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銅器演變及紋飾論集:商代至戰國的紋樣发展

青銅器演變及紋飾論集:商代至戰國的紋樣发展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人是一個狂熱地崇拜鬼神的民族,商代青銅器紋飾,是這種習俗的直接反映。西周青銅器上的紋飾也很普遍,但是中期以後此風漸斂,而流行一種寓意不强烈的、變形的簡樸紋樣。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紋飾,主要是各種構圖形式的龍紋,有卷龍紋和交龍紋兩類,每一類中又有大小簡繁複雜的變化,這一時期青銅器的紋飾,簡直是龍的世界。以上是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裝飾的大概發展軌迹。

青銅器演變及紋飾論集:商代至戰國的紋樣发展

古代青銅器上經常有各種精麗神秘的紋飾,這雖然是爲了装點器物的外表使之美觀,但又不是單純地愛美觀,而是有寓意的,這寓意離不開當時宗教觀念的影響。

《左傳》宣公三年楚莊王伐陸渾戎,遂陳兵於洛水旁周王室的境界。周王室派王孫滿去慰勞,莊王就問藏在洛邑的夏代九鼎的大小。王孫滿説,得天下在於德而不在於鼎。其中説到夏鑄九鼎的故事,他説:從前夏禹有德政,遠方送来各地怪物的圖形,而九州的諸侯則來奉獻青銅,並将這些怪物圖形鑄在青銅鼎上,真是百物皆備,使民衆知道什麽是善神,什麽是惡神,這樣人們在進入川澤山林的時候,不會遇到不吉祥的事,魑魅魍魎這些怪物就不會危害人,這樣能使上下和諧,這時便受到了上天所賜的福分。夏代九鼎上百物之像是各地的善神和惡神,看了圖像,人們獲得對諸神的知識並具有辟邪的能力,避免遇到不吉利的事。至今所見夏代的青銅禮器上,還没有紋樣發現,但在陶器上是有神秘的動物紋樣的,這也許是夏代紋樣寓意之所在。

商人和夏人是共存的民族。夏人這種鑄鼎象物的做法在商代早期青銅器上發現了類似的現象,因爲商代青銅器以裝飾各種幻想中的物象爲特色,這種習俗隨着商代社會的發展而愈演愈烈。商人是一個狂熱地崇拜鬼神的民族,商代青銅器紋飾,是這種習俗的直接反映。到了商代晚期,在一件青銅器上,甚至出現許多種怪異的、想象中的動物,形成集羣型的紋樣。

周人也信仰上帝和百神,但没有像商人那樣狂熱。商人是以尊神祭鬼作爲首要大事,無日不祈求鬼神的保護,而周人則敬鬼祀神而遠之。《詩經》中周人的詩篇裏,有反映一般人對上天不恭和怨怒的詩句,但《吕氏春秋·先識覽》中提到“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那麽周鼎上饕餮的寓意是要人們以此爲戒。西周青銅器上的紋飾也很普遍,但是中期以後此風漸斂,而流行一種寓意不强烈的、變形的簡樸紋樣。周人終於淘汰了有着六百多年傳統的、神秘詭奇的青銅藝術裝飾,而代之以比較粗獷自由和疏朗的變形圖案,如波曲紋、鱗紋等,在宗教崇拜的寓意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變化。西周中、晚期的青銅藝術是經近一個世紀,消除商代藝術影響而建立的周人自己的青銅藝術。(www.xing528.com)

春秋時代,尤是春秋中期以後,形成封建割據局面,各地自相發展經濟,開發了許多地區,大國諸侯的爭霸也需要有社會條件。春秋社會遠比西周晚期發達,在思想方面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在藝術方面也擺脱了以往的舊框架,而出現新的紋樣、新的風格。

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紋飾,主要是各種構圖形式的龍紋,有卷龍紋和交龍紋兩類,每一類中又有大小簡繁複雜的變化,這一時期青銅器的紋飾,簡直是龍的世界。當時的風氣是在技巧上愈益講究細緻,細而再細的結果,就使得技巧臻於極限。求新的方面,出現了反映上層社會生活和宣揚作戰勇猛的宴樂、攻戰等景象的畫圖,青銅器上的紋飾由神話世界圖案到描繪實際生活畫圖的産生,説明在裝飾藝術方面有了重大的變化,它爲以後的畫像石繪畫藝術開了先河。同時,純幾何形紋樣的幻變圖案也開始流行,用金、銀、紅銅、緑松石鑲嵌,具有富麗豪華的效果,成爲青銅器紋飾獨特的加工工藝而風行一時。

以上是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裝飾的大概發展軌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