壺,形似卣而小。異仲壺形體截面作椭方形,和西周中期的方壺一致。圖1仲壺器身銘文拓片圖2仲壺蓋銘文拓片〔1〕上海博物館藏。

陳佩芬青銅器論集:西周仲壺的鳥紋特點及形體評析

1956 年7 月,上海博物館徵集到一件㠱仲壺,經鑒定,此壺器體是西周原物。壺蓋是現在上海博物館文物修復工場王榮達師傅受人委托,在1945 年配置的。他當時僅見壺體,憑多年修復青銅器的經驗鑄造了這個蓋。㠱仲壺原蓋最早在1931 年著録於羅振玉《貞松堂集古遺文》補上第37 頁。1934 年著録於于省吾《雙劍誃吉金圖録》卷上第27 頁;以後又見於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録考釋》第67 頁、劉體智《小校經閣金文》卷四第82 頁、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卷十二第13 頁等。

著録中壺蓋形狀與配置蓋形式及紋飾有較多出入。蓋邊的紋飾應是蛇紋,與圈足相應,後配的蓋邊作鳥紋與器口相對,蓋邊與器口沿的紋飾,一般是不能完全相同的。因此我們曾多方尋求原蓋的下落,但長期未得綫索。前几年,我們爲編輯《商周青銅器銘文選》曾去各省市收集青銅器銘文拓片,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標本室,意外地發現了異仲壺蓋。我們把這一發現先後告訴了鄒衡、高明同志,並徵詢蓋與器是否有璧合的可能,他們都表示愿意幫助促成此事。後又承嚴文明同志及歷史系領導同志的慷慨支持,將㠱仲壺蓋調撥上海博物館,而謝絶了我館提供的交换文物。我們深爲這種高尚的風格所感動。這樣,南北分離達半個多世紀之久的異仲壺的器與蓋,終於璧合了。這件事情將在文物界傳爲佳話。

㠱仲壺高14.8、口徑縱6.8、横8.4、底徑縱8、横9.3 釐米,重1310 克。

器蓋同銘四行十四字:“㠱中(仲)乍(作)倗生㱃(飲)(壺),匄三壽(懿)德萬年。”銘文大意是㠱仲爲倗生作飲壺,乞求長壽和美德。異,地名,通作其,史籍亦作箕,春秋晉地,在山西太谷縣東南。《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晉人敗狄於箕。”杜預注:“太原陽邑縣内有箕城。”傳世有倗生簋〔1〕銘:“格伯取良馬乘于倗生。”望簋〔2〕銘:“宰倗父右望入門。”宰倗父與倗生可能爲一人,也可能是同一家族的兩個人。倗生簋鑄在前,記就宰職之望簋書在後。倗是西周國邑名,倗氏貴族在周室爲王官者並非一人,傳世尚有倗仲鼎〔3〕、倗伯簋〔4〕等器。㱃即飲壺。《玉篇》:“㱃,古文飲。”伯壺〔5〕銘:“伯作姬酓。”酓字不从欠。是壺之繁文。飲壺是飲酒之壺。匄三壽,乞求老壽之意。《玉篇》:“匄,乞也,取也。”《集韻》:“匄,求也。”《詩·魯頌·閟宫》:“三壽作朋,如岡如陵。”毛亨傳:“壽,考也。”陳奂傳疏:“傳釋壽爲考,三考義未聞,疑考乃老之誤。”張衡《東京賦》:“送迎拜乎三壽。”薛綜注:“三壽,三老也,上壽百二十,中壽百年,下壽八十。”晉姜鼎〔6〕銘:“用享用德,畯保其孫子,三壽是利。”三壽是長壽的意思。懿德即美德。《易·小畜》:“君子以懿文德。”孔穎達疏:“懿,美也。”

㠱仲壺蓋銘“中”字上有一處鑄造缺陷,以致有的學者誤爲字。但是器銘作“中”字很清楚,應該就是㠱仲。器的㱃字旁另有一鑄造缺陷,當時曾經修補,至今底上尚存修補的痕迹。

㠱仲壺蓋邊及器圈足飾蛇紋,器口沿飾鳥紋,蓋上及腹部飾變形卷龍紋,這種紋飾在商周青銅器中極爲少見。龍紋没有頭部,僅存體軀和尾部,完全成了没有形象意義的變形條紋。西周武王時代的天亡簋〔7〕、成王時代的叔德簋〔8〕和1971 年陝西涇陽高家堡出土的方座簋〔9〕、卣、尊等,都有這類卷體獸紋,頭似龍,有上下交錯的兩個大獠牙,有一條上卷的長鼻,頭頂上有一條頂端彎曲的觸角,頭下有一利爪。這種有頭的卷體獸紋,盛行的時間很短,一般都在西周早期,西周中期的青銅器上已經見不到了。㠱仲壺上的卷體龍紋已屬簡化,從銘文來看,它與倗生簋和望簋接近,應屬恭、懿時代。但在西周中期的青銅器上,這種無頭的卷龍紋也極罕見。異仲壺上的鳥紋值得注意的突出之點是鳥喙呈大彎弧狀,這種鳥喙的形狀是西周早期較爲寫實的鳥紋的初步變形。大彎弧形的鳥喙,典型的見於效卣〔10〕等器,效卣是恭王時代的器物。紋飾和銘文的時代特點是一致的。

此器前後左右都有棱脊,器呈椭方形,銘文稱爲飲壺。青銅壺有稱爲尊壺、寶壺、旅壺、鬱壺、醴壺、薦壺、媵壺、飲壺、弄壺和盥壺,等等。稱尊壺的有三年〔11〕、幾父壺〔12〕等,稱寶壺的有史懋壺〔13〕、杞伯壺〔14〕等,稱旅壺的有員壺〔15〕、白濼父壺〔16〕等,稱鬱壺的有己侯壺〔17〕、康伯壺〔18〕等,稱醴壺的有鄭楙叔賓父壺〔19〕、白公父壺〔20〕等,稱薦壺的有華母壺〔21〕,稱媵壺的有番匊生壺〔22〕、中伯壺〔23〕等,稱行壺的有右走馬嘉壺〔24〕等,稱飲壺的有伯壺、伯壺(甲)〔25〕,稱弄壺的有杕氏壺〔26〕等,稱盥壺的有君壺〔27〕、㠱公壺〔28〕。其中尊壺、寶壺、旅壺、鬱壺、醴壺、薦壺皆爲祭祀用。銘文稱飲壺的比較少,形式可分爲侈口和直口兩類。上述伯或壺(甲)高11 釐米,無蓋,侈口,有雙耳;上海博物館藏的伯壺高14 釐米,有蓋,侈口,形如小杯。㠱仲壺是直口有蓋壺,形似卣而小。因此,凡卣形無提梁的小型容酒器應是飲壺。上海博物館藏的壺(舊稱卣),高24.5 釐米,符合以上條件,也應該是飲壺一類。異仲壺形體截面作椭方形,和西周中期的方壺一致。方和圓雖然形式不同,只要是小型的,用途可以一致。據此,上海博物館藏的矢王壺(舊稱夨王卣),截面椭圓,高18.5 釐米,也應是飲壺。這樣飲壺可歸納爲三類。第一類是直口有蓋,甲式爲椭方形體,如㠱仲壺;乙式爲椭圓形體,如矢王壺、壺。第二類是小侈口有蓋,如伯壺。第三類是大侈口有雙耳,如伯壺。上海博物館還藏有一器,原名爲獸面紋方彝,高16.6 釐米,侈口有蓋,也當是飲壺一類。

飲壺是容酒器,它的作用和觶相同。銘文稱爲觶的器,截面都是圓的,觶是以圓而小得名。但目前所見的飲壺都不是圓截面體,而是椭圓或椭方體。飲壺不自銘爲觶,形態的差異是一個重要原因。我們認爲,像小臣單觶這一類扁圓形體的酒器,也應該歸入飲壺一類。圓形的觶和扁圓形體的觶,顯然是兩種器類,殷墟晚期都有發現。從西周飲壺特徵來分析,前者是觶,後者應當是飲壺。

圖1 㠱仲壺器身銘文拓片

圖2 㠱仲壺蓋銘文拓片

(原載《文物》1984 年第6 期)

【注释】

〔1〕上海博物館藏。

〔2〕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録考釋》(以下簡稱《兩周》)第62 頁。

〔3〕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以下簡稱《三代》)三·二三。

〔4〕《三代》七·三一。

〔5〕上海博物館藏。

〔6〕《兩周》第267 頁。

〔7〕《兩周》圖254。

〔8〕《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銅器集録》A219。

〔9〕葛今:《洛陽高家堡早周墓葬發掘記》,《文物》1972 年第7 期。(www.xing528.com)

〔10〕上海博物館藏。

〔11〕《陝西出土商周青銅器》二·54 頁。

〔12〕《陝西出土商周青銅器》二·166 頁。

〔13〕上海博物館藏。

〔14〕上海博物館藏。

〔15〕《三代》十二·四。

〔16〕《三代》十二·七。

〔17〕山東煙臺地區文物管理組藏。

〔18〕河南洛陽市博物館藏。

〔19〕《三代》十二·十五。

〔20〕陝西省周原扶風文管所藏。

〔21〕于省吾:《商周金文録遺》230。

〔22〕《三代》十二·二四。

〔23〕《三代》十二·十八。

〔24〕《三代》十二·九。

〔25〕《陝西出土商周青銅器》二135 頁。

〔26〕《三代》十二·二七。

〔27〕《三代》十二·十八。

〔28〕《兩周》236 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